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學成績落后、優質生源流失、缺少名師……面對一系列發展困境,近年來,陜西省安康市紫陽縣雙安鎮中心學校實施“質量立校、教研興校、特色活校”的發展戰略,堅持黨建領航,上下齊心,砥礪深耕謀發展。

黨建引領活動力

“校領導、黨員教師要沖鋒在前、率先垂范,‘發揮三個帶頭’作用,高標準、嚴要求,在行動上樹榜樣、立標桿,發揮‘領頭雁’作用。”在這一理念引領下,學校以建設“學習型、實踐型、廉潔型”黨支部為切入點,積極營造務實肯干、拼搏奮進、風清氣正的教育風氣,激活學校發展的“原動力”。工作中,堅持校委委員、黨員教師包抓教研組、年級組,“一對一”地包聯“問題班級”“問題學生”,啃“硬骨頭”;依托“青藍工程”等途徑,通過辦講座、上示范課、組織聽評課等活動,發揮骨干教師“領、傳、幫、帶”的作用,比、學、趕、超蔚然成風;積極為中青年教師搭建學習、歷練、成長的平臺,調動他們的工作熱情,發揮“主力軍”作用。

教研教改筑基石

2023年10月24日,一場課堂教學改革培訓會在學校會議室舉行。一改往日“領導臺上講,老師臺下聽”的模式,把培訓會變成了“模擬課堂”,培訓教師通過精心設計學習情景、游戲活動、激勵評價等“課堂環節”,讓參訓教師親身體驗新課程理念下課堂教學“應有的狀態”,收到了意想不到的培訓效果。

近年來,學校主動與紫陽縣師訓教研中心對接,針對發展滯后、經驗匱乏、教師信心不足等鄉村學校教學改革發展中的“瓶頸”問題,采取了學校根據實際問題“下單”、師訓教研中心“把脈問診、量身定做”的送培送教模式,幫扶更加精準,效率也大大提升。2023年,紫陽縣師訓教研中心先后4次組織省市級教學能手、學科帶頭人、優秀教研員到該校開展“訂單式”送培送教活動。

在“引進來”的同時,學校還積極鼓勵教師“走出去”,充分利用國培、省培、“三級三類”骨干教師培訓等平臺,拜師學藝,學習取經。2023年,教師外出培訓達130余人次,基本實現了每人每學期外出培訓一次的目標,培訓經費占公用經費總支出的8%。2023年,在市縣舉辦的教學能手評比、作業管理與設計、教師素養大賽等活動中,先后有20余人獲得獎勵。

關愛“留守”解難題

貝貝(化名)是一名留守兒童,由于爺爺奶奶的溺愛,性格急躁,易爆易怒,經常在班上大吵大鬧,讓老師們十分頭疼。了解情況后,學校決定由黨支部書記明平成負責“一對一”幫扶。深入了解情況后,明平成發現該生主要問題是不愛學習,沉迷手機,理想不明確,但是比較喜歡運動,愛打籃球。于是,明平成就鼓勵他加入學校籃球隊,下午經常陪他打球。在獲得貝貝充分的信任后,又給他購買勵志類書籍,并利用每周三的交流談心,慢慢走進孩子的內心。通過一學期的努力,貝貝不僅當上了班里的安全委員,也有了明確的人生目標。

針對留守兒童人數多、分布廣、家庭情況復雜等重點、難點問題,該校實行“校長、副校長、各部門、班主任、代課教師”多級聯動、全員參與的幫扶工作機制,落實“責任到人、幫扶到人”的“一對一”“多對一”的結對幫扶措施,堅持“育人”與“幫扶”兩手抓的策略。通過幫扶教師定期談心談話、心理疏導,舉辦研學旅行實踐、大家訪等活動,鼓勵留守兒童積極參加豐富多彩的校園活動,加大留守兒童德育的力度和學習、生活上的關心幫助,引導他們努力學習、快樂生活、健康成長。

家校共育促成長

“孩子,今天是你的生日,請原諒媽媽沒有陪伴在你的身邊,媽媽在這里祝你生日快樂。”“我的寶貝,不知不覺中你又長大了一歲,媽媽希望你好好學習,尊敬老師,與同學和睦相處。”……這是該校一次留守兒童集體生日會上視頻連線時的感人場景。

該校留守兒童多,學校便想方設法做好學生與家長溝通的橋梁。同時,以“家校共建提升工程”為抓手,利用家長會、大家訪、教學開放日、微信群推送等途徑,宣傳普及科學的教育理念和育人方法,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輔導,并廣泛聽取家長的意見和建議,促進學校對各項工作的剖析、反思和完善。

隨著一系列措施的落地實施,學校教學質量明顯提升,2022、2023連續兩年中考綜合成績位居全縣前列,連續3年社會問卷調查滿意度達100%,走出了一條鄉村學校“黨建領航促發展”的辦學立校之路。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