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園日記 | 在歷史長河中滌蕩出鉆石心
作者:魯維娜
發布時間:2024-05-29 09:59:57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晴日暖風,綠蔭幽草,麥穗搖曳。初夏最美的時光,積淀了一個冬季和春季的風情展露在陽光下。每個春末夏初季節交替的時候,我都會記錄一些沿途所遇、采訪所得,這或許也是強迫自己走出偏見和狹隘,延展認知邊界的一種習慣。采訪三原縣愛國主義大思政教育,或許就是這個初夏最大的收獲吧!
陵前中學研學實踐
三原縣教育局局長李東戰,是我采訪過眾多局長中非常有親切感的,或許這種親切有一部分來自于我們都共同喜愛《南渡北歸》這套書。這個于戰火中紛飛的一抹書香,是我們共同的理想信念的光。正是這種共同愛好,讓采訪更多的是一種學習和請教,亦是一種跨領域的交流,許多未解的疑問,在這次交流中,似乎找到了答案。
李局長清瘦、儒雅,既有水靜時的澄澈,又有水動時的激蕩。采訪前,我翻閱了他為自己編著的即將正式出版的《西南聯大教授文萃》所寫的《編者的話》。讀他的文字,會有一股少年氣直擊心胸,既有通達,又不失銳氣。內容細致自不必說,有些含義耐人尋味,雖是傳統,卻給人以站立前沿貫覽風云變化之感。采訪時,李局長談縣域開展愛國主義教育的必要,也談自己對于世界變化的理解。我想,當可以承載自己最深沉的思索,人的思想就帶著光芒,讓人通透、自由和清醒。
可以說,每一位采訪對象都是我的老師,都會給自己帶來新的思考。記者的職業屬性,讓我們可以在不同角色和領域切換行走,但這種行走也只是蜻蜓點水,所以遇到必須翻越的山峰時,那些經歷和挑戰最后都會沉淀在內心深處,幫助自己建立一種新的更趨向于理性而不動蕩的思維方式。
民治小學舞龍隊
一周時間,我走過了三原縣6所學校、1個青少年活動中心,沉浸式感受了三原縣在開展愛國主義教育這門時間跨度大、空間輻射廣、要素結構復雜的“大思政課”過程中的生動實踐。三原縣青少年活動中心的民樂團,孩子們會在周末從四面八方趕來排練他們的原創曲目《秦韻古風》,節目還亮相了教育部第四屆中外人文交流小使者展演舞臺;于右任創建的三原民治小學組建舞龍社團,傳承西關老龍非遺表演,孩子們在操場上一板一眼地擎著“云朵燈”從龍門魚貫而出,隨即一尾龍頭魚尾的鰲游出龍門,直至化龍躍出龍門,少年手舞引龍杖,引導巨龍起舞,一招一式,盡得真傳;秋陽小學將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紅拳”引入校園,初衷是想讓孩子們體魄更強健,同時也讓孩子們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下去;陵前中學的學生們實踐研學,在渭北革命根據地烈士紀念碑前齊聲朗誦《少年中國說》,聲音鏗鏘有力、響徹云霄,讓我仿佛看到未來中國雄于地球的模樣……
青少年活動中心民樂團
每一次的采訪,都會讓我意識到,需要以更寬廣的思路來理解教育、理解這個世界和腳下這片土地。我也會在采訪后找個相對安靜的地方呆上一會兒,重新清洗下自己的認知,看看自己是否還固守在自己的目所能及處。
這次采訪,讓我更加清晰一點,好的教育既不忘卻歷史,也不迷失當下,更不懷疑未來;好的教育就是不斷開拓人的認知邊界,幫助人掌握多元的思維模式,使人獲得持續學習、不斷成長的能力;好的教育能做好“目的性”與“工具性”的和諧平衡,讓人于信息繁雜中清醒自持,在知識碎片中關聯整個奔涌的時代。
秋陽小學紅拳傳承
這次采訪,也讓我領悟到從歷史中走來的璀璨華夏文明,始終在進化中發展,世界同樣在生長中創造。人類踏過大山大河,雖艱難,但是會看到在荊棘中開辟出條條道路的人們,也會有低頭欣賞腳邊野花的志趣。
當然可以貪戀歲月靜好,但也可以選擇在歷史長河中滌蕩出鉆石心。三原教育人做出了自己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