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OBE理念的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優化
作者:張乾隆 符 恒 沈璇博
發布時間:2024-05-16 11:36:59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OBE理念是保證大學工程教育質量的重要教學理念,“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的理念核心具有嚴密的邏輯性、整體性,與“鑄魂育人”工程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內在的一致性。本文通過對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變化分析,融合OBE理念,提出網絡思政教育應回歸受教育者本身,充分考量線上信息的傳播特性和受眾的接收特性,并關注教育功能及價值的實現、強調教育成果導向,構建循環改進式評估反饋機制,以推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質量進一步提升。
[關鍵詞]OBE理念 研究生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 優化
課題:陜西科技大學網絡思想政治工作研究課題與實踐項目《基于OBE理念的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模式研究》(項目編號:WLYJ2107)。
引 言
產出導向教育理念(Outcome-Based Education,OBE)由美國William G.Spady提出。OBE理念的核心內涵和要素是“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即圍繞學生的成長成才,強調學生學習效果和能力培養的達成及質量,通過質量保障機制和效果達成度的評價不斷改進相關環節,形成閉環式人才培養體系,讓所有接受教育的學生有充分的機會獲得學習成果。因此,可將OBE理念融入工程教育和人才培養的全過程,并作為工程教育認證標準來保證工程教育質量。在具體操作上一般通過人才培養目標的確定,來反向設計支撐目標實現或達成的全部的工作體系和監督、保障體系。盡管這是一項主要應用于工程教育領域的先進理念,但是其核心內涵卻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著極大的啟發和指導意義。
思想政治教育本質是一項社會實踐活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則是利用網絡的影響,有目的、有計劃、有組織地對網民進行思想觀念、政治觀點、道德規范等方面的影響,使他們(受眾)形成符合一定社會發展所需要的思想政治品德和信息素養。就育人本質而言,思想政治教育本身就是一項“鑄魂育人”的工程,培養的是社會主義建設的“工程師”。這個目標是明確的,可通過反向設計的方式進行“鑄魂育人”“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設計。同樣,在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將OBE理念引入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分析和研究中,可指引教師圍繞研究生成才規律、思想政治教育規律構建工作新模式,更好地開展教學。
基于“學生中心”理念回歸受教育者本身
1.避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成為線下思想政治教育的重復和翻版
盡管一定量和一定程度的重復對于思想政治教育而言是應該和必要的。隨著信息技術的迅猛發展,網絡信息的競爭更加激烈,信息被覆蓋、替代甚至淹沒的情況隨時都在發生,一定量的重復是保證信息存在度的重要保障。但應該注意,線上思政教育、線下思政教育有著不同的傳播規律,分擔著不同的教育內容。雖然這兩者之間會有一定的重復和交叉,但也應合理地避免重復,更加明確和清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角色。即使是重復的部分也要充分發揮網絡特性,使內容的組織、編輯、呈現、傳播等體現網絡傳播的優勢與特點,增強對受眾的吸引力。同時,要控制重復的節奏和頻率,利用網絡的數據分析優勢,對學生開展精準化教育。
2.充分考量研究生對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接受度
研究生的普遍年齡在23~30歲之間,他們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已經基本形成,具有了一定的獨立認知和思考能力。因此,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和形式都需要考慮這種關鍵性的變化。通常,大家對于未知的知識和內容會有基本的“敬畏”心理,或有了解和學習的欲望與動機,所以,在內容設計上要考慮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新”或“深”。在組織教育內容時,全新的內容更容易以網絡形式被受眾所選擇和接受,關鍵問題是如何及時、準確地呈現和傳播。縱深的內容往往是基于已知內容的拓展和提升,因帶有“已知”的表象,反而容易被篩除、忽略,甚至被學生抵觸。因此,這部分內容的加工成為關鍵問題,可借助網絡優勢,使其以新方式呈現,以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更易于接受。
3.充分結合研究生的學習成才特性
研究生在校學習階段的大量時間會在科學實驗、學術探討、論文報告撰寫等工作中度過,對其開展思想政治教育時要關注這一特征,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針對性。而開展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時,一旦離開實驗室、學術研討會等具體的現實工作場景,教師則應思考建立思政教育與科研的關系。研究生的群體相對分散,具有分散研究的特性。學生撰寫論文和研究報告時,會很大程度地依賴網絡,此時可將思政元素引入學生的學習生活中,引導學生團結、誠信,以實現更好的發展。另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應與科研緊密連接,挖掘科研中的思政元素,以此為出發點,不斷教育、引導學生。教師應將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讓網絡教育成為線下教育的有效補充,以利于實現思想政治教育全覆蓋。
基于“產出導向”理念關注教育功能
把成果作為教育的導向,事實上是在討論教育的功能問題,以及功能實現的問題。從培養人的角度考量,教育的成果就是對人的塑造,就思想政治教育而言,這個目標更加明確,進而從客觀上給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更具體的任務,而“成果導向”的重要啟示就是將這種導向的實現直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能力目標”。
1.思想政治教育的功能實現
這里的功能即指作用、效果。首先要明確思想政治教育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關系,顯然前者是包含后者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完成思想政治教育的部分價值和作用,相較于常規的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僅是載體和工具,更重要的是一種新的學習生活方式。這個“新”是相對于線下思想政治教育而言的,線下教育中包括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實踐活動等。首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實現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延伸,既能讓理論課程以網課形式呈現,又能將理論課轉化為直接的網絡資源,使更多受教育者獲得學習機會。其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豐富教育實踐活動,該活動不是盲目和雜亂的,而應以成果為導向,即關注受教育者的能力培養,據此針對性地組織和加工相關資料,以更受學生歡迎的形式開展。
2.注重受教育者的能力素質培育和養成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網絡比較容易被視為宣傳載體,或者是以宣傳的屬性來設置和傳播相關教育內容,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的力度。因此,在“產出導向”理念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既要注重發揮宣傳功能,又要突破傳統宣傳形式的束縛,從內容設計方面指向能力培養、構建能力體系,明確內容形式和能力培養之間的對應關系,即更加強調、注重網絡思想政治的教育性。
在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線下思想政治理論課仍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主渠道,而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一種新方式,其中的“新”,不僅指教學形式、教學內容,甚至還包含了教育思維。在網絡思政教育中,既要豐富教育形式,還要不斷拓展教育內容,并增加網絡技術、網絡素養、網絡倫理、網絡規范、網絡文化等方面的內容,以使思想政治教育多元化。
3.注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效性
其實,在互聯網出現的最初階段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就已經存在,但形態比較散亂,缺乏具體的規劃和設計,逐步經歷了內容補給、平臺打造、網絡網格層級構建等發展。就方式而言,是由線性到螺旋立體的多方式結合,經歷了線下內容搬遷,以及模塊化、局部化內容場景的營造,多媒體全方位的布局與輸出等。就效果而言,經歷了知識散播的隨機接收到指向明確群體的輸出和更廣泛的浸潤感染等。教育的功能及價值是否能真正實現,基本的考量就是作用和效果,是對學校“立德樹人”實效直接或間接的評價。在“產出導向”理念下,要更強調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時代性、針對性和效能性,注意教育內容及時性與貼合性,回應時代關切,關注青年發展所需;要有明確的指向和導向、有清與濁的辨析、有是與非的立場;要注重輸出內容的接受性、思辨性和感染性,避免單方面的評判和教導;要增強師生、生生互動,讓學生有機會體會不同的場景感受,將實踐與虛擬體驗相結合,真正提升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育人成效。
基于“持續改進”理念構建評估反饋機制
在成果導向理念指導下,以學生為中心,設計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開展具體活動時,可從教育內容和形式的供給層面為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保障,促使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創新理念、創新載體、創新教育布局。但是這種可能的實現程度和過程控制需要有效的評估反饋,以持續改進教育教學方式和內容,進而不斷提高思政教育實效。
1.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成員之間的聯動機制
一般而言,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施者是高校黨委研究生工作部、二級學院、研究生導師和輔導員。關于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改進,不僅包含以上相關獨立部門及“個體”的工作改進,還包含各層級之間的聯合機制改進。前者強調分工,即角色分工,如工作體系設計和執行的分工、教育內容的分工、資源調配的分工等;后者強調的是合作,即彼此之間的關聯,探索如何更好地實現教育內容和形式的網絡化,其目的是教育功能的實現、教育目標的達成。這個過程可以總結為:整體設計,分散實施,分段推進,一體評價,聯通聯動。
2.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評估體系
一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的評估;二是內容傳播和教育實效的評價。評價體系主要包括形成性評價、實施成效評價。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評估,不是線下教育評估的簡單復制,一方面要凸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另一方面,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評估對象既要包括教育者和被教育者,又要包括“網絡”本身。既要有網絡技術的評估,還應該重點考量網絡對教育效果影響的評估。網絡不是簡單的傳播工具,有其自身的運行規律,不同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內容被程序設計后,按照既定的方式運行,不同的內容和形式在網絡中交叉、疊加、影響,形成一個網絡生態系統。在研究該系統會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產生怎樣的效果時,需要強調運用系統思維,進行客觀、正確的評估,并據此對改進教學方式。
3.建立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保障機制
在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中,可借鑒OBE理念對于工程教育的指導,即在教育開展中要有完整和運行良好的教育效果保障機制。從宏觀而言,以上提到的聯動機制、評估體系都是保障機制的有效組成部分,但這里主要指實施聯動機制和評估之后所得出的反饋,進而將該反饋形成具體的改進舉措,實施后進行再評估的保障機制。
對于保障機制制訂,可從三個方面探討:第一,制度層面,要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進行體系化設計和規范;第二,資源層面,從硬件設施到軟件平臺,從內容實施到過程監測、采樣等,要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給予全面的技術、資源支持;第三,工作隊伍。評估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時,不僅要有參與主體的反饋,還可以讓第三方組織平臺參與,以得到更加全面、科學、客觀的評估效果。
基于OBE理念的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整體優化
OBE理念的三項核心要素(學生中心、產出導向、持續改進),既相對獨立,又相互關聯,構成了一個有機的整體。針對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應在分層分析設計的基礎上注重整體的工作優化,重點要把握好三個方面。
1.基于內容變化的整體優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內容設計,不是簡單地將線下思想政治教育內容復制到線上,這僅是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低版本。從教育主體和客體方面分析,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在內容設計上應充分考慮教育對象的切實需要,把受教育者的需要作為“主體”的基本需求,圍繞需求組織、優化內容;要充分考慮主客體之間的關系,強調教育者的主動輸出,重視受教育者的主動回應,增強師生間通過網絡的雙向或多向交互活動,改善師生交互關系,強化教育效果。同時,還要注意內容視角的問題,傳統的思想政治教育往往從教育者的視角傳遞和解讀內容,而網絡環境下的思政教育是以“機—人”方式實現的,內容的呈現視角也要有相應的變化。
2.基于教育形式變化的整體優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不是單一地利用網絡將線下教育轉化為線上,或是網絡和思想政治教育的簡單相加。“網絡社會觀”的分析逐步超越了早期網絡工具性價值的認識,網絡的出現首先深度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學習模式,使受教育者處于一種全新的學習成長環境中。網絡也不僅僅是一種工具、載體,它是一種全新的社會要素,深度影響著受教育者的思維和學習方式、學習體驗及學習效果。當前,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雖然還是以平臺建設為導向,但已開始向產品研發轉向。網絡的虛擬性、技術性、平臺性、交互性、滲透性、覆蓋性及時空的充溢性使思想政治教育的內涵進一步延伸化、衍生化,形式也更加多樣化、融合化,甚至雙向提升了教育者的形式創新需要與受教育者的形式期望。對此,就需要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者跳出工具思維,重視教育形式的豐富性、滲透性,及其與生活的融合。
3.基于教育效果評價變化的整體優化
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要形成一定的規模,如包括內容、形式、平臺,在時間上有一定的連續性、延續性,不能可有可無,也不能時有時無,要實現內容、形式的量與質的統一。另外,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還要逐漸加深深度、拓展廣度,既能形成網絡場域的信息競爭,又可為受眾提供更加便捷和深刻的學習素材。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運用新媒體技術使工作活起來,推動思想政治工作傳統優勢同信息技術高度融合,增強教育的時代感和吸引力。首先,要提高教育內容的質量,教學資源主要來源于思想政治教育的傳統積累和時代更新;其次,要重視教育技術效果的提升,使其體現融合性,能夠滿足不同學生的需求;最后,要提高網絡思政教育的感染力、感召力,以更好地塑造學生,使其實現全面發展。
結 語
隨著互聯網普及程度的不斷提升,一方面拓展了受教育者的學習深度和廣度;另一方面,提高了受教育者的學習主動性。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可以持續滿足教育對象在不同時空、環境對思想政治學習的需求,有利于實現思政教育對教育對象日常生活的全覆蓋。這既是對傳統灌輸式思想政治教育的巨大挑戰,又是思想政治教育轉型升級的重要依托。而如何讓受教育者主動選擇接受思政教育,以及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感染力,是當前高校需要解決的緊要問題。本次研究基于OBE工程教育理念,重點分析網絡背景下研究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突出變化,以此構建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優化的理念框架和舉措,以期能為改進網絡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提高教育教學效果和人才培養質量提供新的思路和參考。
參考文獻:
[1]SPADY W. D. Outcome Based Education: Critical IssusesAnd Answers [M].Arlington,VA:American Association of school Administrators,1994:1-10.
[2]王永泉,胡改玲,段玉崗,等.產出導向的課程教學:設計、實施與評價[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9(3):62-68+75.
[3]韋吉鋒.關于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界定的科學審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03(2):51-53.
[4]高平發,龔文濤,劉笑.研究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體系的構建與優化[J].學校黨建與思想教育,2018(2):37-38+41.
[5]董磊,賀翔,丁樺.基于OBE理念的第二課堂設計、實施與評價[J].中國冶金教育,2021(5):1-6.
[6]唐登蕓.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整體性回溯與系統性創新[J].思想理論教育,2022(2):84-89.
[7]陳賽金.論高校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未來轉向[J].中國青年社會科學,2018(3):80-87.
[8]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
[9]胡樹祥,趙玉枝.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發展歷程及未來趨勢[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20(6):128-134.
(張乾隆、符恒、沈璇博:陜西科技大學輕工科學與工程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