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交大錢學森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森指導學生開展研究。

“音樂藝術如何進行定量分析?”“旋律背后蘊含著怎樣的數學特征?”……在西安交通大學“科學與藝術的交匯”課上,學生們一邊聽著莫扎特的《D大調第二長笛協奏曲》,一邊思考著藝術背后的科學思維。

以藝術思維充分激發科學想象力——這門由中國科學院院士、該校電子與信息學部主任管曉宏為錢學森學院本科生講授的通識課程,是該校拔尖創新人才培養多年實踐的一個縮影,也是錢學森學院踐行杰出校友錢學森先生“大成智慧學”的生動體現。

2016年以來,作為該校本科教育改革的“試驗田”,錢學森學院以立德樹人為中心,重基礎、重科研、重個性,兼顧國際化,實施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為培養拔尖創新人才提供了特色鮮明的“西安交大方案”。

因材施教,讓拔尖人才“冒”出來

全國約7000人報名初試,1000人進入復試,最終擬錄取247人,錄取率僅為3.5%……近日,西安交大公示了2024年少年班擬錄取名單,引發社會廣泛關注。

“復試考了數理思維、創新設計、綜合測試、體能測試和面試。”上海市唐鎮中學初三學生王新昊在此次考試中被少年班錄取,即將進入錢學森學院學習。這也意味著,年僅14歲的他,有了直通碩士學位的機會。

20世紀80年代,西安交通大學成立少年班,在全國范圍內招收未滿15周歲的早慧少年,采取本碩貫通模式,開展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探索。2016年,該校在總結少年班和各類試驗班多年經驗的基礎上,成立錢學森學院。

在西安交大副校長洪軍看來,“要選拔優秀的學生,而不是優秀的考生”是該校選拔拔尖創新人才始終堅持的理念,少年班則是錢學森學院“不拘一格選人才”的生動寫照。

“少年班突破傳統教育觀念和教育體制,為早慧少年營造了一個免受‘疲于應試’之擾的成長成才環境,推動了以興趣驅動的人才選拔和培養機制探索。”錢學森學院常務副院長楊森介紹。

“常格不破,人才難得。”在楊森看來,錢學森學院各類試驗班當前采取的選才機制科學而靈活,為真正熱愛科研的學生提供了廣闊的選擇空間。

科學選才只是起點,“量體裁衣”式個性化教育才是拔尖人才培養的關鍵所在。

錢學森先生曾說:“人的智慧是兩大部分:量智和性智。缺一不成智慧!此為‘大成智慧學’。”

楊森介紹,錢學森學院通過構建以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探索為核心的人才培養體系,為學生量身定制了“一生一策”的個性化培養方案,實施差異化的學生評價和持續跟蹤反饋機制,推行“不以成績為導向”的評價模式改革,為師生深耕基礎研究和前沿科學領域創造了寬松的創新生態。

“我們的學習環境相對自由,能在系統了解各個專業后,再選擇自己喜歡、擅長的專業方向進行學習鉆研。這為我后續的發展奠定了堅實基礎。”這是該校2022屆博士畢業生孫飛揚對少年班的直觀感受。

2009年,年僅15歲的孫飛揚入選少年班。2017年,他在導師管曉宏院士的指導下,開始攻讀控制科學與工程博士學位。少年班的學習與科研經歷,令他在深造中如魚得水,畢業時入選華為“天才少年”計劃,獲得百萬元年薪。

“個性化成長環境、多元化培養菜單,讓我可以在學業中跑出自己的加速度。”錢學森學院2023級物理試驗班學生吳子傲自信地說。

2021年,初三畢業的吳子傲入選少年班,與同齡人步入不同成長軌道。經過兩年預科班學習后,剛滿17歲的他又順利通過選拔,進入物理試驗班。在他看來,錢學森學院設置的免修課程、靈活的學分兌換等機制,以及靈活可控的教學計劃,使得自己可以不拘泥于培養方案,深耕熱愛的學科領域,并擁有更多時間進行自主科研實踐,從而獲得充分的個性化發展,創新潛能也得到激發。剛上大一不久,他就在第十四屆中國大學生物理學術競賽中獲得一等獎。

目前,錢學森學院已形成基礎學科、交叉學科、基礎教育—高等教育銜接、綜合專項4種人才培養類型。

打破邊界,讓教學育人“融”起來

通過意念控制無人機的飛行起降,利用腦機交互幫助患者開展康復訓練,借助視覺識別與追蹤技術實現電腦拼寫……不久前,記者走進西安交大高端裝備研究院的醫工交叉研究所,被一項項令人驚奇的“黑科技”吸引。

醫工交叉是現代醫療與工程思維的交叉、融合與滲透,也是在學科邊緣和交叉點上的深層次發展以及國際前沿的發展方向。記者目光所及之處,還有一群來自錢學森學院基礎醫學試驗班、物理試驗班、計算機試驗班等不同班級的學生,他們正圍繞腦機交互項目激烈探討。

“跨界融合是‘大成智慧學’的核心理念,也是貫穿錢學森學院創新人才培養各個環節的重要脈絡。”楊森表示,錢學森學院所做的正是打破學科邊界、技術邊界,從而幫助學生在交叉融合中形成全新觀念。

楊森介紹,為適應拔尖人才培養需求,學院為學生構建了“融通培養”的模塊化課程體系,開設了一批基礎與交叉學科方向融合的特色實踐課程,進階培養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例如,數學試驗班設置了基礎數學、科學計算、生命科學、信息科學和統計金融等5個交叉學科方向的26門課程,并對主干課程進行了重新分配,增強實踐環節。

“現行的課程設計令我獲益良多。”2020級數學試驗班學生吳思齊介紹,他所在的班級課程涵蓋范圍很廣,數學專業課的學習內容不局限于教材。例如高等代數課上,教師會拓展組合和抽象代數的內容,兼具趣味性和實用性。而在數學專業課之外,學生還能學習計算機基礎、面向對象編程和分子細胞生物學等一系列課程。

錢學森學院“雙師團隊”同樣體現著交叉融合的韻味。據了解,除了為本科生“一對一”配齊導師外,學校還有計劃地長期聘請包括院士在內的國內外知名學者擔任“校外導師”。這些教師為學生引入最新的科研成果和教學理念,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求知欲,為學生全面發展提供了堅實支撐。

為改變過去人才培養依托單一學院或書院所出現的“管理真空”現象,學院還創新體制機制,實施書院—學院“雙院協同”育人機制。

“學院以拔尖人才培養教學改革與運行為主要職責,書院則以學生學業發展與思想政治教育為中心。”楊森表示,“雙院協同”育人機制實現了“橫向協作、縱向貫通、教書育人統籌協調”的創新人才培養管理體系,解決了跨學科辦班管理碎片化問題。

寓教于研,讓創新動能“涌”出來

“物理試驗班‘階梯式、個性化’科研訓練計劃為我的科研工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動能!”今年年初,物理試驗班首屆畢業生徐源的科研成果——“玻色編碼糾錯延長量子比特壽命”入選2023年度中國科學十大進展。獲獎后,他第一時間發微信與本科期間的導師、西安交通大學物理學院院長高宏分享了喜悅。

“本科期間,徐源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實驗室里。”在高宏看來,從“基礎”到“專業”再到“創新”的階梯化科研訓練,幫助徐源形成了縝密的科學思維、練就了扎實的科研功底。

創新人才培養是一個系統化的工程。在跨界融合的同時,如何保持知識體系和培養環節的貫通性?圍繞重大基礎前沿科學問題,為學生開設“科研訓練ABC三層次”科研特色課程,正是錢學森學院的破題之道。

大一學年,培養學生進行文獻綜述、熱點問題分析及科研思維初步養成能力;大二學年,學生進入科研實驗室,學習實驗室通用儀器設備的操作原理和使用方法,同時深入了解各實驗室的研究方向;大三學年,組織定期發布學科前沿與熱點課題,由學生再進行選擇,支持學生將科研項目進一步鉆研、凝練,轉化為畢業設計、科研成果。

“分層、多樣、遞進式的科研創新實踐中讓學生的理論知識、科研思維和創新能力融會貫通。”高宏介紹,近年來,物理試驗班學生在校期間累計在高水平學術期刊發表論文60余篇,其中部分論文發表于《自然·物理》《物理評論快報》等頂級期刊,已有多名畢業生進入諾獎團隊、國際大科學計劃,入選國際級人才計劃。2023屆物理試驗班學生深造率達到100%。

“良好的訓練平臺是實踐創新的堅實基礎。有充足的資源,才能擯除后顧之憂,讓試驗班的學生們更好地學出效果、做出成果。”楊森介紹,為支持錢學森學院師生科研實踐,學校還將國家級物理實驗教學示范中心、國家工科基礎課程數學教學基地、金屬材料強度國家重點實驗室、大數據算法與分析技術國家工程實驗室、陜西國家應用數學中心、國家天元數學西北中心、西安數學與數學技術研究院等高水平科研平臺全部面向錢學森學院學生開放。

不久前,由陜西軌道交通集團與西安交通大學聯合組建的軌道交通未來技術創新研究院正式落戶中國西部科技創新港。創新港是西安交通大學與教育部、陜西省政府等共同建設的創新示范綜合體。2019年建設以來,這里已成為錢學森學院師生創新創業的重要舞臺,基礎研究、聯合攻關、成果轉化……創新全鏈條上活躍著一批該院師生的身影。

“教育、科技、人才‘三位一體’統籌推進的突破口是產學研深度融合。”西安交通大學黨委書記盧建軍表示,學校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切實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深入推進“產教融合、協同育人”創新工程,強化企業主導的產學研深度融合,在校企聯合攻關過程中協同育人,落實校企“雙導師”,讓學生更加適應企業研發環境,在創新實踐中探索拔尖創新人才培養新路子。

當前,一股澎湃的創新洪流正以前所未有的活力,在該校奔涌向前。

責任編輯:胡晉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