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高校國貿專業教學過程中,若缺少對實踐教育的關注,則會導致學生在就業中缺乏崗位競爭優勢,不利于學生日后的長遠發展。為了提高學生職業生涯的穩定性,使其滿足可持續發展的要求,高校需對國貿專業課程體系進行改革。本文基于“崗課證賽”融合的理論基礎構建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并對其進行評價與分析,以期促進學生職業技能提升和實踐能力提高,為高校國貿專業職業技能人才培養提供理論基礎。

[關鍵詞]“崗課證賽”融通  國貿專業  實踐課程  體系構建  校企合作

基金項目:西安明德理工學院教育教學改革研究項目《基于“崗課證賽”四融通國貿專業課程體系建設研究》(項目編號:JG2021ZD03)。


我國國際貿易的迅速發展帶動了人才需求增加。高校是人才培養的主要場所,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對我國國際貿易發展的速度與質量有直接影響。對于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而言,教師需在教學中重視教學內容、教學質量和教學效果,針對人才培養的具體需求制訂相應的教學計劃,以提高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高校國際貿易專業涉及的教學內容較多,且多為理論知識。在強調實踐型技能人才的當今,不能在人才培養中僅重視理論知識傳授,還需要結合實踐,幫助學生學以致用。基于此,有學者提出用“崗課證賽”四融通的教學模式進行人才培養模式改革。該方法強調從實際出發,結合學生的發展方向和崗位需求,針對性地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實踐能力和職業素養。在本次研究中,筆者針對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結合“崗課證賽”融通的方法,構建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以期為人才培養質量提升提供幫助。

國貿人才的需求背景分析

隨著我國國際貿易的快速發展,有更多企業參與到國際貿易之中,進出口貿易額增長顯著。跨境電商的迅速發展以及國家經濟實力的提高,促使我國國際貿易人才的需求量增加,高校需要培養出更多適應國際貿易環境和滿足企業需求的專業人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就業時,選擇方向主要為外貿公司、代理報關企業及進出口企業等。從事的工作崗位多為報關員、外貿采購員、業務員和跟單員,以及國際貨運代理和海關員等。工作內容包括貿易談判、海關報檢、訂單處理、產品的對比和議價等。在實際工作中需要從業人員熟知相關行業知識、法律,具備一定的外語能力、溝通能力等。

以素質教育、實踐為本,是教學改革價值取向的必要選擇。在已有的研究中,國貿人才的需求特征包括國際化素質、復合素質、創新創業素質和應用素質。在國際化素質中,不僅要有前沿的知識結構、外語能力,還必須了解目標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在復合素質中需要了解相關行業知識,并能夠熟練應用電子商務和計算機。創新創業素質則要在規避風險的同時進行市場開拓,并實現價值創新。操作應用、快速學習能力和談判溝通協調能力是應用素質中需要具備的能力基礎。從中可以看出,國貿人才不僅需要有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在實踐中實現知識應用和能力培養。

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安排的現狀

課程體系的安排與設置是高校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的重要環節,傳統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設置以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科基礎課和專業選修課為主,主要采取理論教學的方式。在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安排的調查研究中,筆者對高校的課程安排進行了信息整理,調查結果見表1。

20240528103200207-70-9bb64.jpg

在表1中,公共基礎課為所有學科學生的必學課程,主要集中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學科基礎知識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學習核心專業知識前所需掌握的基礎理論知識,主要集中在第一學年和第二學年。專業基礎知識是學生需要深入學習的核心專業知識,主要集中在第二學年。在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中,學生不僅需要學習基本的馬克思主義、經濟學、財政學等公共基礎課、專業基礎課、學科基礎課,還需要結合實訓進行知識和技能的學習、應用與鞏固。學生可以根據個人技能學習需求選擇適合的專業實踐課。同時,在校企合作模式下,學校還應安排學生進入相關企業頂崗實習,并進行畢業設計。

20240528103227221-23-4a219.jpg

筆者對各個類別的課程學分和學時比例進行了統計,統計結果見表2。從表2可以看到,公共基礎課所占的學分比例最高,為32.24%,學時占比為37.03%。專業實踐任選課的學分占比僅為13.22%,學時占比只有10.13%。由此可見,在傳統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中,重點主要是理論知識教學,對學生的實踐技能關注較少,在一定程度上忽視了實踐課程的重要性。這對于新時代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而言具有不利的影響,因此,需要對高校國際貿易專業的課程體系進行改革和重建。

國貿專業的教學改革研究

從上述的研究中可以看到,專業技能、外語能力以及計算機的應用能力等都是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需要關注的培養方向,這樣才能實現學生綜合素質提升。但是由于國際貿易專業性質的影響,現階段國貿專業學生接觸到的知識多為理論知識,參與實踐的機會較少。在強調專業技能實踐的現代社會,國貿專業教學模式需在人才培養中重視實踐教學。根據國貿人才需求特征及市場實際需求,國貿專業的教學改革需要設計多元化的培養目標,對傳統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進行體系優化,改革師資隊伍配套,在保障教學改革機制落實的同時,建立適應的教學評價體系。根據教學內容的不同,可以從理論教學和實踐教學兩個方面進行改革。其中,理論教學分為國際化特色課程教育、跨境電商專業教育、創新創業專業教育和國際貿易專業教育。實踐教學主要為建立中外合作辦學平臺、校企合作平臺、跨境電商實踐平臺和創新創業實踐平臺,并引導學生在平臺上實踐。同時,要重視語言、思維、知識和技能四大模塊的培養,以實現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綜合素質的培養。國貿專業的教學改革機制如圖1所示。

20240528103227209-13-d6498.jpg

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1.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內涵研究

“崗課證賽”融通是在傳統教學經驗的基礎上,總結、探索而形成的更為靈活有效的教育模式,該教學模式具有教學體系層次化、情景多樣化,以及學習評價多元化等優勢,是高校培養技術創新人才并進行教育改革的重要模式之一。“崗”即是工作崗位,“課”是學習課程,“證”是指國貿專業相關的證書,“賽”指技能競賽。“崗課證賽”融通即表示在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中,對接企業的崗位要求,將其作為相關專業課程設置的基本準則。以職業技能競賽為平臺,同時引入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的雙證書制度。以“崗”“證”“課”“賽”四項為基礎,建立具有針對性、專業性和系統性的國際貿易專業課程體系。圖2為“崗課證賽”融通的示意圖。

20240528103227221-52-9930f.jpg

“課”“崗”融合表示專業課程與工作崗位融合。校企合作是二者融合的主要形式之一,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在企業中實習時,可取得相應工作崗位所需要的職業技能。這不僅僅是將專業課程與工作崗位進行簡單結合,而是讓國際貿易專業人才提前了解行業發展形勢和社會所需,使其面對新形勢和新發展時能更好地應對。

“課”“證”融合表示專業課程與學歷證書、技能證書的融合。對于國際貿易專業學生來說,畢業時,因相關從業經歷較少,專業能力難以滿足企業要求。對畢業生進行考查時,用人單位主要依據學歷證書和技能證書來衡量。職業資格證書能夠證明學生的職業技能水平,為其增加職場競爭力。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證書有外貿單證員證書、外貿跟單員資格證書等。

“課”“賽”融合是指專業課程與職業技能競賽的融合。職業技能競賽能夠幫助學生充分了解所需具備的專業技能,快速獲得實踐經驗并掌握與國貿相關的業務技巧,從而使學生的專業技能與綜合素質得到全面提升。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根據行業發展現狀及時更新教材內容,構建合適的教學體系,并根據學生的成績進行相應的教學改革。國際貿易專業職業技能競賽,主要指與國際貿易有關的知識競賽、職業技能競賽以及專業技能競賽等。通過這些職業技能競賽可以提高學生主動學習專業課程知識和職業技能的積極性,從而促進教學質量提升。

2.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

為了提高國貿專業人才培養水平,高校應進行教學模式改革,通過構建“崗課證賽”融通的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提高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形成以“校企合作”“崗課證賽”融通為主要形式的國際貿易專業人才培養模式,將“課”“崗”融合、“課”“證”融合、“課”“賽”融合,從多方面提高學生的職業技能,為企業培養高素質的技能型人才(圖3)。

20240528103227213-7-344c7.jpg

“課”“崗”融合,重在培養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專業基礎技能。為了提高高校國貿專業學生的職業技能,高校可以建設實訓基地,并以此為平臺進行職業崗位調查與研究,邀請相關專業的專家和企業家評價、分析與目標崗位相關的知識與技能,在此基礎上重新定位課程,組織課程內容。在實踐教學的過程中,則可以聘請企業專家進行現場指導。對于跨境電商等新興發展的行業,高校可以與企業相互合作,增設新媒體、跨境電商等課程,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專業適應能力。

“課”“證”融合,旨在提高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從業專項技能。“學歷證書”與“職業技能證書”的雙證書制度要求,是當今院校對畢業生的基本要求,為了適應市場對人才的需求,高校需采取職業訓練的方法,幫助學生取得職業技能證書。高校對職業證書的要求,促進了國際貿易專業的教學改革,教師應將專業課程教學內容與考取證書的內容相結合,以此調整國際貿易專業教學體系,幫助學生適應社會需求形勢的變化。在不斷變化的行業形勢研究中,高校需要細致分析助理國貿師證書、報關水平測試證書等相關證書的考核要求,以證書獲取為目標,合理安排課時與教學內容,幫助學生打下堅實的技能基礎。

“課”“賽”融合,主要是為了提升國際貿易專業學生的綜合能力。依據國家職業技能標準,職業技能競賽是與實際工作相結合的一種競賽活動。職業技能競賽能夠讓學生獲得實踐經驗,了解各項業務所需要的專業技能。職業技能競賽是學生提升自我的途徑,能對學生的操作能力和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進行重點考核。政府、企業和高校也可通過舉辦職業技能競賽為學生的職業技能提升營造良好的氛圍。在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中,學校應鼓勵學生積極參加與專業相關的職業技能競賽。在競賽過程中促使學生學會團結協作,通過相互競爭、同臺競技提高職業技能水平。在競賽完成之后,教師應組織學生進行經驗交流,分享競賽過程中的心得體會,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技能水平。

通過前文對國際貿易專業人才的需求特征分析可以看出,創新創業、實踐應用、綜合素質等,均是國際貿易人才應該具備的特征。學生不僅要有前沿的知識結構、優秀的外語能力,充分了解目標國家的政治經濟文化,同時還要了解相關行業知識,并能熟練應用電子商務和計算機,在實踐中規避風險、開拓市場。另外,快速學習能力和談判溝通協調能力也是綜合素質人才需要具備的能力。然而過硬的專業知識,還需要通過實踐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所以高校應構建科學的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幫助學生全面發展。

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貿專業實踐課程效果評價

1.國貿專業人才培養與產業鏈的融合

以“校企合作”和“崗課證賽”融通作為構建國貿專業實踐課程體系的基礎,其中“校企合作”模式中以實訓基地為實踐課程平臺,學校與企業共同研發模擬產業鏈教學模式。實踐教學的主線為貿易業務,分別模擬了幾個相關的外貿企業,并根據外貿公司中的貿易業務模擬外貿崗位中的業務流程。通過在貿易業務中的實際操作,增強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對相關理論知識的理解與應用,同時加深學生對國際貿易產業鏈的系統認識。

2.遞進式課程模塊的應用

在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實施過程中,學校與企業進行組合,形成教學專家團隊,并構建了一個三階段遞進式的實踐課程。該實踐課程的第一階段為以“崗”定“課”,是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崗位知識培養和專業技能學習的階段。第二階段為以“證”授“課”,是培養國際貿易專業學生從業專項技能的主要階段,以幫助學生獲得各項與國際貿易專業相關的證書為重點。第三階段為以“賽”促“課”,是培養國際貿易專業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的階段,引導學生在各職業技能競賽中實踐專業知識和專業技能。

3.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模式

傳統教學評價中,教師是評價主體,而對基于“崗課證賽”融通的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進行評價時,不僅要有教師評價,還要結合學生的自我評價及互相評價。在考核內容上,既要有階段性考核、終結性考核,又要關注過程性考核,以對學生實現全面、客觀的綜合評價。考核中,高校可以課程考試為基礎,結合實踐操作、考證成績和職業競賽結果,對學生進行多元化評價。與此同時,應設置多維度的考核評價指標,如專業基礎知識、實踐操作能力、綜合素質評價,以及企業的滿意度等。多樣化的考核評價模式有助于提高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評價的客觀性和全面性。

結  語

通過上述分析和研究結果可以看出,“崗課證賽”融通模式能夠較好地實現高校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體系構建,同時,以“校企合作”模式對國際貿易專業學生進行實訓,對學生的專業知識學習和職業技能提升均有較好的促進作用。對此,高校在設置國際貿易專業實踐課程時,可通過“崗課證賽”融通模式指導學生實踐,運用“校企合作”模式增強學生的職業核心競爭力,以為社會經濟發展培養更多復合型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參考文獻:

[1]龔菊芳.“一帶一路”背景下國貿專業應用型商務英語人才培養策略研究[J].當代教育實踐與教學研究,2020(1):77-78.

[2]伍再華,歐陽佳來.基于“課堂—論文—競賽—社會實踐”四維聯動的國際貿易創新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黑龍江教師發展學院學報,2022,41(7):5-9.

[3]龐樂寧.“崗課證賽融合”漸進型的高職國貿專業課程體系構建淺析[J].營銷界,2019(51):287-288.

[4]魏穎.“1+X”制度下高職院校“崗課證賽”相融合的人才培養模式研究與實踐[J].南方農機,2022,53(10):174-176.

[5]王含.國貿專業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J].現代商貿工業,2021,42(2):51-52.

(周露昭:西安明德理工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