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陜西科技大學堅持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二十大精神,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圍繞學校“雙一流”建設目標,以黨建“雙創”為引領,以學術發展為主線,以導學思政建設為抓手,錨定“三個聚焦”,構建研究生思政育人工作體系,提升新時代思政育人質效。

陜西科技大學開展研究生愛國主義教育系列活動 

聚焦“大思政”建設,唱響育人主旋律。學校緊跟時代要求,聚焦“大思政”建設,堅守育人方向,打通育人場域,拓寬育人渠道,實施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提質計劃,持續推進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融入研究生培養全過程。一是建強協同隊伍。制定《關于建立研究生輔導員隊伍與導師工作協調機制的意見》,實現輔導員隊伍與研究生導師在學生日常管理、價值引領、黨建團建、學業規劃、心理健康等方面的深度融合與有效聯動,共享思想政治教育理念,充分發揮各自作用與優勢,共筑育人整體,形成一加一大于二的工作格局。二是打造“行走的思政課”。錨定思政育人目標,將思政元素融入研究生第二課堂,結合重要時間或事件,針對性開展研究生思政教育。通過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引導青年學生體悟紅色記憶,鑄牢理想信念;通過升旗儀式、開學第一課、迎國慶活動等,加強愛國主義教育和儀式教育;通過感恩教育、文明離校教育,著力培養學生社會責任感和愛校榮校情懷;通過主題演講、專題辯論、經典誦讀等,引領研究生堅定“四個自信”,做到“兩個維護”。三是構建導學共同體。從黨建思政、心理健康、學科競賽等角度建設導學良性互動,組織“最美實驗室團隊”大賽評選“五好”團隊,“聲聲入耳”導師沙龍、“名師下午茶”師生羽毛球賽等系列活動,搭建實驗室文化、學術交流、文體活動、網絡思政等多層次導學互動載體,增強導師主體意識,凝聚共識和價值認同,構建和諧的導學共同體,營造全員育人、協同育人氛圍。

陜西科技大學第三屆研究生黨員骨干培訓班外出實踐

聚焦黨建引領,鍛造育人主心骨。學校高度重視研究生黨建工作,對標研究生黨建“雙百”目標,著眼組織力提升,通過創新支部設置、資源賦能基層、構建培優機制,不斷引領研究生黨建提質增效。一是優化支部設置形式。持續深化科研團隊、學科前沿、學生組織等建立黨支部的先進實踐,鼓勵師生黨支部、校企黨支部共建聯建,形成“特色支部打頭陣、師生支部做主力、縱橫交叉有互補”的研究生黨支部設置形式,促進黨的組織體系和教育內容在研究生中全面覆蓋、有效滲透。二是融通資源賦能基層。充分發揮研究生黨支部的組織優勢,通過名師專家結合專業講黨史,激發學生用對專業和學科發展作貢獻的實際行動詮釋愛黨愛國的使命擔當;通過開展微宣講展示、組織生活案例大賽等品牌活動,推進黨的創新理論入腦入心,引導學生理性愛國;通過黨員骨干培訓班、支部書記講黨課、黨員社會實踐等平臺,形成黨員教育全程化、全覆蓋的培養體系,實現黨支部書記等關鍵人的全覆蓋輪訓,強化黨員骨干先鋒意識。依托“學習強國”及校內平臺,開展黨史知識學習討論、經典品讀和熱點推送,實現黨員之間“即時”“微距”接觸,將黨建工作與學生綜合發展深度融合。三是突出榜樣引領作用。持續推進研究生黨建“雙百”創建,構建三級梯度培育機制,通過對標定位、分解任務、細化培育和監督檢查四個步驟,有組織、有計劃地開展校內優秀黨支部和優秀黨員標兵的選樹培育,并構建了優秀典型發揮示范引領作用的長效機制。現已培育全國高校“百個研究生樣板黨支部”“百個研究生黨員標兵”、中國大學生年度人物提名獎、陜西省高校優秀共產黨員、陜西省高校優秀黨務工作者、陜西好青年等一批具有代表性優秀集體和個人。

陜西科技大學學生在中國研究生電子設計競賽全國總決賽中摘獲“研電之星” 

聚焦創新實踐,拓展育人主戰場。學校明確研究生培育的目標和預期,堅持將正確的政治方向、價值取向、學術導向有機融入研究生學術科技創新、社會實踐教育全過程。一是強化創新競賽驅動。積極組織研究生參加“中國研究生創新實踐系列大賽”,通過“強化頂層設計、構建創新競賽生態,完善組織體系、提升創新競賽指導,強化政策引領、擴大競賽影響力”的思路,從校內資源統籌、校賽培育、分類指導、師生獎勵等多方位完善研究生創新實踐培育體制和機制,突出創新競賽的育人培優作用,促進拔尖創新人才培養質量提升。二是提升實踐育人質量。充分結合研究生學科專業特點,推動研究生主動參與各類實踐活動,有效提升服務社會能力。依托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優勢,組建“紅色基因·薪火傳承”研究生宣講團,以90后青年人的視角和語言開展理論宣講、社會實踐和公益服務,通過故事講述、課堂互動等形式鮮活地呈現經典,通過考察實踐、走訪調研服務社會。近年來,宣講團陸續推出“黨史·青年說”“學習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等主題專欄68期,覆蓋人群超40000人。結合學校優勢學科背景,持續開展“藍火博士工作團”科技服務項目,通過校內宣傳、選拔推薦、企業對接,連續五年輸送優秀人才參與地方經濟發展和技術攻關工作,多次收到來自教育部高等學??茖W發展中心的感謝信。

責任編輯:黃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