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3日,2024年中央一號文件發布。文件要求強化農業科技人才和農村高技能人才培養使用,完善評價激勵機制和保障措施。推廣科技小院模式,鼓勵科研院所、高校專家服務農業農村。

科技小院是建立在生產一線,集農業科技創新、社會服務和人才培養于一體的科技服務平臺。2023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給中國農業大學科技小院的同學們回信:希望同學們志存高遠、腳踏實地,把課堂學習和鄉村實踐緊密結合起來,厚植愛農情懷,練就興農本領,在鄉村振興的大舞臺上建功立業,為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貢獻青春力量。回信雖然是寫給中國農大科技小院學生的,但卻給全國農業高校依托試驗站和科技小院進行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近年來,教育部立足新時代綠色發展、鄉村振興重大需求,加大了農業高層次復合型應用人才的招生培養工作,“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專業學位碩士研究生專項就是其中之一。筆者作為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涇陽蔬菜試驗示范站和陜西涇陽蔬菜科技小院首席專家,對如何有效做好該項工作,有如下思考。

一是要在農民身邊了解民生。作為農業高校的師生,首先要知農愛農,在此基礎上再去助農。這就需要放下架子、轉變角色,駐扎在產業一線,通過有組織的調研,充分了解“三農”。然后運用自己研究領域的最新科技成果,零距離、零門檻、零時差和零費用(“四零服務”)服務全產業鏈持續健康綠色發展,解決“科技人員與農民脫節”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智力支撐。

二是要在生產一線治學問。這就要求學生圍繞國家重大需求和產業需要,從自身的專業領域出發,在調研的基礎上找準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問題,形成自己感興趣的研究課題,以團隊協作的方式,開展卓有成效的科技創新。以解決產業問題為導向,通過有價值的科學研究,形成創新型應用成果,返回來服務產業發展。在此過程中,倡導學生在農民地里做研究,老師要做好全方位輔助,讓學生擔任“主角”,逐步練就其興農的本領,解決好相關技術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科技支撐。

三是在了解民生、治學問中育英才。學生們來自不同地區、不同環境、不同家庭,他們的稟賦、興趣愛好和已獲得的知識水平是有所差異的,這就需要教師進行因材施教或者個性化培養。研究生導師是學生的第一責任人,要做到“三全育人”“五育并舉”,與學生成為知心朋友,并時刻關注學生的學習生活及身心健康。就拿“現代農業全產業鏈”專項學生的培養來說,項目要求其長駐試驗示范站和科技小院,練就“生活、溝通、表達、分析、科研、創業、組織、寫作”八項本領,成為一個德才兼備,對國家、社會、家庭有用的人,這有助于解決好“人才培養與社會需求脫節”的問題,為鄉村振興提供人才支撐。

(張明科: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園藝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