桃花盛開在古詩文的枝頭
作者:曲 征
發布時間:2024-05-14 16:01:34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春風送暖,艷陽高照,在如此美好的日子里,漫步荒野,去親近一下春色。驀地,一樹桃花立于眼前,芬芳艷麗,粉嫩撲鼻,便不顧斯文,折一束花色下來,匆匆趕回家中,插入裝水的瓶中,置于書桌,花香立即彌漫開來。隨即,那些鑲嵌在古詩文中的關于桃花的文字也浮現于腦海……
先秦時代即有謳歌桃花的詩句。“投我以桃,報之以李”“園有桃,其實之肴”便是明證。之后,在唐詩宋詞的洶涌洪流中,涉及桃花的詩句更是俯拾即是,鋪天蓋地。桃李出深井,花艷驚上春(李白)、人間四月芳菲盡,山寺桃花始盛開(白居易)、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蘇軾)、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鱖魚肥(張志和)、佳節清明桃李笑,野田荒冢只生愁(黃庭堅)、顛狂柳絮隨風去,輕薄桃花逐水流(杜甫)、漁舟逐水愛山春,兩岸桃花夾古津(王維)……除了詩歌,其他古代文學體裁也在桃花、桃林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筆。陶淵明的《桃花源記》,通過對武陵漁人行蹤的敘寫,表現了作者追求美好生活的理想和對現實的不滿。武陵人“緣溪行,忘路之遠近。忽逢桃花林,夾岸數百步,中無雜樹,芳草鮮美,落英繽紛……”瑰麗芬芳的桃花林指引武陵人走進一處世外桃源,一個不為人知的理想家園。而在上古傳說中,夸父追日時扔掉的一根拐杖,則化作一片桃林。《山海經·海外北經》云,“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棄其杖,化為鄧林。”鄧林即“桃林”。清代名劇《桃花扇》,歌頌了對國家忠貞不渝的民族英雄和底層百姓,展現了明朝遺民的亡國之痛。明復社成員侯朝宗送給秦淮名妓李香君一把白絹面宮扇,這是兩人的定情信物。后來在權勢小人導演的一場陰謀中,李香君為保存名節撞柱自殺,血濺在扇子上,形成一些紅點,后侯朝宗的朋友見到此扇,將紅點勾描成桃花的樣子,遂得名“桃花扇”。
不僅文人墨客對桃花情有獨鐘,一些書法家、畫家也是桃花的“粉絲”,在他們的畫作、詩文里也給桃花留出了特殊的席位。明代書法家、畫家唐寅將新買的一所宅子命名為“桃花庵”,并寫下了著名的《桃花庵歌》:桃花塢里桃花庵,桃花庵里桃花仙。桃花仙人種桃樹,又摘桃花換酒錢。宋末元初書法家、畫家趙孟頫也留下“野店桃花紅粉姿,陌頭楊柳綠煙絲”的經典詩句。
人們喜愛桃花,還因為桃花隱喻著浪漫的愛情,已成為“愛情之花”。桃樹開花、結果的能力特別強,可謂花海一片,果實累累,這就與“子孫繁盛”的期盼掛上了鉤,又加上桃花嬌艷柔美,芬芳多姿,桃花就常常用來比喻女性。《詩經·周南·桃夭》云,桃之夭夭,灼灼其華,之子于歸,宜其室家;桃之夭夭,有蕡其實,之子于歸,宜其家室。此詩用桃花比喻新娘的美麗容顏,用果實累累的桃樹比喻新娘將會為夫家多生貴子。自此,桃花與愛情婚姻緊密聯系在一起。
于是,唐玄宗在禁苑里種了上千株桃樹,摘下桃花插于貴妃頭上,“此花最能助嬌態”。唐代博陵名士崔護名落孫山,心情煩悶,于清明獨自到城南踏青,偶見一家宅,桃花四圍,便叩門求一碗水喝。片刻之后,一少女扶門而現,身姿窈窕,明眸皓齒,崔護一見傾心。次年,崔護舊地重游,卻見桃花如昨而木門緊鎖。崔護悵然若失,遂題一詩在門上:去年今日此門中,人面桃花相映紅。人面不知何處去,桃花依舊笑春風。我國古典名著《紅樓夢》也有通過描寫桃花來渲染愛情的經典段落。“海棠社”改為“桃花社”后,黛玉創作了《桃花行》一詩,寶玉一讀,潸然淚下,而第二十三回黛玉與寶玉一起葬花,埋葬的就是桃花。葬花之后兩人偷偷摸摸閱讀《西廂記》的經典畫面,也是在桃樹底下。桃樹底下看西廂,早已定格成一幀永不褪色的情愛圖景永駐讀者心間。
此外,在中國民間,桃木被認為是“驅邪”的法物。逢年過節,人們喜歡把對聯寫在“桃木板”上,“總把新桃換舊符”。從養生的角度看,桃花可以入藥,有活血止痛、利尿消腫、美容養顏的功效,而桃子也與“長壽富貴”纏繞在一起。民諺曰:桃養人,杏傷人,李子樹下埋死人。《太清方》載,“三月三日采桃花,酒浸服之,除百病,好顏色。”作為延年益壽之物,桃子出現在王母娘娘的蟠桃會上。
桃樹、桃花身姿艷麗,顧盼生輝,奔放熱烈,美好浪漫,其果實奉獻人類,宜人養生。假如沒有桃樹、桃花,我們的世界不知要遜色多少。這或許是古詩文的枝頭怒放著桃花的主要原因吧。
作者單位:山東省濟南市長清第五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