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企“八共”聯合創建協同育人機制構建與實踐研究
作者:張 喆 張科海 安亞強
發布時間:2024-05-28 10:41:3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伴隨國家經濟發展和人口結構變化,我國職業教育進入產教深度融合發展新階段。本文通過探討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土木工程學院“基層黨建共抓、思政教育共融、紅色匠心共育、特色文化共建、優勢資源共享、創業發展共謀、文體活動共誼、和諧關系共創”的校企“八共”特色黨建模式聯創,探索校企基層黨組織協同育人路徑與舉措,實踐并構建完善校企協同育人機制,以期發揮黨建引領思政教育、技術技能培養、職業素養養成等全面育人作用。
[關鍵詞]黨建引領 校企協同 支部聯創
基金項目: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2023年教育部思創中心(陜西工院)專項項目(項目編號:2023SCZX-012)。
引 言
當前我國正處于由追求速度增長向注重質量、效率、效益提升轉變的關鍵時期。伴隨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企業生產以及產業發展趨勢對職業教育人才培養提出了新要求。近年來,《關于深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的意見》《職業教育“雙師型”教師基本標準》《職業學校辦學條件達標工程實施方案》等文件相繼頒布實施,體現了國家部署職業教育改革的新主張、新舉措、新機制,為著力破解職業教育改革發展的突出矛盾和問題,進一步強化現代職業教育體系建設改革,更好適應中國式現代化建設指明了方向、擘畫了藍圖。
黨建引領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現狀與分析
高等職業院校作為培養適應國家產業結構轉型升級的高素質技能人才的主力軍,自覺落實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鑄魂育人,把黨建工作和業務工作同謀劃、同落實、同考核,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產教融合是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的主旋律。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過程中如何強化黨的全面領導,充分發揮基層黨組織的戰斗堡壘作用,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和職業綜合素養水平,落實“三全育人”要求,健全德技并修育人機制,有效促進學生職業生涯發展等問題是當下校企協同育人的改革研究的熱點。
1.校企協同育人呈現“上熱中溫下冷”困局
高職院校與產教融合企業協同育人過程中呈現“上熱中溫下冷”困局,呈現政、校、企、行高層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發展方式和產業布局與結構調整,建立協同合作機制,簽署框架戰略協議多;二級部門中層積極響應,緊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培養與現代產業崗位需求對接,聚焦區域中小微企業技術創新與員工繼續教育培訓,調整專業布局與人才培養方案更新,建設“雙師型”教學團隊。校企雙元創建訂單班,共建實訓基地,建立產學研用一體化產業學院等多種校企合作模式,推進專業鏈與產業鏈不斷融合;底層互融互通不足,一線教師與產業工人思想上黨建引領業務、融合發展認識不深。產教融合縱向延伸不充分,教師與企業員工既有專業能力與素質各有側重,崗位互兼互換積極性偏低,呈點狀融合分布。產業學院學生崗位實習覆蓋全專業全員比例有限,共建共享的企業學校式、教學工廠式等內涵建設還不充分。校企特色文化創建滲透于課堂教學、實踐教學、第二課堂等教學環節還有待完善,國家新標準、新技術、新工藝入教材、進實訓基地等更新速度還需提升。
2.校企協作育人中黨建與業務工作“兩張皮”
產教融合“上熱中溫下冷”困局在于院校與合作企業基層黨組織存在黨建與業務“兩張皮”,黨史學習教育思想的“觸動”與務實的“行動”結合不充分,黨史學習教育與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結合不嚴密。在校企協同育人機制建設過程中,部分基層黨支部僅僅生硬地從形式上將黨建工作與產教融合工作疊加,支部委員、黨小組組長與教研室主任、骨干員工等職務橫向設置同一人,黨的建設思想與理念縱向延伸沒有很好地融入協同育人工作內容、工作過程中,造成黨建引領業務的不適感。職業院校教書育人過程中60%以上的專業課程重技能培養,而職業道德、工匠精神、行為習慣、團隊意識等隱性價值觀培養的育人功能需進一步增強,更深層次的思政教育與專業課有機融合存在不足。特別是在校企協同育人過程中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在崗位實習等環節存在脫節,崗位實習學生的黨建工作往往容易被忽視。貫徹新時代黨的思想路線是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協同育人機制深層次構建目標,也是黨建引領職業教育教學改革發展中亟須破解的難題。
黨建引領產教融合協同育人路徑與舉措
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作為全國雙高計劃A檔院校,土木工程學院是其重點建設二級學院。學院生源規模大、就業質量高;師資團隊強、教學能力優;實訓平臺強、實訓模式新;創新團隊強、科研水平高。土木工程學院黨總支圍繞高等職業院校黨建引領職業教育教學改革,以產教融合為突破口,校企深化合作為著力點,以“雙帶頭人”教師黨支部書記工作室與建筑工程技術省級高水平專業群建設為抓手,借助數字技術與形成的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學團隊,按照“基層黨建共抓、思政教育共融、紅色匠心共育、特色文化共建、優勢資源共享、創業發展共謀、文體活動共誼、和諧關系共創”的校企“八共”特色黨建聯創(如圖1所示),探索黨建引領產教融合協同育人機制,多措并舉深化“教師、教材、教法”改革,有效提升學生思想政治意識、技術技能水平、職業綜合素養等,促進學生職業生涯可持續發展,為區域產業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輸送注入紅色動能。
1.基層黨建共抓,雙導師制度落地生根
按照縱向到底、橫向到邊的系統設計思路,學校與企業雙方黨委共商共建基本控制框架方案,把握合作方向,建立以育人為主旨的合作基本面,確定育人的內容、載體和路徑,切實發揮校企雙方黨委統籌與協調作用。二級部門黨組織細化可實施合作方案,聯合建設黨支部,制定“引進來、走出去”的措施,促進校企合作人員互兼與常態化滾動交流機制,增強專兼結合雙師型教學團隊穩步建設。土木工程學院黨總支先后與陜西建工集團總公司、中天西北建設集團等多家企業簽訂聯創共建協議。一是與企業黨組織建立常態化、制度化的交流溝通機制。重點圍繞黨支部組織互建、黨員互動、活動互聯開展交流。二是在企業成立臨時黨小組,建立崗位實習學生“雙導師”制,充分發揮高校導師理論教學優勢,引入技術研發應用豐富的產業導師特長,安排黨員教師和企業黨員導師共同指導黨小組開展工作,強化學生工程設計施工與科學思維能力培養,同時有效提升實踐與協調能力提升。三是始終堅持“產教融合,協同育人”的培育理念,建立教學團隊傳幫帶、專兼結合制度,促進專兼教師雙向流動交流,助力青年教師快速成長為適應職業教育的教學主力軍,有機融入校企合作的教學科研團隊。
2.思政教育共融,學生黨員服務國家建設的主體擔當意識顯著增強
思想政治教育主要引導學生正確的價值觀。校企協同人才培養過程中,思想政治教育采取隱性價值滲入的方式。特別是在校企深度融合中,黨員教師與企業黨員導師共同對學生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其盡快融入校園文化,適應企業生活、企業文化,嚴守行業、企業各項規章制度,提升職業綜合素養。以專業技能知識為載體加強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重點開展職業素養和工匠精神教育。積極探索“課程思政”新路徑,黨員教師與企業黨員導師保持經常性溝通,使教師黨員及時了解崗位實習學生的思想狀況,做到全員、全過程、全方位“潛移默化”育人,強化職業道德修養,實現校企雙方思政教育共融。土木學院梳理國家、省級、校級課程思政建設文件,校企黨政聯席制定了特色鮮明的“課程思政”綜合改革教育教學實施方案,先后完成有影響的課程思政教育典型案例2項,畢業生報效祖國、服務社會的擔當與責任意識持續提升。在甘肅、寧夏、青海等欠發達地區就業比例提升至32%,工程一線技術員、測量員等崗位就業流失率年均降低8%。積極向上的價值觀、道德觀已成為學生的言行標準,綜合素質顯著提升。
3.紅色匠心共育,學生技術技能水平顯著提升
黨組織“三會一課”和職業院校人才培養、企業生產轉型升級有機結合起來,打造“紅色引領,匠心育人”新內涵,以黨史、校史紅色文化教育促進職業道德、職業素養、行為習慣的塑造,強化學生勞動觀念、工匠精神、勞模精神的培養,著力提升學生技術技能水平。職業院校承擔教學任務的黨組織與合作企業承擔生產任務的黨組織構建“校企合作雙主體、工學結合雙導師、知行合一雙考察”的校企合作黨建創新機制。遵循職業人才成長規律,緊跟行業企業新技術、新標準、新工藝升級更新,精準對接區域人才需求,健全專業設置與產業發展良性互動機制,校企雙方共同確定人才培養目標,探討研究專業鏈對接產業鏈,專業群對接崗位群,分析典型職業崗位工作任務,明確專業群必備的專業知識、專業技能、綜合素養,共同組織研討制定人才培養方案。以數字技術為核心,按照通用基礎—專項技能—綜合提升,設計課程層級結構,同時融入建筑行業標準、職業院校技能比賽標準、“1+X”證書職業技能等級標準,融通課程設置與技能實訓,校企協同打造了“基礎課程共享,專項技能精通,綜合能力拓展”的三層“崗課賽證”融通課程體系(如圖2所示)。聚焦崗位實習思想政治教育薄弱問題,細化學生崗位實習管理辦法,融入頂崗師生黨員教育管理辦法,實現崗位實習黨員有組織參加校企聯合設置臨時黨組織生活。“技能成才、技能報國”文化進一步入腦入心,激發學生崗位實習技術技能訓練熱情,強化企業崗位實習生產的使命感、責任感。近三年學生先后獲55項省級以上技能大賽獎項,450名學生先后參與完成BIM+3DGIS影像處理等數字建模校內社會服務項目,主干專業學生雙證書平均獲取率97.65%,崗位技能證書獲取率增長明顯,學生技術技能水平顯著提升。
4.特色文化共建,文化育人氛圍彰顯
高職教育是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培養的技術技能人才要更好適應就業崗位,必須從理念到行動理解與認同行業、企業文化,雙方共建開放包容的特色合作文化。基層黨組織按照校企協同設立的“以文化人、以文育人”目標,雙向奔赴,拓展校企文化建設交流新渠道、新形式。在校園文化、專業建設中持續注入企業管理理念、企業精神、行為準則等文化元素。通過企業文化大講堂、企業員工培訓、教師下企業鍛煉、大學生社會實踐等常態化特色互動方式,讓當前行業企業先進智能建造文化、工程質量文化、工程安全文化融入土木工程學院專業建設主陣地,促進職業院校教師對企業運營、生產技術、質量標準等的了解,明確企業個性化需求,提升服務企業的靶向目標。企業多樣化訂單培養融入行業標準、企業標準、企業顯著特征與人才需求,增強學生對行業、企業文化理解與認同,更好地適應企業崗位人才儲備與人才梯隊搭建需求。最終實現師生與企業員工形成對校企合作命運共同體的情感認同。校企合作的以企業生產安全文化元素為主旨的情景劇作品在陜西高校第四屆校園心理情景劇榮獲二等獎,校企攜手創作的黨課藝術活動展演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100周年主題歌會暨大型藝術黨課榮獲二等獎,“舞動新時代 青春獻黨恩”學校舞蹈大賽《莊嚴的宣誓》作品榮獲一等獎。
5.優勢資源共享,建成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強化校企基層黨組織科技服務、實習實訓、訂單育人等平臺資源共享意識,構建優勢資源建設規劃頂層設計共享優先、開發建設互通互聯、生產運行動態調節機制。課程資源開發遵循職業院校“一體兩翼”使命,融入企業在崗員工培訓、繼續教育需求。校內實訓基地建設引導企業積極投資參與,高標準引入行業企業新規范、新技術、新產線等。企業生產園區規劃建設納入師生崗位實習角色需求,滿足正常生產要求下為師生企業實戰鍛煉、技術研發提供便捷通道。實現人才培養目標與崗位需求融合,教學內容與崗位新技術能力需求融合,實現教學組織培養與生產組織融合。土木工程學院與陜西建工集團總公司等企業簽訂校企合作生產性實習實訓基地,與廣聯達軟件公司合作成立咸陽地區工程造價培訓基地,與陜西天潤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聯合獲批咸陽市數字城市與地理空間大數據技術重點實驗室。建成了1個國家級生產性實訓基地,建設了1門國家級、7門省級、7門校級、38門院級精品在線開放課程,開發制作了120G視頻、音頻等資源,搭建了1個自助教學平臺,建成豐富的數字化教學資源。
6.創業發展共謀,教學團隊社會服務能力顯著提升
根據教育的本質特征和市場的經濟特征,基于共同的職業教育責任與擔當,以企業需求為導向,讓其在校企合作中真正受益,實現校企(院)雙方的價值融合共生,創業發展內生動力一致,達到校企雙螺旋雙贏合作目標。過程中依托省級職業教育集團,與企業建立廣泛聯系,形成校企創業發展協同工作機制,創設基于“國家—省—校”三級協同創新中心,開展合作研究,提升教師科研創新能力,組織學生深度參與,提升學生專業技能和創新能力。依托校企共享平臺創建技術技能服務中心,針對中小微企業技術難題探索靈活多樣的技術服務形式,共同進行企業技術更新與改造,解決企業發展實際困難,共同謀劃事業可持續發展。持續合作與深度探索過程中形成校企“產學研創”創業發展命運共同體,教學團隊社會服務水平明顯提升。土木學院黨總支按照目標導向、市場需求,引入BIM翻樣建模、地理空間信息影像處理、建筑材料檢驗檢測等8個企業生產項目,年均完成橫向課題5項,簽訂合同金額263.6萬元,黨員完成份額占比84%。
7.文體活動共誼,雙方員工精神風貌持續提振
大力弘揚民族傳統文化,在校企合作的過程中,構建各類黨組織主導的文體活動聯辦共創機制,多渠道、多層次加強校企員工精神文明建設。校企雙方結合國家重大節日慶典與區域傳統節日習俗,開展群眾性文藝演出、文化沙龍、籃球、氣排球等文體活動,利用科普日、科技周、世界環境日等紀念日,開展“低碳經濟和低碳生活”科普宣傳教育活動。土木學院黨總支與陜西凝遠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技術研發部舉辦了“綠色引領發展·智造筑夢未來”為主題的裝配式建筑構件展覽會,多所兄弟院校與合作建筑企業參展,交流建筑工業化前沿科技成果,助推區域城鄉建設綠色低碳、高質量發展。辦展過程中有效加強師生與企業員工的橫向互動,持續提振師生和企業員工的良好精神風貌,增強了相互了解,加深感情,增進雙方友誼,更好地促進校企合作縱深融合。
8.和諧關系共創,交流合作可持續發展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學史力行是黨史學習教育的落腳點,要把學史明理、學史增信、學史崇德的成果轉化為改造主觀世界和客觀世界的實際行動。面對區域土建行業數字化轉型升級新形勢,校企合作中更深層次地將黨建黨史學習教育元素嵌入,充分發揮各自黨支部的戰斗堡壘作用和黨員的先鋒模范帶頭作用,組建“志愿者”服務團,著力構建優勢互補、資源共享、協同創新、持續革新的“政校企生”四方共贏聯合體,建立長期可持續合作發展機制,攜手共建區域產教融合可持續發展典范。2022年甘肅路橋集團多個項目部出現技術人員短缺,土木學院黨總支推薦道橋專業14名學生奔赴公司項目助力企業全面復工復產。甘肅路橋集團對此高度贊賞,致信感謝并頒發了致謝牌;建校70周年慶典,陜西華漢翔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將價值100萬元的新型附著式升降腳手架研發平臺落戶學院,支持學校教育事業發展。學院校企合作橫向融通,縱向融匯可持續發展機制持續完善。
結 語
在我國產業結構轉型升級背景下,職業教育作為國家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重要組成部分,逐步提高行業企業參與辦學程度,健全多元化辦學體制,深化產教融合,是全面推行校企協同育人的重要機制,高校與企業黨建業務雙加強、互融通為這種機制的構建提供了有力基礎。校企“八共”特色黨建聯創圍繞“基層黨建共抓、思政教育共融、紅色匠心共育、特色文化共建、優勢資源共享、創業發展共謀、文體活動共誼、和諧關系共創”八方面深化校企合作,聚焦“雙導師制、專業建設、雙師隊伍、資源共建共享、技術研發、社會服務”等校企合作育人關鍵問題互通互融機制,有效探索了高校與企業基層黨組織之間優勢互補、共同發展的黨建引領業務新路徑,促進了基層黨組織的功能完善,提高了組織的凝聚力和戰斗力,充分發揮了黨員先鋒模范作用,持續延伸了黨建共建聯創工作內涵,展現了基層黨組織領導下的校企協同育人工作示范帶動卓有成效。
參考文獻:
[1]車秀蘭.統籌職業教育、高等教育、繼續教育協同創新:值得關注的“吉林實踐”[J].教育與職業,2022(24):5-11.
[2]楊曉慧.高等教育“三全育人”:理論意蘊、現實難題與實踐路徑[J].中國高等教育,2018(18):4-8.
[3]黃玉華,毛好喜.黨建引領下的高職院校產教融合“雙元”育人探索[J].九江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0(3):36-38.
[4]王曉洋.產教融合型企業與職業院校協同育人實踐路徑探索[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22(30):82-86.
[5]《中國職業技術教育》編輯部.深化產教融合筆談會[J].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18(1):16-32.
(張喆、張科海、安亞強:陜西工業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