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國畫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作者:梁焯韋
發布時間:2024-05-30 09:27:58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作為一種極具地域特色和旗幟鮮明的文化資源,陜西地域文化憑借著鮮明的地域性特征呈現出獨特的文化魅力,通過深入挖掘各類地域文化資源,使其充分與高校國畫教學有機融合,不僅可以記錄和傳承陜西地域文化,還可以有效提升大學生的人文素養和國畫創作能力。本文以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為研究背景,從歷史文物、工藝美術和文化遺跡等方面闡述了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的分類,探索陜西地域文化資源有效融入高校國畫教學的策略,以期通過對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的有機融合,進一步拓展高校學生的創作視野,更好地傳承陜西地域文化,提高國畫教學質量,從而培養出更多創作型國畫優秀人才。
[關鍵詞]地域文化 高校教育 國畫教學 民俗 工藝美術
課題:2023年度陜西省職業技術教育學會教育教學改革研究課題(2023SZX304)。
前 言
陜西作為華夏文化的重要發祥地,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具有獨特的藝術研究價值。地域性文化資源是地區文化發展到一定階段的集中產物,將民間習俗、工藝美術、地域方言、生態建筑、歷史遺跡和人文自然等元素集結為一體,地域性和歷史性是其最主要的特征。長期以來受歷史與人文的不斷影響,陜西地域文化最終得以形成自成一派的地域審美特征。地域美術資源是陜西地域文化資源中的集中體現,涵蓋了歷史人文、區域民俗、工藝美術、文物考古等元素,通過美術這一藝術形式集中呈現,是中國傳統文化中的重要資源之一。
在現代高校國畫教學中,傳統的教學內容已經無法滿足當前高校大學生創作的積極性。而陜西地域文化資源不僅內容豐富,且形式變化多樣,涵蓋了不同時代的文明和智慧,各種各樣的文化元素是現代國畫教學中必不可少的學習內容和創作借鑒形式。隨著陜西地域文化的不斷發展與傳承,將其融入高校國畫教學之中,通過教學內容設置和創作理念應用等,將陜西地域文化與高校國畫教學進行多層次的有機融合,能夠讓更多學生在創作中充分運用陜西地域文化資源,進一步拓展其創作視野,培育傳統人文素養,對于高校國畫教學的創新和質量提升具有重要意義。
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分類
陜西地處我國西北地帶,是中國文化之根系,其歷史悠久,地域文化資源十分豐富。無論是歷史文物,抑或是工藝美術類文化資源,數量眾多且結構類型跨度較大。眾多的文化遺跡、歷史文物和傳統手工藝使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熠熠生輝,在中國地域文化中占據了極為重要的地位,是高校國畫教學創新的天然文化素材寶庫。
1.歷史文物資源
中國陜西,以文物大省聞名,被稱為“天然歷史博物館”。經由歷史發展與社會變遷,陜西地區積淀并發掘出了規模龐大、數量可觀的文化遺址與珍貴文物,具備重要的歷史價值與美術價值。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秦始皇陵兵馬俑、利簋、唐三彩駱駝載樂俑等。位于西安市半坡的仰韶文化遺址出土了令世人震驚的人面魚紋彩陶盆,其圖案兩兩相對,對稱分布,線條簡練但構圖夸張,圖案性很強,具有一定的趣味性,充分顯示了中國原始先民豐富的想象力和對藝術的審美追求。
與美術文物考古相關的資源,研究價值較高的歷史遺跡資源主要集中在墓室壁畫與出土畫作中,其中墓室壁畫以風格獨特的建筑、簡約傳神的人物、豐富的歷史主題故事為主要特征,不僅是我國歷史上呈現唐代社會制度、經濟風貌,以及藝術審美發展動向的珍貴研究資料,更是當前高校國畫教學中取之不盡的教學素材。
2.工藝美術資源
工藝美術資源是陜西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能夠多方位反映陜西地域內人們的生活習俗、文化傳統、審美觀念等,獨特的地域文化給當地民間藝術創作和內涵的挖掘提供了有利可靠的資源。
在民族與文化相交融的陜西地區,傳統手工藝在民間得到了長足的發展,因此手工藝美術作品種類繁多且具有一定的創新性,部分優秀項目更是被列入中國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如寶雞剪紙、華陰皮影戲、蒲城麥稈畫、榆林面塑等。另外,憑借夸張造型和鮮艷色彩而享譽國內外的鳳翔泥塑,以及具有鎮妖降怪、祈福納祥寓意的社火馬勺臉譜,還有中國農民畫中最具影響力之一的戶縣農民畫,等等,都是獨具西北地域特色與民俗風格的工藝美術資源,是不可多得的珍寶,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與高校國畫教學相結合,可為創新教學方式提供新思路。
3.文化遺跡資源
陜西擁有眾多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西安和延安首批被評為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留了大量的歷史遺跡與國家級文物。這些古跡歷經滄海桑田,見證著歷史的變遷,且類目眾多。
位于西安市驪山北麓的秦始皇帝陵博物院,有中國第一位皇帝之陵,秦始皇兵馬俑坑的浩蕩氣勢,彰顯了秦始皇統一中國以后,其國勢的強盛、經濟的發達及文化藝術的繁榮。再如為保存玄奘法師帶回佛經而修建的大雁塔,享譽中外;被稱為“中國最早宮城雛形”的蘆山峁遺址,反映了陜北地區新石器時代人類的生活情況;在“華州南沙”“商州紫荊”“商洛東龍山”及“洛南焦村”等遺址,均發現了典型的二里頭文化遺存,表明鼎盛時期的夏文化已從豫西進入陜西東部。眾多古跡在日月星河中積淀,是文化、藝術和宗教交融碰撞的結晶與瑰寶,這些文化遺跡資源更是高校國畫教學創作過程中用之不竭的靈感寶庫。
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國畫教學中的應用價值
探尋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與當地高校國畫教學融合的人才培養新模式,是促進學生創新能力和工匠精神培養的關鍵,在獲取豐富情感體驗的同時也提升了大學生的審美素養,使其切身體會國畫美術教育的熏陶,并針對性進行地域性作品創作,對于學生的國畫創作能力提升與后續發展起到極其重要的促進作用。
1.樹立陜西文化自信,激發地域情懷
文化自信是民族崛起的根本,更是民族持續發展的關鍵力量之源。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國畫教學建設時,高校國畫教學課程是大學生了解陜西地域文化與傳承的重要渠道。
通過國畫教育的融合方式,學生會不斷學習、繼承、創新和發揚陜西地域文化資源,不僅增強了陜西地域文化的活力,還能幫助學生樹立民族自信與文化自信。在學習的過程中,會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地域情懷,使其創作出富有時代感、文化性和創新性的優秀國畫作品。
2.拓寬文化傳承道路,創新地域特色
任何時代下,教學創新都是推動高校教學能力持續提升的不竭動力,同樣,文化想要長久傳承綿延,離不開新鮮血液的注入。高校以多樣化的國畫教學形式傳播地域文化特色,如陜西非遺文化藝術講座、花饃制作、剪紙制作手工藝、麥稈畫制作、泥塑繪制等,將國畫元素融合在非遺文化之中,不僅能夠拓展國畫創作的形式,還可使學生在陜西地域文化的參與互動中逐漸了解、關注并重視傳統文化。
同時,多樣化的國畫教學能在很大程度上增強大學生的地域文化認同感,起到傳承和發展陜西地域文化的效果。在教學中,高校還可通過引入文化行業(企業)項目式任務的方式輔助教學活動,通過項目式教學增強學生對行業(企業)的認知度,進一步拓寬地域文化傳承道路,助力陜西地域文化活態性傳承。
3.提升國畫創作能力,培育綜合素養
對于高校國畫教學而言,讓學生了解與學習陜西地域文化特色是為了強國畫教學的趣味性與生動性,提升學生的國畫創作能力,并進一步培育學生的綜合素養。以人物畫為例,在通常的國畫教學創作中,作品創作的最大問題是創新點匱乏以及人物傳神效果的表現,難以使欣賞者產生藝術共鳴。而將地域美術資源應用于國畫教學中,則能豐富創作素材,開拓學生的專業視野,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觀察能力與歸納能力。教師可將創作課作為培養學生創新能力的主要載體,引入陜西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學生的國畫創作水平和綜合審美能力。
4.豐富高校美術資源,增強藝術涵養
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內容豐富、種類眾多、底蘊深厚,能夠為當地高校美術教學創新提供強有力的保障。例如,鳳翔泥塑、鳳翔剪紙、陜西花饃等優秀民間工藝,以及大雁塔、明古城墻等建筑古跡,或是秦腔、華陰老腔、阿宮腔和商洛花鼓等戲曲藝術元素,都極具陜西地方特色與文化價值,是高校美術資源中必不可少的創作靈感來源。
教師可將上述不同地域性文化題材引入國畫教學與創作中,以進一步凸顯不同地域文化的特點,如鮮艷的設色展現了民間美術的喜慶祥和,工筆勾勒與揮灑潑墨的結合彰顯了建筑形態的莊嚴巍峨,筆鋒的急促轉折與直舒平鋪凸顯了戲曲藝術的高潮跌宕,等等,借此豐富國畫教學課程資源,提高大學生的地域文化藝術涵養。
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國畫教學時存在的問題
當前,由于陜西各大高校的國畫教學對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的重視程度不同,導致地域文化與教學的融合度也參差不齊,部分學校存在課程體系老舊、單一的問題。
1.課程體系不夠完善,無法凸顯地域文化特色
當前,高校國畫教學教材大都是全國統一教材或主流權威書籍,存在缺乏地域文化特性、時代性的問題,使得教學難以凸顯地域文化特色,進而導致學生學習興趣不濃、創新性不高、教學質量下降的局面。
為此,高校應主動打破僵局,與時俱進,充分結合當地文化特色與地理特點,不斷完善國畫教學體系,深層次挖掘地域文化,重視民間美術資源的研究,以及與教學的融合,為高校國畫教學突出地域文化特色注入活力。
2.過于注重臨摹教學,忽略了觀察寫生的創作意識
在國畫教學的基礎階段,絕大部分高校以臨摹為教學重點,學生在對臨過程中體會畫面構圖、造型、筆墨,掌握構圖規律與筆墨技法。但隨著學習深入,一味地臨摹或觀看圖像資料會使學生在創作過程中缺乏創新意識。此時,教師應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提升其寫生創作水平與技巧,并鼓勵學生創新,可通過地域特色文化與國畫教學的融合豐富創作素材,激發學生的靈感。例如,帶領學生參觀寫生陜西歷史博物館的唐墓壁畫,讓學生在神靈百物、神話傳說、歷史故事等傳統題材上找尋創新突破口。
3.教學模式相對局限,創新能力素養培育不足
高校國畫教學往往注重學生的專業技能培養,容易忽略創新能力及綜合素質的訓練。在高校國畫教學中,大都以教師講解傳授、觀看示范畫與課件、臨摹示范等教學方式為主,所講的內容也相對傳統,教學流程較為固定單一,學生的作品大都千篇一律,在學習過程中很難激起興趣,缺乏創新激情。
為此,高校應發揮陜西歷史文化大省的優勢,充分利用地域文化服務教學、創新教學模式,從單向的教師傳授向翻轉課堂與實踐考察轉變,并要側重作品中地域文化內涵與藝術價值的體現。
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在高校國畫教學中的運用策略
國畫教學作為高校藝術學科中的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學科體系還是教學傳承,都隨著高校對藝術教育的重視取得了長足發展。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引入國畫教學中,可提升大學生的專業技能、審美素養和美術創新力,并對地域性文化傳承具有積極的意義。
1.運用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強化國畫教學內容重點
國畫教學內容與高校其他學科教學內容的教授方式不同,不能采取“直接教授”模式,應以恰當的方式、多樣化的主題、創作型教學法引導學生學習繪畫方式與技法,這亦是教師的主要教學任務。
首先,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融于國畫教學時,學生應在國畫作品創作前先進行構思,要明確國畫作品創作思路、技法,以及呈現內容與預期畫面效果。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的優勢在于特色鮮明,具有代表性,可研究價值高,因此畫面上要體現地域特色。其次,為了讓地域文化資源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創作興趣,教師應多開展戶外考察寫生活動。如帶領學生參觀陜西省咸陽市彬州市的大佛寺石窟,體驗大唐時期佛像的藝術魅力,總結佛像面部特點,如額寬、面方、眼裂大等,引導學生將其與龍門石窟的佛像進行對比,進行意象化國畫人物主題創作。在創作中,雄偉高大的佛像可激發學生的靈感,使其創作出優秀的作品。最后,教師要強化教學內容的重點,使學生在參觀寫生之后,能更準確地把握創作類似題材的立意與特征,并要舉一反三,多練習國畫線稿,以更為貼切的表達方式完成作品。
2.運用陜西地域文化資源拓寬國畫教學創作視野
在親身觀摩、考察陜西地域文化資源的過程中,學生必須要打開視野、發散思維,探索地域文化在國畫創作表達上的差異性,通過了解不同建筑、歷史遺跡、手工藝品等,以視覺傳達方式呈現作品蘊含的深厚文化底蘊與地域元素,從而更好地傳承地域文化,提升國畫藝術創作水平。
首先,教師要鼓勵學生積極參與各類觀摩考察、創作、收集等活動,通過陜西不同地區的文物古建、民間工藝豐富自己的創作思維;其次,要加強對陜西歷史元素的融合。例如,帶領學生去寶雞青銅器博物院參觀,學習青銅器相關知識。據發掘文物資料記載,青銅器紋飾主要有饕餮紋、夔龍紋、竊曲紋、四瓣花紋、各種動物紋、獸體變形紋、人物畫像等,都可成為學生國畫創作中的素材和主題創作內容,進而也凸顯了陜西歷史文化的源遠流長。最后,教師在引導學生深入了解地域文化資源時,也要鼓勵學生從題材、造型、裝飾技法上不斷尋求新突破,如對民間器物造型進行思考、深入學習陜西傳統裝飾紋樣等,以有效拓寬學生的國畫創作視野,更好地感受藝術熏陶。
3.運用陜西地域文化資源提升國畫教學人文素養
大學生在高校國畫學習過程中,通常會傾向于技法學習,而忽視人文素養的培育。事實上,國畫創作更需要積累豐富的人文素養,這樣才能創作出優秀、具有深度的作品。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國畫教學,可以強化學生對人文知識的多樣化學習,從而使其在創作中能夠從整體構思,把握畫面全局。
首先,教師要注重培育學生的人文素養。例如,在對唐墓室壁畫主題的國畫技法學習中,要讓學生先了解不同時期的唐代文化特征,如唐高祖至唐太宗時期,繪畫風格沿襲南北朝與隋代遺風的特征,而武周至唐玄宗時期,正值盛唐,繪畫中的人物比例接近真實,賦色和諧明亮,運筆多輕重緩急,形成了雍容大氣的特征。學生可通過收集繪畫資料進一步掌握更多的人文素養常識。其次,要加強學生在創作風格中的人文精神表達。例如在山水花鳥國畫題材中,要強調不同題材的畫面結構與色彩表現,并結合“隨類賦彩”“水墨一色”“天人合一”“虛實有致”等思想對學生進行仔細分析,使其更好地理解畫面主題與中心思想。最后,教師要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中的紅色文化進行充分融合,如“延安精神”等,引導學生將不同紅色文化元素融入國畫主題創作,以發揮思政育人作用,使學生的人文素養得到全面培育,自覺地將人文精神貫穿于國畫創作之中。
結 論
綜上所述,將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引入高校國畫教學,不僅可以使陜西地域文化在高校得以有效傳承與創新,還能使高校國畫教學煥發新的生機。為此,教師應在國畫教學中努力傳授學生國畫專業技能,開拓學生創作視野,充分利用陜西地域資源文化提升學生的人文素養。陜西地域文化資源與高校國畫教學的結合,可在傳播地域文化的同時激發學生的國畫創作思維,引導學生創作出更多具有時代價值、地域特色與人文精神的優秀國畫作品。
參考文獻:
[1]顏瑜.國畫教學在高校美術教育中的運用[J].陜西教育(高教),2022(5):92-94.
[2]梁美玲,薄清江.論地域性文化資源在高校藝術教育中的作用[J].科技信息(學術研究),2006(9):181+183.
[3]陳琳.基于新媒體角度的中國畫教學改革探析[J].陜西教育(高教),2021(12):28-29.
[4]王小艷.地域文化資源融入高校古代文學教學的路徑研究——以陜北地區為例[J].湖北開放職業學院學報,2020,33(1):144-146.
[5]燕耀.服務陜西地域文化的動畫專業實踐課程改革研究——以西安工程大學動畫專業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2020(4):69+71.
[6]王興華,王雅卓.關于高校中國畫教育教學缺失問題補論[J].陜西教育(高教),2019(8):77-78.
[7]李仙娥,王琪玖.關中秦人文化性格與文化自信[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9,11.
[8]梁利偉.陜西地域文化傳播力現狀研究[J].新聞傳播,2019(17):119-120.
[9]任夢池.陜西地域文化資源引入古代文學教學探析[J].文學教育(上),2018(9):102-105.
[10]秦開鳳.陜西地域文化與中華文化復興研究[J].西安財經學院學報,2013,26(5):109-113.
(梁焯韋:西安美術學院中國畫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