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讓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同頻共振——富平縣荊山學校思政教育掠影
作者:姚思雅 王東平
發布時間:2024-06-03 14:40:30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這里是書香飄逸的校園,這里是傳承文明的樂土,這里是培育英才的搖籃,這里是成就未來的殿堂……火紅的石榴花開了,火熱的季節火熱的期待,記者一行來到富平縣荊山學校。
荊山學校是一所九年一貫制學校,地處城鄉結合部。學校現有53個教學班,3000余名學生。為了增加普惠性義務教育資源、滿足人民群眾在家門口享受優質教育資源需求、讓孩子共享優質教育,2022年7月學校由民辦學校轉為公辦學校。
走進荊山學校,映入眼簾的“啟智求真,懷德行遠”校訓,是師生追求的座右銘,也是荊山人精神與追求的完美寫照。“民轉公”之初,臨時組建的管理團隊成員相互是陌生的,不知道彼此的工作方式是否能很好地凝聚團隊力量,從各個學校抽調來的具備豐富教學經驗的教師彼此陌生、不知道學生情況和搭班教師風格……面對許多“未知”,大家本著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一切為了學生,奉行民主、廉政、團結、務實、創新的工作方針,尊崇“一條主線,兩條支線”的管理模式,采取統一領導、分部管理,致力做好每件事,辦好一所學校。
在短短不到兩個月的時間教師們就聯系到每一位學生家長,摸清每位學生的具體情況,從而為后期的針對性管理和教學等打下牢固的基礎。今天學生朝氣蓬勃的模樣,令人欣慰,讓學校管理層、教職員工對過往的種種艱辛輕描淡寫而過。努力成為“民轉公”樣本校,讓“家門口的好學校”惠及更多群眾的過程中,他們提到最多的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性,要讓思政教育與學生成長同頻共振!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鑄魂育人,完善思想政治工作體系,推進大中小學思想政治教育一體化建設。學校通過開展“立德樹人,為人師表”系列教育活動加強師德教育,提高教師業務素質,強化教書育人、服務育人、管理育人的意識,形成教書先立德育人先正身的良好人格魅力和純正教風。真正做到了三尺講臺, 終歲莫問枯榮事;兩袖清風,回首只聞桃李香。
全校上下一心,為了更好地履行思政課一體化建設,緊緊圍繞工作目標,按照打磨制定好的工作方案,認真履行職責,強化學校的項目化、制度化精細管理,充分利用“大思政課”實踐教學基地,確保常態化推進、做深做實、落地見效。學校積極打造了適合本校學生的思政教育體系框架。
“我們學校比較特殊,一是九年一貫制學校,二是有800多名寄宿生,三是學生來源于各個地方,學習能力不同。這就要求我們的思政教育不能僵化,要根據我們的學情,把握好教育的尺度,針對性地推進。”路主任說,“既不能小學初中化,也不能初中小學化。”
“每周日晚上學校會對住宿學生進行思政教育;晨會時由班主任上思政教育課;升國旗、國旗下的思政教育則由校長主講;五四、國慶、開學等節點也會進行相應的思政教育;與此同時學校也在積極打造行走的思政課等課堂。”小學思政負責人王主任接著介紹:“愛國主義、勞動教育等月月有主題,如低段學生的紅色教育、閱讀《弟子規》走進傳統文化,高段學生的整本書閱讀,等等。”初中思政負責人郭主任謙虛地說,“目前,學校的思政教育還處在發展有待完善的階段,也就是處于雛形階段。學校會進一步完善思政教育的內容與形式。”
作為學校思政教育的帶頭人、領路人蒲老師說:“教師一定要做到時時有思政,處處講思政,確保核心素養落地,并把好的思政教育潤物細無聲地刻進學生的骨子里,促使學生能落實到具體的行動中。”“思政大課、思政小課、以主題班隊會為主體的思政課、研學、行走的思政課、祖國變化,等等,我們只要利用好、融合好,把握好思政課的內涵與外延,就能落實立德樹人目標。”政治教師石老師說。“講得再好,學生不做,效果為零,我們充分利用富平紅色資源,做好學生思政教育,達到內化于心,外化于行。日積月累,家長就會發現學生的改變,就會有積極的反饋,進而更加配合學校的工作,支持學校教育。”路主任說道。
為了更好地做好思政教育,學校根據學生年齡、受教育規律開展了針對性的行走的思政教育研學活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我非常高興來到革命圣地延安,在這里我看到了先輩們居住的地方,和我們現在的生活相比,才知道今天的幸福來之不易,我們要倍加珍惜。”“瞻仰習仲勛陵園,激起了我的愛國熱情,作為新時代青少年,我們更應該將中華民族精神傳承和發揚光大。”“通過這次研學活動,我更加深入地理解了自力更生、艱苦奮斗、實事求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內涵,作為新時代中學生,我們更應傳承延安精神。”劉秋瀅、甘博文、李冬青幾位學生紛紛表達自己的研學體會以及研學對自己的重要意義。
聽了同學們的感言后,記者跟隨王主任隨機走進荊山學校的課堂。郭曉格老師的《七律·長征》一課采用了齊讀、范讀、配樂讀等朗讀方式,并通過視頻潛移默化地進行思政教育。同時引申到富平縣的網紅橋——彩虹橋,通過橋的今昔對比,激勵學生好好學習,天天向上,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
白京玉老師的《裝飾畫》一課以富平縣的特產柿子為切入點,在使學生學習裝飾畫知識的同時,還進一步了解了自己的家鄉。兩位教師的課句句沒提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卻處處體現對學生愛學校、愛家鄉、愛祖國的教育,思政教育不留痕跡地融入了教學之中,愛自己愛家鄉才會愛國家!
學生目之所及的走廊、墻壁等地方,時時處處體現思政教育。不忘立德樹人初心,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使命刻進了每一位荊山學校教育人的心里,他們以實際行動踐行著教育人的使命,為基礎教育發光發熱。正如李娟校長所言,我們沒有什么豪言壯語,我們就是用荊山學校教育人的汗水和智慧,默默耕耘,打造荊山學校的品牌,把荊山學校辦成學生喜歡、家長滿意、社會認可的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
校園里,晨會時,老師苦口婆心為即將中考的孩子加油打氣;課間,學生向老師問好,老師溫柔地撫摸孩子的臉蛋兒,拍拍孩子的肩膀,囑咐玩樂中的孩子注意安全;晚自習,教師陪伴孩子輔導孩子的身影……我們深切感受到老師們的真情流露、樸實無華、任勞任怨,他們將每位學生當做自己的孩子對待。這里的老師就是在平凡的崗位上做著不平凡的堅守,每位老師都是平凡英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