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歷史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探論
——以陜西歷史文化為例
作者:張光晗
發布時間:2024-05-16 11:38:25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深入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達成立德樹人任務的有效路徑。在高校思政課教學中,可融入地方歷史文化,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避免重灌輸、硬融入的問題,以更好地對接思政教育。我國地方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包含傳統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多方面內容。高校應在完善課程建設、增加實踐活動、各職能部門積極作為等方面做出努力,引導一線教師整合地方歷史文化,豐富課堂內容,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之中。
[關鍵詞]地方歷史文化 課程思政 立德樹人 思政課
課題: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3年度青年課題“陜西地域文化融入高校課程思政建設研究”(SGH23Q0310);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一般課題“‘雙一流’背景下地方高校歷史學專業特色建設探索與實踐研究”(SGH21Y0200)。
堅持不忘初心、繼續前進,就要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不動搖,不斷把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推向前進。文化自信,是更基礎、更廣泛、更深厚的自信。在當下,“文化自信”的提出無疑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穩步前進提供了文化上的滋養。
地方歷史文化突出強調了文化的地域特色,其地域大到一省或數省,小到某縣或某鄉,包含傳統歷史文化、民族文化、民俗文化、紅色革命文化等多方面內容,既有物質文化遺產,也有非物質文化遺產。多數地方歷史文化本身就有立德樹人的天然屬性,在課程思政建設中有著特別重要的地位。統觀高校各專業,如歷史學、考古學、文學、哲學等學科,可就自身學科特點圍繞地方歷史文化構建專業教育與思政教育相結合的新模式,以順利實現課程思政立德樹人的目標。
地方歷史文化的內涵與其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1.地方歷史文化的內涵
受自然地理、人文地理的影響,我國各地的歷史文化往往有一些差異,呈現出一定的地域特色。李學勤先生在《東周與秦代文明》中概括出七大文化圈,即中原、北方、齊魯、楚、吳越、巴蜀滇、秦。隨著各地區交流日益密切,文明亦有演進。若從文化類型上分,長城以北、山海關以東的蒙古族文化和關東文化具有游牧文明的特點;而長城以南的農耕文明可大致分為北方—中原文化、江南文化、閩越文化三部分。若從地域特點上再細分,北方—中原地區有關中文化、河洛文化、燕趙文化、齊魯文化,還有北方其他地區的關西文化、關東文化、蒙古族文化。江南及青藏地區則可分為長江上游的青藏文化、巴蜀文化;長江中游的楚文化或兩湖文化;長江中下游的吳越文化或徽州文化、江右文化、江浙文化、滬上文化。閩越地區及云貴地區以閩越文化為代表,包含閩文化、兩廣文化、云貴文化,或也可將云貴文化歸入巴蜀文化圈,稱為川滇黔文化。
以陜西歷史文化為例,陜西省按自然地理可大致分為關中平原地區、陜北高原地區、陜南地區,各區域都擁有豐富的歷史文化資源,而其中主流文化有三種,分別為古代歷史文化、紅色革命文化、民俗文化。
(1)古代歷史文化
古代歷史文化主要對應關中地區。自西周始,關中地區一直是王朝、政權的核心區域,其地位在宋朝之前尤重。周、秦、漢、唐是我國古代四個重要的且對后世產生深遠影響的王朝。具體而言,周對農耕的重視利于社會積累財富,對制度的改革使中原地區形成了較為一致的文化認同,并輻射長江流域;秦一統海內,“車同軌,書同文”,奠定了今天中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文化基礎;漢代在承襲秦法制的基礎上又重文治,儒法并用,“霸王道雜之”思想成為治國理政之密鑰,儒學從此興起;唐代兼容并包,一改之前中原王朝對少數民族王朝文化歧視的局面,融合了胡、漢文明,文化上也兼收儒、釋、道各家之長。
(2)紅色革命文化
紅色革命文化主要對應陜北地區。陜北革命根據地是先后在中共陜西省委、中共河北省委、中共北方局、中共中央駐北方代表的領導下,由謝子長、馬明方等帶領陜北人民創建的一塊紅色區域。1935年2月,陜北革命根據地與陜甘邊革命根據地統一為西北革命根據地。1935年10月,中央紅軍經過二萬五千里長征,到達陜北。延安成為中國人民抗日戰爭的領導中心,萬眾矚目的革命圣地。延安精神鼓舞了一代又一代人,主要包括四個方面: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根本宗旨;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創業精神。其中,南泥灣精神是延安精神的重要組成部分,不僅僅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革命精神,也是一種勇于創造、敢為人先的創業精神。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宗旨。
(3)民俗文化
民俗文化廣泛分布于三秦大地,按類型可大致分為物質文化與非物質文化。物質文化突出表現在衣、食、住、行方面,如“陜西八大怪”中“房子半邊蓋”是一種節省木料,使房間采光良好的房屋建造方式;“面條像褲袋”“鍋盔像鍋蓋”反映了陜西廣植小麥、面食文化突出的特點,而干拌面的盛行與鍋盔的干糧屬性,也反映了陜西缺水少雨的自然氣候特征。非物質文化包含節日、廟會、社火、曲藝等方面內容,如過年前兩天要“掃舍”、貼窗花、蒸饃、包餃子,正月初一至正月十五則不再搟面;廟會方面,如關中、陜南分別有紀念財神爺趙公明、藥王孫思邈的活動;社火方面,有舞龍舞獅、踩高蹺等;曲藝方面,有秦腔、皮影戲、安塞腰鼓、陜北秧歌等。
2.地方歷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必要性
加強大學生思想道德教育一直是高校教育工作的重心。上海市最早進行從思政課到課程思政轉變的探索。在課程思政建設中,德育工作不再僅僅依靠課堂教學,要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將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同行,形成協同效應。習近平總書記特別重視高校思政工作,多次強調思政教育的重要性。2020年,教育部印發《高等學校課程思政建設指導綱要》指出,全面推進課程思政建設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戰略舉措,明確了課程思政建設的目標要求和內容重點,對如何設計課程思政教學體系給予指導,強調要加強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因此,深度挖掘地方歷史文化就顯得十分必要。
從文化內涵上講,對地方歷史文化資源的整合與運用有利于彰顯我國優秀傳統文化,突出地方特色、民族特色,豐富授課內容、開闊學生視野。從授課方式上講,地方歷史文化包含物質與非物質兩個方面。這些要素為課程改革提供了重要支撐,如教育實習、課程見習及各類實踐活動等,都能夠豐富授課方式,激發學生學習、創新的熱情。從培養效果上講,部分高校的思政課中還存在強行灌輸理論、專業課與思政教育“兩張皮”“硬融入”的現象,而合理運用地方歷史文化資源則可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解決這一問題,有效提升人才培養效果。
地方歷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路徑
1.完善課程建設
思政課是課程思政的主要載體,也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因此,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思政課,用以提升思政課與現實之間的聯系十分必要。這是彰顯中國特色、實現文化認同、完成德育的重要途徑,也是培養社會主義事業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有效方式。地方歷史文化主要對標歷史學、文學、考古學、哲學、教育學等文科,還涉及地理學、農學、經濟學等理工科或交叉學科,關涉學科多,發掘潛力大。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思政課需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是不斷完善課堂講授環節;二是適當增加實踐環節。
(1)課堂講授環節
其一,要充分挖掘教材內部的地方歷史文化元素,將其融入思政教育中,這是解決思政“潤物細無聲”的有效路徑。目前全國通用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重點教材(以下簡稱“馬工程教材”),該教材已十分突出思政元素,教師在授課時不可一味地進行理論灌輸,而需結合具體實例或補充理論產生的時代背景與歷史發展脈絡,然后自然引出相關思政元素。其二,要將新的教學理念與授課方式融入課程教學改革中。傳統課堂往往是教師講授、學生聽課,缺少互動,而新的教學理念以立德樹人為主要任務,更關注學生自身的成長。因此,教師應將學生的知識接受度納入考慮范圍,以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能動性,通過小組討論、翻轉課堂等達成育人目標。另外,教師還需善用多媒體教學,通過PPT展示材料、案例,或播放紀錄片,改變單一板書講授、死讀課本的授課方式。
(2)課程實踐環節
從總體看,當前高校的實踐課程較少,理工科的實踐應在實驗課外再設計一些能夠培養學生愛國熱情、文化自信的課程,或出臺相關制度,使學生選修兩三門能夠進行實習考察、培養動手能力的課程,如將地方歷史文化遺產、民俗文化、書法與篆刻、文物鑒賞等納入重點建設課程之中。對文科類學生而言,應開設與專業相符的、具有實習考察的課程。以咸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為例,學校在“中國古代史”課程中開設為期一周的“周秦漢唐遺址考察”,主要考察寶雞青銅器博物院、秦始皇帝陵博物院、西安碑林博物館、茂陵、昭陵、乾陵等地;在“中國近代史”中開設為期一周的“紅色革命舊址考察”,瞻仰咸陽革命烈士陵園、西安事變紀念館、延安革命紀念館、寶塔山等革命舊址;“中國歷史地理”開設為期一周的“中國歷史地理考察”,探訪鄭國渠、司馬遷故里,以及漢中的武侯祠、褒斜道、石門棧道等地;“咸陽地方史”則注重民俗文化、古鎮村落的考察。這些課程設置合理,充分利用了地方歷史文化遺產,極大地培養了學生對歷史學習的興趣,可將學生暫時從繁忙的課堂學習中“解放”出來,受到了學生的好評。
2.增加課外實踐活動
除了課程實踐之外,學校還應增加能夠融入地方歷史文化的課外實踐活動。如咸陽師范學院每年在端午節給學生分發粽子;在中秋前后把學校柿子樹上的柿子做成柿餅發給學生;在冬至給學生包餃子。而咸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則抓住五月和六月的國際博物館日、世界文化遺產日,組織學生參觀校博物館,動手制陶范、做香囊,或開展地方歷史文化有獎問答活動。另外,學生社團也有力支持了地方歷史文化的校園融入,如漢服社、圍棋社、篆刻社都會開展相應活動。
3.各職能部門需積極作為
在課程思政建設中,雖然思政課處主體地位,是達成立德樹人任務的主要途徑,但也需學校各職能部門的傾力支持。如教務處需在教學設計、教學安排、實踐實習單位接洽等方面制訂合理政策,結合學校優勢、特色專業,推出一批具有地方歷史文化元素的高質量思政課。科研處應破“五唯”,給予以往不受重視的教學成果一定地位,包括教學項目立項、教學競賽、教學獎等,以充分調動教師投身教學的積極性。另外,還需將相關教學成果納入職稱考核評定體系,制訂多元化的考核標準,鼓勵教學研究,推動課程思政“金課”建設,使一線教師將目光放在課堂上,放在學生上,不斷豐富教學內容,提高教學手段,達成育人目的。
地方歷史文化融入課程思政的原則
中華文明源遠流長,深厚的文化底蘊為全國各地高校的課程思政建設提供了文化層面的支持,但地方歷史文化并不適配所有課程,主要對標歷史學、文學、考古學、哲學等學科,與教育學、地理學、農學、經濟學等學科也有一定聯系。教師不可忽視各學科的內在學理或各門課程之間的差異性,對于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應著重培養學生的專業素養。將地方歷史文化融入相關課程時,應考慮學科特點與課程特色,注意以下原則。
1.以課程為導向,整合地方歷史文化
地方歷史文化多種多樣,內涵豐富,但部分傳統文化中有帝王思想、專制主義、男尊女卑等元素,一些民俗、信仰中也有愚昧、俚俗的部分,對此教師要注意取舍,有所揚棄。其一,要堅持整理歸納法。堅持以課程、教材為導向,理清課程內容脈絡,重視對目錄、章節的總體把控,在此基礎上選取與課程相關的地方歷史文化,將其自然融入教學。其二,要突出課程、教材主線。不可將地方歷史文化的方方面面都與課程集合,這樣既容易混淆教學內容,擾亂一些專業性較強的課程,不利于學生基本學科素養的培育,又會造成教學重點不突出,學生印象不深刻的情況。針對以上兩點,教師可選擇在某些章節中重點突出地方歷史文化的講授,而在其他章節中略講或不講。
2.以地方歷史文化為導向補充課程內容
當前“馬工程教材”覆蓋了高校不少專業基礎課,該教材突出思政育人要求,但個別章節和內容的設置仍有可補充之處。以歷史教材為例,《史學概論》第一版310頁、第二版294頁,其史學內容遠遠不及《西方史學史》《中國史學史》精深,但卻包含這兩方面,且有文獻學、史學理論方面的知識。可以說,在《史學概論》內容偏宏觀、重理論的情形下,應遵從前言建議,“充分發揮教師和學生的主動性”,將相關理論與具體實例(與地方歷史文化相關的實例)相結合,而與其他課程重復之處則略講,重在梳理脈絡即可。
又如《中國近代史》分上、下兩冊,與地方歷史文化中的紅色革命文化有較好對應。在知識講授上可補充“近史”概念,將明清衰落時期作為“近代”前的歷史講授。美國當代著名的中國史研究專家史景遷認為中國近代史課本“有一個缺陷”,即“總是從19世紀中國所受的屈辱和侵略開始切入”,他覺得“非常不合理”,認為“應該從十七八世紀的中國開始研究”。我國著名的近代史研究大家章開沅也有相似觀點,他認為“中國近代史研究者必須走出中國近代史”,其中一條路徑就是時間線上的“上下延伸”。在實踐教學環節,除帶領學生參觀紅色革命教育基地外,還可加入晚清民國時期海關、碼頭、工商業遺址的考察活動,通過這兩方面內容的補充,可使學生更好地理清中國衰落的歷史脈絡,也能更理解中國共產黨推翻帝國主義與封建主義壓迫的偉大歷史功績。
3.結合自身興趣,以科研促教學
科研與教學既相互區別,又相互促進,一些科研靈感來自于教學備課中,有的優質教學內容也可融入科研中。好的課堂應該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促使學生獨立思考,并積極促進教師與學生的交流,即學生的學習不再是傳統教學中教師講課、學生聽課的單一路線,而是雙向甚至多重的互動。為達成此目標,教師需深入分析案例,提供與課程相關的歷史細節或具體數據。因此,教師自身的興趣和科研對于課程建設就十分重要。
筆者在講授“史學概論”課時,根據大三學生面臨考研的情況,插入了史學前沿知識和具體案例。比如講第六章“西方史學”時,補充西方漢學與中國學的研究,重點講授“沖擊—回應”模式,以及對該模式的反思,使學生更好地理解近代中國的衰落和現當代的崛起。在“秦漢史專題”課程中,根據咸陽五陵原多漢代帝陵的情況,聚焦帝陵及其發掘過程,以課堂講授與紀錄片播放相結合的形式使學生有更好的知識體驗。
結 語
地方歷史文化內涵豐富,內含很多立德樹人的思政元素,因此將其融入課程思政建設之中十分必要。高校可通過落實課程建設、組織文化活動、完善考核評價制度等方式提高教學效果。教師則應注重打造精品思政課,在教材基礎上整合地方歷史文化,以文化浸潤學生的心靈,達到“潤物細無聲”的思政教育效果,促使學生堅定文化自信、厚植愛國主義情懷,更好地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16-07-02.
[2]李學勤.東周與秦代文明[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4:10-11.
[3]王健,李毅.整體與區域:中國歷史文化研究的空間轉換[J].云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1):77-84.
[4]張志剛.試論地方歷史資源在教學中的開發與運用——以陜北神木地區為例[J].陜西教育(高教版),2021(6):67-68.
[5]習近平.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J].求是,2020(17):4.
[6]《史學概論》編寫組編.史學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09:2.
[7]張潤芝.史景遷:中國近代史課本不該從屈辱講起[N].時代周報,2011-12-01.
[8]章開沅.走出中國近代史[M].北京:北京出版社,2020:36,41.
(張光晗:咸陽師范學院歷史文化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