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師,我的鞋底上有小熊!”“老師,鞋底的花紋有什么用呀?”這是華陰市第五幼兒園中二班“童心‘鞋’力本領大”園本課程中探索課堂“走進鞋世界”的一幕。

不僅是華陰五幼,近兩年來,華陰市各幼兒園立足幼兒教育中的五大領域(健康、科學、社會、語言和藝術),提升教育理念,擴展教育資源,或以幼兒興趣為教育契機,或因地制宜挖掘地域特色,探索構建出一批各具特色、精彩紛呈的以游戲活動為主的園本課程。

生活為源 構建多元課程

“老師,為什么我走到哪里,影子就跟到哪里?”“為什么影子一會兒變長一會兒變短?”華陰市第五幼兒園(以下簡稱“華陰五幼”)里,一次飯后散步時關于“影子”的“為什么”被教師精準捕捉,在耐心帶領孩子們尋找到答案后,教師在后續的活動中緊抓孩子們的興趣點,給予充分的教育支持(探“影”知),并進行有針對性的引導(玩“影”樂),推進幼兒對于“影子”的探究(創“影”趣),最終生成了小二班的班本課程“與‘光’相遇 如‘影’隨形”。

華陰五幼班本課程展示

“生活即教育,處處皆課程”。像這樣源于生活場景、抓住幼兒日常的教育契機,充分尊重兒童學習方式和認知特點,進而實現育人實效的班本課程生成模式已成為華陰五幼探索園本課程的生動實踐。

華陰五幼是一所新建公辦園,2022年9月開園。“我們園對面是一個垃圾分類主題公園,因此,我們以‘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為主題,構建了以‘山水精神’為核心的‘吾優’文化體系,并以此為引領,確立了‘環境即課程、生活即課程、游戲即課程’的理念。”園長晉紅介紹說。

“山水·五幼”文化展示墻

在華陰五幼,記者看到了“環保”的具象化呈現:樓內大廳“山水·五幼”文化展示墻貼的是用空調箱子、泡沫板和綠化校園剩的“草皮”邊角料剪切而成的華山、祥云、紅日和迎客松圖案;“森林圖書館”門口是用廢紙板、氣泡膜拼接貼出的大樹、房子、長頸鹿和小白兔;班級的“種植區”是用廢棄輪胎、泡沫盒開辟出來的小菜園……這些變廢為寶的環保創意也讓該園“環境即課程”的理念落了地。“我們每個班級外面都是教師帶領幼兒利用生活中的常見物打造的班本課程展示,課程銜接中穿插的是幼兒們在上課時的照片,這樣育人場域也延伸到了課堂外。”晉紅說。

為了讓課程更具游戲性,讓幼兒更有參與感,幼兒園在每個班級內部分區設置了如“益智區”“手工區”“閱讀區”“建構區”“生活區”等區域,在部分程度上為班本課程的深入開展提供了場景支撐。

文化打底 豐富課程內涵

文化是課程之魂,課程是文化之體。幼兒園沒有課程標準,沒有統一教材,要想在游戲化課程中提升育人內涵,還需立足本土地域背景,從教育的角度傳承與創新地方文化,構建融合本土地域特色的幼兒園地方文化課程體系。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幼兒水墨畫展示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是一所省級示范園,2022年,該園也開啟了對于園本課程的探索和實踐。因地處華山山腳,華陰市中心幼兒園最初將課程分為融于本土、融于傳統、融于生活三大板塊,開發了“石”“樹”“水”的園本課程。隨著課程實施經驗的積累和教師專業理論的提升,幼兒園圍繞《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保育教育質量評估指南》精神,結合“自然教育 陽光養育”的辦園宗旨,以幼兒的興趣需要、生活經驗為出發點,通過兒童團討支持并鼓勵幼兒參與園本課程的開發,于2024年初,著力打造“臻品教育 融動童年”課程建設,構建了小班“我是中幼娃”、中班“我是華陰娃”、大班“我是中國娃”的螺旋式上升的園本課程,通過層級遞進的課程設計啟蒙幼兒愛自己、愛園、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課程展示

如何更好地將文化融入課程,從而激發幼兒的學習興趣和參與度?在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記者在每天的“自主游戲”中找到了答案。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課程展示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課程展示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課程展示

在中六班開展“華陰建筑”課程時,教師帶領幼兒在“泥巴區”進行創作泥巴建筑,幼兒通過親手體驗建房子的過程,更進一步螺旋式深入了解建筑的相關知識;中一班開展“華陰美食”課程時,教師帶幼兒在幼兒園打造的“云臺山莊”制作華陰相關的美食,不僅幫助幼兒深入了解華陰美食的制作方法、特點,也在游戲中提高幼兒的社會交往表達能力,及美食制作成功后的自豪喜悅感,更增強了幼兒身為華陰人的驕傲與自豪;中三班開展“華陰地圖”課程,教師帶領幼兒在“交通區”進行自主游戲,將華陰地圖在幼兒園按比例縮小,幼兒自主繪畫路線圖,在繪圖時,幼兒不知不覺地把地圖的知識應用到實際中……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云臺山莊”自主游戲區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云臺山莊”自主游戲區

“我們將幼兒園教學樓外的所有空地合理利用,開辟了38個區域供幼兒自主游戲,并且確保幼兒每天在戶外的時間不少于2小時。”園長司艷妮介紹道。這些自主游戲區域按不同類型提供了不同的游戲材料,或者搭建不同游戲場景,使幼兒獲得自主、自由、自然和自在的個性化體驗。

多維發力 提高課程質量

園本課程的建設是一項持久的工作,其生成源于生活,源于文化,但后期的設計、調整和完善等都需要分步驟落實,這就需要從教師隊伍、課程診斷、重點問題攻關、重要資源的利用等方面進行深入實踐性研究。

華陰市中心幼兒園“融·動”書屋

為提升教師專業能力,華陰五幼針對教師成長制定了“1年向下扎根,3年拔節有聲,5年美麗綻放,7年碩果飄香”的“1357”教師發展規劃。從教齡和專業兩個角度打造啟航教師(新任及轉崗教師)、引航教師(骨干教師)、領航教師(明星種子教師)的三大工程梯隊培養體系。常態化開展新手教師問診課、省市能手示范課、骨干教師優質課、“青藍”結對互助課、教師成長賦能課、同課異構展示課,“吾優”的“六課”活動,倒逼各級各類教師快速成長,名優教師自成風格。

華陰五幼“森林圖書館”

為了使園本課程的設計初衷和實施效果正向循環,華陰市中心幼兒園分別在提升教師專業能力、優化課程審議機制和課程評價方式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其中,在課程審議方面,以課程審議作為課程決策、開發和實施的重要手段,通過課程前審議(園長、保教處、組長)、課程中審議(保教處、組長、年級組各班)、課程后審議(班級三位教師)三層級的審議,逐步梳理資源,優化內容,解決實施過程中遇到的問題,并且通過“兒童團討”(兒童會議的方式)邀請幼兒參與到課程架構過程中來。課程評價方面,從幼兒的發展性評價、教師教學和課程效果三個方面對課程進行綜合評價,綜合教師、家長和幼兒自身意見,全面了解幼兒發展情況,檢驗幼兒園課程實施的成效,并不斷進行改進和完善。如主題結束后,教師從主題的核心價值是否實現、主題目標的實現程度如何、活動的開展是否符合兒童的特點、兒童的經驗是否提升、教育環境的創設是否適宜等方面對主題進行整體的評價與反思。課程效果評價根據幼兒進行探索、游戲、操作、體驗、交往、表達時的表現與狀態,關注幼兒對新經驗的獲得和已有經驗的改造,如本學期在“我是中國娃”園本課程實施的背景下,幼兒園開展深入、持久、生動的愛國教育。基于此,大班年級組共同研討策劃,制訂了以“我是祖國小百科”趣味競答了解課程效果及幼兒的成長。

通過對華陰市中心幼兒園和華陰五幼兩所幼兒園的走訪調查,我們得以窺見在不到三年的時間里,華陰各幼兒園課程園本化的發展脈絡,貫穿其中的是對“看見幼兒,尊重幼兒,適合幼兒”的深入思考和生動實踐。相信在各幼兒園園長、教師的持續努力下,幼兒們能通過園本課程更好地成長。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