初見時,她身穿一件玫紅色的外衫,站在綠茵茵的操場上,被孩子們緊緊簇擁在中間,臉上掛著淺淺的笑,正低頭跟孩子們說著什么。孩子們一邊聽著,一邊笑著,一陣陣歡快的笑聲傳來,溢滿校園的每一個角落。

20240613153307929-88-d8fdc.jpg_scale.jpg

這就是張明霞,退休后依然堅持義務支教12年的銀鈴教師,孩子們喜愛的“奶奶”,老師們敬愛的“大大”(“大大”是西府稱呼,即大媽,對年長者的尊稱)。

花甲之年返校園,堅守教育初心

2012年10月27日,正式退休的第二日,坐在開往西安的火車上,想著以后再也無法踏進校園,張明霞很傷感,情不自禁地寫下了一篇長達2000多字的日記。一邊寫一邊哭,在日記的最后,她做了一個決定:我要回到我的起點上去,尋找我的三尺講臺,把黨和人民30多年來培養的教學能力、職業道德更好地去為山區的人民服務。經過多次請求和聯系,她終于重返甘肅省兩當縣云屏鄉,神采奕奕地站上了三尺講臺。

20240613153126261-33-a3e3b.jpg_scale.jpg

“從18歲開始,我曾在這里工作了15年。這是我教育生涯開始的地方。”張明霞激動不已。曾經的學生指著學校門口河堤上一人粗的楊樹告訴她,這是當年她帶著栽種的。村里人見到她,一邊拉著她激動地說著“明霞回來了”,一邊招呼家里人準備豐盛的飯菜款待她。“看著河堤上的大樹,聽著鄉親們的問候,我覺得很幸福,也堅定了繼續站上講臺教書育人的決心!”

在云屏的學校,張明霞帶數學課,還主動要求帶全校的音樂課、思品課,在每周二、四下午開設了兩節《弟子規》課程。為了讓孩子們都人手一本《弟子規》,她曾冒著大雨到寶雞市眉縣拉回來800本書。周末,她還在棉老村辦起了傳統文化學習班,自費1萬元給村里組建了秧歌隊,豐富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

20240613153147691-41-c3473.jpg_scale.jpg

2013年,得知老家寶雞陳倉西部山區亟需教師幫扶,她主動找到區教體局申請支教。“你年紀大了,要支教還是留在城區的學校吧。”區教體局領導勸道。“沒關系,把城區的機會讓給年輕教師吧。”在她的堅持下,張明霞終于如愿跟隨虢鎮小學支教團隊來到了地處陜甘兩省交界處的香泉鎮中心小學,從此在這里扎下了根。

校長陳寶堂告訴記者:“支教11年來,張老師沒有領過一分錢的工資,沒有提過一次個人要求。她經常跟大家說的是‘我有退休工資,只要能跟孩子們在一起,我就很滿足’。”

每次返校時,遠遠看見大山環抱的校園,張明霞就覺得心里踏實了。“走在校園里,聽著孩子們喊‘奶奶’,老師們叫‘大大’,我覺得學校是一個溫暖的家,我們所有人是相親相愛的一家人,干勁就更足了。”

20240613153231056-38-cfa91.jpg_scale.jpg

2015年,張明霞的老家要搬遷,門口那棵老槐樹要移走。拒絕了某景區出資2萬元購買的請求,她把樹栽到了學校里。從此,這棵老槐開始在這里扎根,抽芽,又一次煥發出生命的活力,郁郁蔥蔥,成為校園里一道亮麗的風景。“我就是這棵老槐樹,等哪一天不能教孩子們了,就讓這棵樹代替我,為孩子們遮風擋雨。”張明霞深情地說。

“我有一個好老師,她叫張明霞”

晚自習后,張明霞15平方米的宿舍里一下子熱鬧起來,桌子、床邊擠擠挨挨好幾個學生。“奶奶,這個問題我不懂,您給我講講。”“這是一個相遇問題,你可以……”張明霞立即忙活起來,動手畫圖,情景演示,甚至現場制作演示教具……

張明霞常說,荒廢一季莊稼明年還能種,但是耽誤一個孩子,往小了說是毀了孩子的一生,往大了說是對社會不負責。剛到香泉時,看到有些孩子基礎薄弱、考試成績差,她就利用休息時間給他們“開小灶”補課。后來,主動來請教問題的孩子越來越多,她的宿舍里也越來越熱鬧。一天,學生付勇請教完問題后,激動地抱住張明霞,說:“將來,我一定要告訴自己的曾孫子:我有一個好老師,她叫張明霞。”

20240613153307468-32-7854d.jpg_scale.jpg

在這所寄宿制學校,張明霞管的學生“閑事”很多。吃飯時,她協助值周教師到食堂維持秩序,幫低年級學生把飯打好、端到飯桌上;晚上經常到學生的宿舍一一檢查,關切地囑咐孩子們“把外衣脫了,睡著舒服”;擔心孩子們課間會餓,就在兜里揣上一把小零食……

“在我看來,學生的事都是大事,沒有閑事。他們這么小就住校了,很辛苦的,我們要對孩子們更好才行。”張明霞經常說。

有一年的正月十六,她一大早帶了三大包給孩子們的零食和衣服往學校趕。沒想到,到寶雞時,下起了鵝毛大雪,開往香泉鎮的班車停發,惦記著已經開學到校的孩子們,張明霞叫了一輛出租車趕往學校。路上司機師傅打量著她說;“看您的年齡和穿著也不像打工的,怎么這么個天氣還背著大包小包的東西跑?”當得知是送給孩子們的禮物時,司機連連說:“張老師,您太了不起了。”到學校時,已經晚上七點,司機卻堅持不收車費就離開了。

20240613153307451-15-b08bc.jpg_scale.jpg

每次她要回家,孩子們就提著一袋油餅送到她手里。車子開動了,孩子們就跟著車子邊跑邊喊:“老師,你一定要回來呀,早點回來……”

從教49年,張明霞帶過的學生已是“千軍萬馬”,她最愛在孩子們中間,最喜歡的還是當“孩子王”。

“要讓學校成為老師們溫暖的家”

當聽到要來寄宿制學校支教,張明霞很高興,心想:寄宿制學校多好啊,工作生活都在學校,方便。來校的第三天,是一個風雪交加的天氣,她看到校長陳寶棠卷著褲腿在學生大灶后面疏通管道。白雪覆蓋了他的后背,汗水浸濕了衣服。

這一幕給張明霞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她也開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寄宿制學校教師們的辛苦。有很多次深夜,她聽到年輕的教師在打電話安慰孩子“妞妞不哭,媽媽周末就回來”,她聽到教工宿舍里傳來給孩子們補課的聲音,她跟著老師們把生病的孩子送往醫院……有老師請假了,張明霞就主動幫忙代課;利用雙休日,為全校30多名教師清洗門簾,把全校學生和教師的廁所打掃得干干凈凈的。

20240613153307485-50-946a6.jpg_scale.jpg

“冬日返校時,天都快黑了,我們也一身寒氣,沒想到大大早給我們準備了熱乎乎的豆漿。”教師楊柳說,張老師就像一個太陽,溫暖了我們的心。

有一年的周末,學校安排教師進村扶貧,張明霞凌晨四點就起床,蒸了三大籠包子,熬了一鍋稀飯。“等大家起床的時候,飯也做好了,大家吃得飽飽得才進村扶貧。”陳寶堂印象深刻。

“大大,最近班里有幾個孩子思想狀態不好”“大大,這個知識點講了很多遍,孩子們還是不太懂”“大大,馬上要過六一了,咱們節目的編排想征求一下您的意見”……在學校老師的眼中,張明霞是可親可敬的“張大大”。無論是工作還是生活上遇到問題,都習慣找她。大家都說,張明霞就像螺絲釘,哪里需要就能訂到哪里。

2014年,她接手了五年級(2)班數學。看到班級平均分只有36.7分,甚至有1名學生只考了6分,張明霞感到難過。她根據班級的整體情況,積極推進高效課堂模式,并且利用休息時間給孩子們補課。一段時間后,孩子們對數學的學習興趣逐漸高漲起來,在校園里見到張明霞甚至主動要求她出題考一考自己。期末時,班級數學平均成績上升到93.66分,甚至有8名學生滿分,班級排名全鎮第一。

20240613153414829-44-a3776.jpg_scale.jpg

張明霞負責學校的教師培訓和青年教師成長工作。她深知教學質量是一所學校發展的生命線,而要提高教學質量,就必須搞好教研工作,提高教師的教學水平。她來校的第一周就向學校提交了《優化教學模式,構建高效課堂》課題研究方案,得到學校認同后,開始在教師中組織實施。由于過去學校沒有組織過這樣的專題研究,教師們不知道如何下手完成自己的子課題。在這種情況下,她利用課余時間給青年教師進行講解和指導,并在全鎮上了一堂公開課。聽了張老師的課后,很多人眼前一亮,對如何構建高效課堂有了方向。她利用雙休日,根據學校的情況起草了校本研修計劃、課題研究方案和實施細則,總結出適合學校的“三學四式”高效課堂模式。后來,她還以“燭光”為題,收集整理教師的教研論文,編輯出版為集課題研究、校本教研、高效課堂于一體的反映教師教學成果的論文集,為香泉鎮開展課題研究、校本教研、高效課堂提供了經驗借鑒。

20240613153307756-78-e2f67.jpg

教師安倩妮說:“大大,總是在學生和教師中間,看到好的方面就及時在學校群里表揚鼓勵,對于出現的問題就在每周例會上點出來,并且分析原因,給出解決方法。每周例會都是我們最期待的。”

張明霞發現,由于長期的繁重工作、與家人分離等原因,有一些教師思想狀態不好。“發現的個別問題,我就及時找時間跟教師溝通。如果是共性的問題,我就跟學校申請,把老師們集中起來統一做思想輔導工作。”有時,為了活躍氛圍,她就發揮自己的文藝特長,吃飯的間隙給大家唱個歌、跳一段舞蹈。“多開心地笑笑,煩惱就沒了,也能更好地投入到工作中去。”

20240613153307581-4-66dbe.jpg_scale.jpg

天氣暖和了,校園里的那棵國槐樹郁郁蔥蔥,灑下一片綠蔭。張明霞喜歡帶孩子們在樹下講題、談心。“奶奶,您要一直留在這里。”聽了這話,張明霞總是笑瞇瞇地說:“等你們長大了,想奶奶了,就回來抱抱這棵樹,就像奶奶在陪著你們。”說完,大家一起笑起來,清脆的笑聲匯成一首愛的歌謠,久久回蕩。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