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光:1969年3月生,西北工業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國家級教學名師,國家級人才,現任西工大航海學院院長,“水下信息與控制”全國重點實驗室和“無人水下運載技術”工信部重點實驗室主任。長期從事水下無人系統關鍵技術攻關及應用基礎研究,獲國家技術發明獎二等獎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項,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技術發明特等獎1項,授權發明專利60余項,發表高水平學術論文110余篇。

20240516112149811-78-d8c39.jpg

飛行里程218997千米,飛行時長332小時25分鐘,飛行次數173次,飛行數據超越某航旅APP全國99.99%的用戶數……這是潘光教授2023年度飛行行程單,亦是他2023年優異“成績單”背后的辛苦和付出。

參加海上試驗、查閱文獻資料、準備會議材料、與團隊老師討論技術難題、為學生答疑解惑……潘光教授每一天的日程都排得滿滿當當。

在西工大工作的近三十年,接觸過的同事都被他一絲不茍的治學態度與不斷鉆研的科研精神所感動。他投身科學研究,不斷發現并解決問題;他心系教育事業,奮力培養學生、延攬人才……

“科學研究就是要不畏艱難、敢于亮劍”

擁抱海洋、探索海洋,這是潘光年少時的愿望,也決定了他日后求學、工作的方向。

潘光的父親曾在哈軍工長期從事航空發動機相關研究。受家庭影響,潘光對于“三航”領域研究有著深深的向往,他想像父親一樣投身于國家重大戰略,到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建功立業。1991年,他大學畢業后毅然決定到西工大航海學院攻讀水中兵器專業碩士研究生,碩士畢業后便留校任教。

1999年,考慮到多學科交叉融合有助于自己解決更多科研難題,潘光便申請了計算機學院的計算機應用技術專業在職博士。此時正值中國工程院院士徐德民教授牽頭組成的西工大航海學院“水下航行器研究所”正式成立,機緣巧合下,還是一名博士生的潘光加入由徐德民院士領銜的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

當時,在長時間超負荷的工作壓力和看不到眼前效益的情況下,團隊僅有5個人堅定地留了下來——宋保維、嚴衛生、劉明雍、胡欲立、潘光。

他們研究的某遠程水下航行器項目遇到了諸多困難——國家沒立項、經費無保障、技術無先例、同行不看好。為尋求經費支持,他們到業內多家研究所、生產企業尋求聯合研制,出差更是省吃儉用,以節省開支。最終,在徐德民院士的鼓勵帶領和大家的堅持下,研究所貸款160萬元,以破釜沉舟的勇氣,開始了新型水下自主航行器的研究。

他們頂住了來自各方的巨大壓力,并將其轉化為攻堅克難的動力,努力干事業、“負債”搞科研,終于完成關鍵技術指標的試驗驗證工作,取得了寶貴的實驗數據,有力地支撐了團隊探索研究的方案設想,不僅還清了160萬元貸款,還結余了40余萬元。

經過二十幾年的發展,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現有院士、國家教學名師、何梁何利科學技術獎獲得者等各類國家級人才19人次,教師40多名,博士、碩士300多人,已經成為集教學、科研、人才培養等于一體的高水平科技創新團隊,為我國海洋裝備建設和創新型人才培養作出了重大貢獻。

“科學研究就是要認真踏實、實事求是,團結合作、互幫互助,不畏艱難、敢于亮劍!”這是潘光認為做科研最重要的事,不論遇到什么困難,他都始終以飽滿的熱情投入到工作中。

“成為‘燈塔’,守衛深藍”

對于海洋,潘光有著特殊的情結,這片廣袤的藍色國土,是一代又一代航海人奮斗的戰場。

西工大身處內陸,而水下航行器需要在廣袤湖海中進行實驗與調試,為了實驗的準確性,潘光一趟又一趟地奔波于沿海地區與西北內陸之間。

2016年8月,我國自主研發的50公斤級自主水下航行器通過了科技部組織的驗收和海上試驗,標志著我國在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方面突破了核心技術,擁有了完全自主知識產權,填補了國內空白。

20240516112149811-44-9913e.jpg

50公斤級自主水下航行器由自主水下航行器團隊承擔研制,在驗收之時就已獲得國家發明專利授權8項。該航行器還實現了工業化生產及后續市場推廣,已在水文調查、海洋勘探等領域廣泛應用。

從此,我國微小型水下航行器技術研究與應用,也進入了“少數國家”行列。

2016年以來,團隊瞄準國家重大戰略需求,積極推動新型水下無人系統創新發展,創造性提出滑撲一體仿蝠鲼柔體潛水器新概念,研制出10kg-700kg系列化工程樣機,完成了全球首例千米級大深度、滑撲多模態航行試驗。相關研究成果入選國家“十三五”科技創新成就展,2022年獲中國造船工程學會技術發明特等獎。

潘光作為技術總師主持的某重大專項,提出了新型水下無人系統概念,引領水下無人系統技術與裝備的創新發展。產品從項目立項到成功下水,僅用了18個月時間,開創了國內水下無人裝備研發的先河。

當被問及何以能夠帶領團隊取得諸多成果時,潘光回答:“責任感和使命感是最大的驅動力。始終有一份堅定的信念支撐著我,那便是努力做頂天立地的科研,服務于國家重大戰略需求。”

“燈塔是海島不可或缺的裝飾,他給往來的漁人帶來希冀和信心……他永遠淡然佇立在哪里,海里的鉤沉變遷在他身上永遠看不到影蹤。”這是潘光年輕時寫下的一段話,他也想成為一座“燈塔”,守衛祖國那一片深藍。

“上好一小時的課就要用十小時的功”

“上好一小時的課就要用十小時的功”,這是潘光從教近30年來一直所秉持的信念。

當被問到如何能成為國家級教學名師時,他笑言自己有“三大法寶”:和學生做朋友,通過課堂育人,在科研當中育人。

閱讀大量文獻資料,擺脫舊課本、老方法,他不斷學習、不斷鉆研、不斷創新,瞄準學科前沿改內容,通過學科交叉提質量。

面對船舶與海洋工程學科快速發展的要求,面向國家海洋方向重大需求,潘光決定將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新興交叉學科內容融入到原有課程體系,既面向當前急需,又考慮未來發展。

同時,他還提出了以實驗課程、實習實訓、企業課題為載體的“學創一體”教學體系,以一流專業、一流課程、重大任務、艦隊基地及校企導師多方協同的實踐能力培養模式,以海防情懷為價值引領的人才培養理念。

2023年暑假,在海軍機關和學院的統籌組織和精心安排下,航海學院40名師生與來自其他高校師生一同登上享有“功勛訓練艦”榮譽稱號的海軍鄭和艦,開展了為期六天的體驗式航海實習。

在國家一流本科課程《流體力學》中,潘光引入翻轉課堂理念,強化互動和討論環節,設置與課程內容緊密對應的基礎性與綜合性實驗及創新性實驗課,研發了海洋航行器流體力學虛擬實驗平臺,充分提高學生的思考能力和學習積極性。

“潘老師把課堂搬進實驗室,指導我們動手設計實驗并參與國家級創新大賽,使我們更好地把握課程內容。”2017級船舶與海洋工程專業魚怡瀾說。

“做老師就要有熱愛教育的定力、淡泊名利的堅守。”這是潘光教授在講臺上向同學們最深情的“告白”。

“做海洋強國夢的‘傳道者’”

“要急國家之所急,想國家之所想,應國家之所需,成為發展海洋事業的探索者和領軍者!”2023年8月31日,航海學院2023級新生見面會暨新生第一課在長安校區舉行,潘光在新生第一課上慷慨激昂地講道。

自2018年起,每年開學,他都要為新生講開學第一課。“保衛祖國藍色國土是我輩義不容辭的責任。”這句開場白他已經說了6年,他打心底里希望同學們立大志、成大才。

在學生眼中,潘光是一位兼具專業能力和人格魅力的老師。即使科研工作極為繁重,他也堅持為學生上好每一堂課。即便是節假日,他也經常和學生討論專業知識、交流學習心得、了解他們的學習生活狀態。課余時光他還經常和學生們坐在一起談論文學與藝術,有時剛休息沒多久,他就又回到實驗室和課堂上……

望著老師的身影,2019級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李晗特別感慨:“潘老師對事業的執著、認真,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

潘光一直都十分關心學生成長成才。“無論多忙,潘教授總是心系教學,在課堂上傳道受業解惑,在課下指導大家開展科研實踐。”2020級兵器科學與技術專業博士生高山說。

近年來,潘光指導學生團隊獲全國大學生機器人大賽特等獎、全國海洋航行器設計與制作大賽特等獎、工信創新創業獎學金等各類國家級、省部級獎勵30余項。

作為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首批國防科技創新團隊負責人,潘光把培養國防科技人才、服務國家海洋戰略、爭創世界一流作為教書育人使命擔當,培養的畢業生70%長期奮斗在重大科技攻關一線。

做海洋強國夢的“傳道者”,這是潘光長久以來的追求和堅持。

(白婧熠:西北工業大學黨委宣傳部)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