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小學教育懲戒規則的出臺,近年來教師體罰學生的現象逐漸減少,然而語言懲戒中存在的問題卻不容忽視。在小學階段,由于小學生認識問題的能力有局限,行為習慣、規則意識正處于養成期,教育中,教師往往會通過語言懲戒履行教育職責,糾正學生的不當行為。教師的出發點都是好的,絕大部分教師的教育行為也是恰當的,但一些教師在教育觀念、語言表達上存在偏差,導致“語言暴力”頻發。

小學生心理承受能力和調適能力弱,語言暴力如同隱性傷害利器,易引發自尊受挫、自卑敏感等消極心理效應,不利于學生健全人格及身心健康發展。那么,教師該如何做到“有話好好說,有話要會說”呢?

一、警惕日常隨意型語言暴力,

有效引導,智慧教育

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者所說的每一句話都要經過反復掂量和深思熟慮,凡是內容空洞、枯燥乏味、生搬硬套以及大動肝火、神經過敏的話,都有礙于創造條件使學生樹立信念的過程正常進行?!?/p>

(一)警惕日常隨意型語言暴力

走進教育現場,我們會發現一些容易被忽視的隨意型“語言暴力”。例如:“你怎么就是這樣的一個孩子”式的道德評判;“別人都能做好,就你做不好”式的比較刺激;“我不管什么情況,你必須做到”式的強權壓制;“如果你怎樣,我就怎么樣”式的威脅提示等。這些常見的教育行為其出發點都是為了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道德品質和行為習慣,但這種“簡單直接”的管教,沒有以理服人,以德潤心,難以體現“傳道、解惑”的育人目的。

(二)有效引導,智慧教育

捷克教育家揚·阿姆斯·夸美紐斯說:“教育人是藝術中的藝術,教育人使用的語言是藝術的語言?!睅熒鷾贤ㄊ且婚T教育藝術,傳遞著教師的育人理念,體現著教師的教育智慧。

教師應樹立發展的育人觀

學生是成長中的人,教師應以尊重、發展的眼光看待學生成長中的問題。在處理問題、引導教育時做到:關注事件本身,不因局部問題而否定學生整體;關注學生立場,以同理心給予學生真誠的方法幫助和行動支持;關注學生成長,看見學生的不足也看見學生的潛能;關注育人本質,尊重差異,相信每個學生都有成為“好孩子”的渴望,以真誠的期待喚醒學生成長的自覺。

教師要學習有效的溝通技巧

有效的溝通技巧包括:不帶評價地觀察,客觀陳述正在發生的事情;了解自己內心的感受后向學生表達真實感受,并體會學生的感受;明確說出期待,突出學生外顯出的品質和優勢,給學生以信心;進而提出具體的要求,用“我建議、希望你、相信你”等積極語言明確改進的目標,激發學生改進的動力。值得強調的是,溝通過程中教師要做到表里一致,客觀真誠。漂亮的話語不一定有感染力,但發自內心的真誠卻最能打動人。只有真誠才能讓溝通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真正為促進學生的成長而助力。

二、遠離違法違規語言暴力,

保護學生,修煉自己

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語言是一把雙刃劍,積極溫暖的語言能讓學生變得自信、樂觀并且充滿陽光,而攻擊性、傷害性的言語卻可能給學生帶來一生的傷痛。

(一)遠離違法違規語言暴力

曾寫作出版《給教師的60條法律建議》的雷思明律師在他的“雷思明教育說法”中為教師提供了由他精心挑選和整理的《教師批評教育禁語大全》,主要列舉了9個方面的批評教育禁語。涉及的類型有:挖苦智力類、侮辱人格類、抹殺前途希望類、毀謗貶損類、厭惡排斥類、威脅恐嚇類、孤立排擠類、族群地域歧視類、侮辱家長類。這些都給我們提供了批評教育時不觸碰法律法規的指導。違法違規的語言暴力不僅影響教師專業成長,影響教師隊伍形象,引發家長和學校之間的矛盾,削減教師、學校的育人效能,更重要的是傷害了學生健康人格的養成,將自己和學校置于違法違規事件的漩渦中。

(二)保護學生,修煉自己

我們不僅要從“法”的角度去約束自我言行,保護學生發展,更要從“德”的角度去修煉自我,提升修養。

重視教師言行的表率作用

觀察學習是人類一種重要的學習方式,教師的榜樣作用會讓學生在觀察中習得新的行為。同樣,教師的非話語方式,一個姿勢、一個動作、一個冷漠不屑的眼神,學生都能從中窺見愛或不愛的信息。愛是教育的基礎,哲學家雅斯貝爾斯曾說:“教育是一棵樹搖動另一棵樹,一朵云喚醒另一朵云,一個靈魂喚醒另一個靈魂。”教師是學生成長路上的重要他人,教師的言行與師愛對學生人格的完善、性格的培養都有著很大的影響。人格具有穩定性,一旦形成就很難改變,因此教師要重視言行的表率作用,做到以愛育愛,智慧育人。

重視教師語言的情感傳遞

教育過程中的語言是一種極為重要的教育方式,教師的語言不僅是信息傳遞的工具,更是情感態度的外化符號,具有較強的暗示性、示范性,決定著師生互動的質量及教育效果。學生的思想、態度、價值觀是在人際互動中不斷形成的,有效溝通、正向鼓舞對學生的情緒、行為、自我管理和學業成績等方面都會產生促進作用,而不良溝通則會成為學生問題行為的推手。由此可見,提升溝通能力,重視教師語言的情感傳遞是教師必備的專業能力和專業情意。

康德認為,一個人只有當他自己的個性、他自己的自由與人性同樣受到所有人的尊重、熱愛和支持時,他才能真正地成為一個人。讓我們警惕教育中的語言暴力,尊重學生的差異,發現學生的優勢,正確面對學生成長中的問題。有話好好說,有話要會說,不僅“育人”,而且“育心”,把教育潤澤到心田里。用“師愛與包容、尊重與引導、期待與信任”智慧地引領學生的成長,讓學生把優秀養成習慣,從而做到習慣性優秀。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航天城第四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