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的羌族刺繡,以其特有的美術形態,已逐漸被認同為與蘇繡、湘繡齊名的刺繡工藝,是中華文化瑰寶的一部分。2006年,寧強縣開展搶救保護羌文化的工作,2008年又遇“5·12”地震的毀滅性破壞,羌族刺繡的研究、文化挖掘與傳承迫在眉睫。

20240612172250517-77-92ecd.jpg

對于羌族刺繡的實踐與研究,從民族文化傳承的角度來講,源于羌族民間生活,家喻戶曉、人人精通,但由于歷史的變遷、地域的差異等各種因素,目前羌繡文化已到了散落民間的地步。作為小學美術教育工作者,我們有義務將這一民族文化進行挖掘、保護和研究,更有必要將羌族刺繡融入小學美術教學中,使學生以及更多的人了解、傳承民族文化。在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新形勢下,弘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增強學生對民族優秀文化的認同和自信,振奮民族精神,凝聚民族力量,是十分必要的。

一、羌族鄉土刺繡在美術教學中的應用思路

我們以“現狀分析(基礎)—方法探究(方法)—多維呈現(理解)—實踐應用(應用)—文化傳承(發展)”為基本研究框架和思路,結合各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綜合考慮教學研究實際,在每一個環節中都做到了“先思考再實踐”,形成了基于小學美術教學視角的“小果樹成長式”羌族鄉土刺繡教學策略。

20240612172250518-63-45741.jpg

如圖所示:現狀分析是研究的根基,方法探究是適合的教學策略,多維呈現是研究目標的分枝,實踐應用是學生對羌族鄉土刺繡的理解實踐,文化傳承是我們實踐研究要達到的最理想的效果。

二、羌族鄉土刺繡在美術教學中的實踐應用

(一)現狀分析,確定目標

通過學習《陜南羌族》《西羌壯歌》《西羌文化》等文化專著、“羌族刺繡圖案設計探源與分析”“羌繡紋樣題材及其與羌文化映射關系”“羌族刺繡圖案題材及民族文化內涵分析”“羌繡圖案的形式美規律”等文章,教師進行有針對性的調查分析,并確定實施目標:引導學生了解民族文化,將羌族刺繡藝術融入小學美術活動中,激發學生了解民族文化、熱愛民族文化、傳承民族文化的情感。

(二)方法探究,明晰思路

1.請教專家,拜訪藝人

通過前往寧強縣羌族文化博覽園實地請教羌文化研究者、拜訪相關藝術家和民間藝人、聆聽羌繡傳承人講解、收集與實踐研究相關的資料(文字、圖片、實物),以對寧強縣羌文化歷史和羌繡藝術進行調查、了解、歸納。

2.親身參與,實踐了解

教師多次帶領學生前往寧強縣羌博園、寧強縣羌文化研習基地等進行實地體驗、參觀、實踐,并邀請專業人員講解收藏于四川羌族爾瑪文化博物館的《羌族釋比圖經》,引導學生全面感受、了解羌族鄉土刺繡的歷史背景、文化內涵、表現形式等。

20240612172351199-31-38251.jpg

(三)面向學生,實踐應用

基于“三個課堂”,我們面向全體學生將羌族刺繡文化與現行美術教材予以融合,使羌族刺繡文化的普及面盡可能廣泛;基于學生層面,我們成立羌族刺繡社團,讓學生進一步了解羌族刺繡知識;在研學中開展與羌繡相關的校外實踐活動,為學生提供創造與展示平臺,促進學生的美術綜合素養得到充分發展。

20240612172351198-91-6d949.jpg

(四)推廣交流 ,文化傳承

通過實踐和研究,我們形成了一套可行的基于小學美術教學視角的“小果樹成長式”羌族鄉土刺繡教學策略,具體實施方法如下:

20240612172351198-16-847b8.jpg

通過交流參觀、專題采訪、教師培訓、大小解說員推介、現場展示、評比競賽等各種形式的推廣,較好地實現了羌族鄉土刺繡文化的傳承。

三、實踐思考

(一)加強教師對傳統文化的理解、運用與整合能力

美術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與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而中華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民族文化面前我們所研究和探索的,僅僅是冰山一角。作為教師,要想通過教育教學更好地傳承和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只有身在其中才能在教學中游刃有余、恰到好處地讓課堂散發濃郁而精準的民族文化特色,才能使我們的傳統文化得到更好傳承和發揚。

(二)民族文化不但要“傳”,還要“承”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在人類社會進步中,創新與調適是民族文化傳承的關鍵。在研究討論與具體實施中,教師要根據學生年齡、認知、興趣,結合時代發展規律和特點,傳古承今;引導學生將羌繡紋樣設計在不同的載體上,使學生感受羌繡應用之廣泛。對于學生而言,這樣的操作就是一種民族文化的傳承。

實踐研究是新征程的開始,我們將以此為起點,把這一有意義的工作開展下去,為小學美術教育事業竭盡全力,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承前啟后、繼往開來!

作者單位  陜西省漢中市寧強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