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陽縣:送教上門“四定五送兩同步”為折翼天使插上夢想翅膀
發布時間:2024-05-21 10:40:5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感謝老師,是你們一次次的風雨兼程和默默付出讓我的孩子眼里有光、心中有愛”。這是來自紫陽大山深處一名普通殘疾兒童媽媽朋友圈的一則置頂消息。
近年來,紫陽縣堅持振興鄉村教育和教育振興鄉村“雙輪驅動”,牢牢扛起振興鄉村教育賦能鄉村振興戰略的職責和使命,堅定“一個都不少”的義務教育保障目標,全面落實適齡特殊兒童入學“全覆蓋、零拒絕”底線任務,探索實施“四定五送兩同步”送教上門工作法,創新送教上門工作,實現了縣域內適齡特殊兒童少年接受義務教育全覆蓋。
精準“四定”,強化送教保障
2018年,紫陽縣成立由教育、民政、殘聯、鎮村、學校等部門成員的殘疾人教育專家委員會,每年對縣轄殘疾兒童少年逐一開展評估認定并分類進行教育安置,對于不能到校就讀的適齡重度殘疾兒童少年全部實施送教上門,根據送教對象生理和心理特點、殘障類別、個人潛能等情況,嚴格落實“一人一案”“一生一檔”“一生一籍”管理,評估將送教工作納入對學校及老師考核內容,落實定校、定人、定時、定程的“四定”工作制度,讓送教上門工作有制可依、有章可循。
定學校保障管理責任到位。學年初,由縣陽光學校制定送教上門工作總體方案和指導意見,并負責對各學校送教教師開展特殊教育專業知識、業務技能和教授方法等方面的培訓。根據殘疾兒童少年個人常住信息,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由轄區義務教育學校負責實施送教上門工作。
定教師保障施教主體到位。承擔送教上門工作任務的學校,須明確1名校級領導、1名主科教師和1名藝體教師組成送教團隊,有愛心、有耐心、有責任心是團隊成員必備基本條件,再依據年齡特點分年級分班,確定黨員教師帶頭、班主任主抓、送教小組配合的機制,逐一實施送教教學、檔案建設等工作。
定時間保障施教計劃到位。送教老師根據學生實際學習能力,合理提出學生應實施送教時間安排計劃,送教小組再根據各學生送教時間需求按月總體安排,堅持每月通過定期或不定期開展送教不低于3次,每次送教時長不低于2課時。對外出就醫或暫時不在家居住的送教對象,學校采用視頻送教方式進行。
定內容保障送教過程到位。為保障送教效果,學校明確每次送教學生名單,規定行程,審定教學內容,按照學生遠近、殘疾程度等進行合理搭配,送教教師結合送教對象殘疾類型、接受知識的能力、孩子個性特征等因素,制定具體送教方案,細化教學任務和目標,因人施策、量身定做送教內容。
落實“五送”,確保送教質效
在雙安鎮中心學校琳琳家中,送教老師引導她識字數數、開口說話、日常整理,借此訓練她的學習能力和生活自理能力。隨手翻開孩子的成長記錄檔案和送教方案,有如春風拂面。琳琳屬于智力殘疾兒童,日常交流和生活都有障礙,學習對她來說更是天方夜譚,學校針對她的身體情況,量身訂做了個別化教育方案:培養讀書興趣、識數認字、認識圖形、自己洗漱、學會勞動……
為準確反映學生成長情況和送教效果,學校結合學生的殘障類別和接受知識的能力,采取不同形式、不同內容開展送教活動。送學具建立初認知。學期初,學校根據送教對象的年齡和認知特點,緊扣送教內容,購買符合送教所需的學習用品、教具、學具和玩具,做好相關教學輔助工作。送知識保障有所學。同步堅持“五育并舉”,按照“一人一案”要求,制定教學和學習計劃,精準施教,有針對性地開展認知能力、語言溝通能力、社會交往能力教學和學業輔導,落實殘疾兒童享受教育的權利,努力讓每一名殘疾兒童享受同等公平的教育。送康復教授生存法。送教教師聯合簽約醫生針對學生的殘疾程度和實際需求開展康復補償訓練,陪同孩子一起游戲娛樂,在運動保健、社會交往、認知感受、心理疏導等方面提供專業化服務,教授殘疾兒童少年生活、生存基本技能,提高生活質量。送關愛凝聚大合力。建立與民政、殘聯和鎮村等部門協同聯動機制,共同關注殘疾兒童少年成長。積極募集社會愛心捐贈,從家庭經濟、學習生活等多方面給予關心關愛,落實“五助”政策,即:助生活改善、助健康成才、助學業進步、助全面發展、助快樂成長。送幫扶注重真效果。建立結對幫扶機制,大力實施“五幫”措施,即:幫物質資助、幫品德養成、幫學習提高、幫特長培養、幫家庭教育,切實做到真幫實扶。注重對家長的實踐教學、實操指導,協助學校開展康復訓練、播放音視頻節目、作業輔導等,形成家校合力,推動送教工作從“送到”向“送好”轉變。
幾年來,琳琳能夠認識10以內的數字,能寫出自己的名字,以前見人就躲山坡和房間,而今能主動在門口迎接客人,簡單地進行眼神和語言交流;學會了積木很多種拼法,興致勃勃給老師演示;較熟練地整理自己的個人衛生,偶爾幫助家人干家務……
堅持“兩同步”,嚴格送教管理
在送教老師的教學反思中有這樣一段話:“多次送教,我已經與該生建立了深厚的感情,她對我真誠、信賴,有時送教離開她還舍不得,再次去她會擁抱微笑,看到她的每一點進步,才覺得所有的付出都是值得的,如果有機會,我一定安排她來學校感受幾天校園集體生活。”該縣建立完善殘疾兒童少年接受教育、康復和救助制度體系,健全縣、鎮、村三級康復服務體系,讓教育更顯溫度,讓管理更顯深度。
在管理中,該縣嚴格常規和政策管理,切實提高送教質量。常規管理同步保障送教實效。鄉村振興戰略部門將送教上門工作納入義務教育“控輟保學”重要考核指標,教育主管部門將其納入各學校目標任務考評,按照“六有”(有教師、有計劃、有教案、有課本、有學習用具、有教學記錄)要求,通過電話抽查、檔案調閱、入戶巡查等方式定期開展專項督查。縣陽光學校每學年至少組織一次對全縣送教教師的專題培訓,指導送教教師制定好個別化教育方案,不斷提升送教質量,確保送教上門效果。惠民政策同步享受國家紅利。規范建立殘疾兒童少年學籍檔案,將送教對象同在籍義務教育學生一并管理,同步享受教育資助、營養改善計劃等教育惠民政策。同時,學校校際幫扶、師生結對幫扶工作開展有聲有色,使特殊兒童不但享受到了優質的教育,也感受到了黨和國家的優越政策和對弱勢群體的無限關懷。
“經過幾年送教,孩子變化很大,生活自理能力顯著提高,我們按老師要求在家里也給娃做康復訓練,后期我想把娃送進陽光學校上學,孩子有了希望,我們也可以騰開身子搞產業經濟。”患有唐氏綜合征的小陽父親臉上露出希望的笑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