耀華中學傳承百年校史紅色基因,辦學育人成效顯著;外國語大學積極搭建“大思政課”平臺,探索大中小學思政工作一體化模式……在天津,大中小學立足實際興學育人、立德樹人的做法特色鮮明,共同培養(yǎng)堪當民族復興大任的時代新人。

紅色基因傳承歷久彌新

“時刻準備著,為共產主義事業(yè)而奮斗!”4月3日清晨,天津市耀華中學(以下簡稱“耀華中學”)師生一同來到校史館門前,緬懷以第三任校長趙天麟為代表的為了革命事業(yè)拋頭顱、灑熱血的革命烈士們,悼念以華益慰、裴鴻烈為代表的把畢生精力都奉獻給黨和人民的杰出耀華人。

耀華中學創(chuàng)辦于1927年,前身為“天津公學”,1934年更名為“耀華學校”,取“光耀中華”之意。秉承“勤樸忠誠”的校訓,擔當“光耀中華”的責任。時至今日,耀華中學的舊校牌依舊矗立在校園里,“尚勤尚樸,維忠維誠”八個大字注視著這座自戰(zhàn)火中走來的學校。

穿過古樸莊嚴的舊校牌,就是校史館。1937年“七七事變”后,位于租界外的南開大學、南開中學校舍被日本侵略軍的飛機炸毀。南開大學開始向內陸搬遷,而南開中學部分師生則失學。耀華中學因坐落在英租界而幸免于難,時任校長趙天麟主動開設“特班”,收留南開中學在天津的因失去校舍而教學活動中止的師生以及其他因戰(zhàn)爭失學的學生。

“趙天麟的愛國主義壯舉,使學生抗日熱情更加高漲。‘中華民族解放先鋒隊’‘清華同學會’‘抗日殺奸團’等進步組織相繼在耀華中學建立,組織或開展抗日活動,部分學生輾轉到達根據地、大后方,積極從事抗日活動。”耀華中學教師楊寒介紹說,“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中共地下黨的領導下,耀華學校又成為反對國民黨反動統治的陣地。其間成功進行了‘反甄審’,抗議美軍暴行,‘反饑餓、反內戰(zhàn)’等斗爭,在耀華工作過或發(fā)展的地下黨員共39人,民青、民聯成員79人。此后,30多名耀華學子投筆從戎,加入解放軍,為天津的解放作出了貢獻?!?/p>

經歷無數曲折波瀾,直至1949年1月15日,中國人民解放軍三路攻城部隊在耀華學校攻下駐守國軍的最后一個據點后會師,宣告“天津解放”,耀華中學才真正從戰(zhàn)火中解脫,正式復課。艱難歲月沒有磋磨耀華學子的愛國情懷與報國熱忱,幾十年間,耀華中學先后涌現出了郝詒純、張金哲、梁思禮、朱起鶴、于敏、王夔、周堯和等15位院士,還有無數各領域先進人才。“干驚天動地事,做隱姓埋名人”是對他們最貼切的描述,他們用不忘初心、于家為國譜寫出耀華教育的華章。

近年來,耀華中學在教育報國的根本宗旨下落實“雙新”示范要求,探索課程育人新樣態(tài),構建“光耀教育”課程體系,即“生光基礎課程”——面向全體,精準落實,固本培元;“增光探究課程”——關注發(fā)展,關注選擇,延伸拓展;“勖光創(chuàng)新課程”——勖勉素養(yǎng),增長特長,博識修能。通過國家課程規(guī)范化、校本課程特色化、社會活動自動化、德育課程主體化、實踐課程多元化五維路徑助力學生達成品德、人文、科學、健康、藝術、勞動、品德六項素養(yǎng)目標。

“有人問我,耀華學校的教育使命是什么?猶記得莊樂峰先生早在1937年就寫道:‘蓋今日之校風,即他日之民德。青年之堅強意志,在沉著不在浮囂;國民之程度提高,在充實不在虛美。欲為愛國之士,必先為有用之人。’”耀華中學校長侯立瑛說,“積極進取,踔厲奮發(fā),與國家同呼吸、共命運,這就是我們的教育使命?!?/p>

在這里,可以看到近百年歲月的濡染與塑造;在這里,歷史與現代鉤沉出一派立德樹人的教育新氣象。

“大思政育人”功在朝夕

“同學們,大家知道在新中國成立前有多少名共產黨員為革命犧牲嗎?又有多少烈士為了革命勝利而捐軀?”2023年4月1日,在寶坻烈士陵園為大中小學學生講授“緬懷革命先烈,傳承紅色基因”思政課時,天津外國語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教師賈亞南如是說。

近年來,天津外國語大學聚焦思政教育改革創(chuàng)新,積極搭建“大思政課”平臺,不斷探索特色鮮明的大中小學思政工作一體化“天外模式”,初步構建起了全學段“協同作戰(zhàn)”思政育人嶄新格局。

不久前,天津外國語大學大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建設聯盟在和平區(qū)岳陽道小學舉辦黨的二十大精神融入大中小學思政課教學集體備課會,第一中學、新華中學、天津外國語大學附屬天津外國語學校等學校思政課教師共學共研,探討如何讓思政課“有料”又“有味”。

提及“大思政課”建設,天津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周紅蕾介紹說:“天津市‘大思政課’建設綜合改革試驗區(qū)建設項目之一就是眼前這座‘中外制度比較思政課重點實驗室’,實驗室旨在貫徹習近平總書記‘要善于利用國內外的事實、案例、素材,在比較中回答學生的疑惑,引導學生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重要論述。”據了解,實驗室以“融通中外、數智賦能、共建共享、實驗創(chuàng)新”為建設理念,精準聚焦中外民主政治比較、中外抗疫實踐比較、中外生態(tài)治理比較、中外社會建設比較、中外經濟發(fā)展比較5大版塊,通過實景化的100個“中外制度比較”鮮活案例,引導學生開展自主探究式學習,在比較中全面客觀認識當代中國、看待外部世界,善于在批判鑒別中明辨是非,增強走好中國式現代化道路的自信自立,不斷開拓文科實驗室建設的全新路徑。

“為了建成這座實驗室,我們成了設計師、建造師和文保專家。”馬克思主義學院院長鄭海吶笑稱。錄播室里,鄭海吶展示了兩項“我來講中外制度比較故事”學生主題作業(yè)——《華為,風雨之下遙遙領先》《中美緊急撤僑工作對比》,從敲定主題、搜集資料、分配工作,到拍攝制作視頻、撰寫報道,全都由小組成員合作完成。“讓學生親眼見證中國發(fā)展,比任何語言都更有力量。未來,我們會繼續(xù)完善實驗室建設,讓校園里的留學生也來講一講中外制度的不同以及對中國發(fā)展的看法?!编嵑日f。

天津外國語大學求索榮譽學院學生王靖文參觀完中外制度比較思政課重點實驗室后說:“在這里,我看到了中國速度、中國力量、中國精神和中國擔當!”實驗室的留言墻上也貼滿了這樣的學生感言。

“語”時代同行,為中國發(fā)聲,為增強中華文明傳播力、影響力,大力弘揚和傳播人類命運共同體理念,天津外國語大學貢獻了非凡的智慧與力量。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