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向內生長 與愛國主義對話
作者:楊陽
發布時間:2024-06-03 16:31:39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走在路上,迎面碰上騎著電動車的少年們在馬路上穿梭,風鉆進他們的身體,留下一個個偉岸的背影。夜色已然在這座縣城蔓延,前幾分鐘還躍然眼中的夕陽余暉悄然間便消散無蹤了。至此,住校采訪的第一天結束了。
在這不足24小時的時間里,魯老師與我成為了三原縣新來的熟面孔。5月20日一早,我們驅車前往三原縣教育局,準備與局長李東戰及諸位領導就本次采訪主題——愛國主義大思政教育展開訪談。轉過彎去便進入三原主街,一種莫大的熟悉感頓時向我襲來,緊挨著的商鋪、重疊的新舊建筑、悠閑說笑的人群,讓我仿若回到了我那更為西北的故鄉?;猩耖g,我們已經到了。
秋陽小學“紅拳”展示
三原縣教育局的院子規整利落,在點點綠蔭下顯得質樸且不失莊嚴。在簡單溝通后,我們迅速進入了工作狀態。一場有來有往的對話,展現出了一幅細致、實在、有遠景的三原大思政教育圖景。以“愛國奮斗”為主線,以“十大主題”為依托,有根有葉、有因有果、有理論有實踐。
如何與一個陌生人進行一場好的對話一直是我所糾結、思索和追求的。在對話中,面對本沒有任何交集的人,你需要開啟話題,引導對方發表演講,進而袒露心聲,從提前準備好的材料到個人切身的體會,從展示到表達,猶如一場舞臺劇,層層深入,抽絲剝繭,最終流露出人與事的真實樣態。在真切的初印象之后,接下來的行程則帶給了我更為直觀的震撼。
民治小學“魚龍表演”
紅色基因與歷史底蘊是三原教育最深厚的關鍵詞。在青少年活動中心,老師和學生組成的民樂團正在展演,時而激昂交錯,時而娓娓道來,在民樂器的交響中講述歷史的悲歡。走進三原民治小學校,門柱兩邊一副楹聯闖入眼簾,正是學校的創辦者于右任先生的撰書“引曙光于世,播佳種在田”。樸素的心愿給民國時期的西關百姓帶來了新的希望。操場上,少年舞龍隊的魚龍表演開展得生氣十足,鑼鼓聲中,“小龍們”或躥、或劃、或繞、或騰,紅黃相映,令人不由得凝神注目。站在秋陽小學的教學樓前,霎時間,“紅拳”少年們揮舞著紅旗向前沖來,一招一式,皆是日積月累的沉淀,在整齊的“嘿”“哈”聲中,展現著獨屬于他們的意氣風發。孟店小學將國防教育融入辦學理念,注重國防與學科相結合,全過程、全方位貫穿愛國主義教育,“強國必須強軍,軍強才能國安”是這里的孩子人人皆知的道理。
陵前鎮初級中學舞蹈《萬疆》
臨近宏道書院的北城中學沿襲了其“承古而拓今、傳文而育人”的辦學理念,將書法、剪紙、中醫藥文化、八段錦等融入校園文化及“第三課堂”建設中,讓學生在傳統文化的浸潤中“誠意”“正心”“修身”。而毗鄰渭北革命根據地烈士紀念碑的陵前鎮初級中學,直接將我們帶到了愛國主義教育的現場。驕陽之下,黨旗、國旗迎風飄揚,學生們神情肅穆,莊嚴宣誓。在為烈士獻花后,他們步履鏗鏘,最終站立于紀念碑下,用雄渾之聲朗誦《少年中國說》,隨著聲音越來越高亢,我的心也越發受到觸動:少年強!國必定強!作為一所新建校,文峰小學秉持“以文化人 致知于行”的校訓,緊扣“十大主題”,構建了“立學”特色課程。在思政課堂上,我看著年輕的教師們旁推側引,講述國家安全、愛國志士,小小少年們側耳傾聽,不時舉手表意。我意識到,正是在形同這般的千千萬萬的課堂中,愛國主義精神得以代代傳承。
北城中學“八段錦”展示
在離開三原的路上,我看著熟悉的街道逐漸變為一個縮影,不由得回想起近日的所見所聞。愛國,作為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在這里、在這些采訪的瞬間里不停地發酵,最終充盈了我的整顆心臟。想著想著,我感到周身被暖意包裹,一抬頭,正午的太陽懸在天上,光芒萬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