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稿擷英
發布時間:2024-05-14 11:04:50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每一朵花都有綻放的權利 何 杰
在教育教學的大潮中,我們有時會過于關注那些成績突出或存在問題的學生,而忽視了一個重要的群體——中等生。其實,他們更渴望得到關注,更期待有屬于自己的舞臺。因此,作為教師,我們有責任調整教學策略,確保每一朵花都有綻放的權利。
搭建多元化平臺,讓中等生找到自己的舞臺。每一個學生都有自己的興趣和特長,中等生也不例外。為了讓他們在學習和生活中找到歸屬感和成就感,教師可以設計個性化活動,如才藝展示、手工制作、科普講座等,讓中等生有展示自己獨特之處的機會。此外,合作學習也是一種有效的方法。教師可以鼓勵中等生積極參與項目,提高中等生的團隊協作能力。
開展心理輔導,關注中等生的心理健康。很多時候,中等生的心理狀態容易被忽視,長期被忽視可能導致他們出現“亞健康”的心理狀態。為此,學校可以開設心理健康課程、舉辦相關講座,幫助他們掌握自我調節的技巧,增強抗壓能力。同時,還可以建立心理互助小組,鼓勵中等生分享自己的經歷和感受,調整情緒,同時也能讓他們學會關心他人。
實施差異化教學,滿足中等生的學習需求。教師可以為中等生制訂個性化的學習計劃,明確他們的學習目標,提供有針對性的輔導。分層教學也是一個值得嘗試的方法。教師可以將教學內容分為基礎、拓展和深化三個層次,讓中等生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選擇合適的層次進行學習。這樣不僅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還能激發其學習動力。
創新評價學生,發掘中等生的潛能。教師應該實施多元化評價,從品德、學業、特長等多方面評價學生,真實反映學生的綜合素質,讓中等生得到認可和鼓勵。同時,教師還可以在班級開展“閃光點”評選活動,鼓勵中等生發現優勢,感受價值,增強集體榮譽感。
作者單位:江蘇省蘇州市蘇州工業園區星洋學校
靜待花開 讓教育回歸本質 丁利軍 劉艷霞
讓教育回歸本質,意味著教育是探索、啟蒙,而不是灌輸,是一種遵循生命規律和成長規律的活動。對于基礎教育而言,教育是為孩子的終身發展奠定基礎,為學生的幸福人生奠定基礎。
學校層面。應圍繞學生的成長和學校的發展進行科學規劃、管理、評價,即學校要從“為何而教”“教什么”“怎么教”“教得怎么樣”等方面進行決策、規劃,給教師和學生指明教和學的方向。在當今的教育背景下,學校應該重視習慣教育。為此,一方面,學校應構建系統的德育體系。另一方面,學校應建設完整的、系統的、可行的各級各類課程體系,特別是校本課程。
教師層面。教師是學校教育的踐行者,教師應通過多種途徑和方法來完成肩上的責任和心中的使命。一是從《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范》教育入手,讓學生明白“我要成為怎樣的人”“我應該怎么做才能成為更好的自己”。教師要在班級積極開展理想教育、目標教育,讓學生的學習和生活有方向、有動力。二是樹立良好的教師形象。用高尚的人格影響人,用淵博的知識啟迪人,用教育的智慧引導人,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三是對于后進生、學困生,教師要有足夠的耐心、信心、恒心,引導他們樹立正確人生觀。積極鼓勵他們,激發他們的學習動力,培養他們的學習興趣。
其實,教學無定法,貴在得法。遵循教育規律,學會等待,我們定會收獲成功的教育。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中學
做留守兒童心靈的守護人 馬 楠
不知你是否曾經注意過這樣一群孩子:他們的父母常年不在身邊,與爺爺奶奶相守相伴,他們就是留守兒童。對于大多數留守兒童來說,他們的爺爺奶奶大多年老體弱,文化水平比較低,對孩子缺乏科學的管護方法。因此,教師作為教育的管理者和引導者,應發揮光和熱,讓陽光照進留守兒童的心田。
用真誠打動孩子。對于留守兒童,教師要從言語、行動中去關心、關注他們。在課堂上,可以時不時關注、鼓勵他們;在課外,可以走近他們,和他們談心、游戲……讓他們體會到,老師就在我身旁。
用愛心觸動孩子。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技巧的全部奧妙就在于如何愛護兒童。”對留守兒童來說,他們更缺少愛,更渴望得到老師、同學、家長的關注。作為教師,要從小事上多關心他們,時刻關注他們的思想動態,及時溝通。我們班級里有一位學生叫一凡(化名),父母離婚后,他就一直和年邁的爺爺住在一起,爺爺脾氣不好,老是打罵孩子不爭氣。長此以往,一凡變成了一個問題學生:冷漠、自私、不合群,經常在課堂上起哄,處理問題的方式也簡單粗暴。針對這些情況,我主動和其遠在深圳的父親聯系,了解孩子的情況。之后,我主動找他談心,了解他內心的想法,正是認可感缺失導致他變成了這樣。于是,我召開班委會,讓班干部們放下以前對他的不滿,主動幫助他改正壞習慣。課堂上,我會把一些較為簡單的問題留給他,回答正確后讓同學們為他鼓掌。課后,我總是跟他談心,鼓勵他參加班級活動,讓他在活動中感知、成長。經過一個多月的努力,我看到了孩子臉上久違的笑容。
用方法“刺激”孩子。留守兒童大部分是由他們的隔代親屬來撫養的,而農村的老人很多無法輔導孩子的學習,也很難與孩子進行思想交流。許多留守兒童因成績不好而產生厭學情緒,進而走上輟學道路。研究表明,適當、有效地“刺激”更能激發學生的上進心,但是一定要把握好“度”。作為班主任應利用自己的雙重教育身份,在理解與信任學生的前提下,先給他們一個小目標,根據陶行知先生所提倡的“跳一跳,摘桃子”的教育策略,逐級提高要求。中等生一般具有波動性、不穩定性等心理特點,他們較容易產生不思上進的心理,缺乏積極性和主動性。老師應時不時給他們加把“火”,促使他們朝更高目標邁進;優等生往往是受人矚目的焦點,容易產生驕傲、浮躁的情緒。針對這些情況,老師應適當將他們往下“壓一壓”,再向上“抬一抬”,這樣有利于學生認清形勢,奮起直追,保證讓每一個學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
總之,教育是一門藝術,只有潛心研究才有收獲。作為老師,我們應走進學生的心靈深處,探索隱藏在表象問題背后的原因,讓學生真實感受到關愛。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岐山縣中心小學
讀書貴在思與悟 白素菊
古往今來,在談論讀書學習方面,我們聽的最多的就是“勤奮”“刻苦”“持之以恒”等。諸如,“書山有路勤為徑,學海無涯苦作舟”“勤能補拙是良訓,一分辛苦一分才”“繩鋸木斷,水滴石穿”之類名言警句比比皆是。這些名言警句對激勵我們勤奮讀書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寶劍鋒從磨礪出,梅花香自苦寒來。”僅僅在表面上停留于“勤奮”“刻苦”“持之以恒”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深思之、善悟之。有人喜歡引用韓愈的名句“業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毀于隨”,但往往強調了前一句卻忽略了后一句。須知,思是悟的過程,悟是思的結果。學而不思,猶如食而不化。當然,思而不勤,知識面難以拓寬,其根基也不會牢固。孔子曰:“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在讀書學習中,我們要做到讀中有思,通過“思”達到“悟”的程度。
有一部分人治學不可謂不勤,讀書不可謂不多,但奮斗不息,終無成效,原因何為呢?重要原因之一,就是缺乏悟性,缺乏對所讀之書由表及里、由淺入深、由此及彼、由近及遠的剖析和感悟。
讀書,須悟書。不悟書,算不上真正意義上的讀書,眼到、口到、心到、手到,勤思考、勤動筆、勤實踐,才能讀得懂、思得深、悟得透、明其意、用得上。讀中有思,思中有悟,才能真正收獲讀書的意義。
作者單位:遼寧省撫順市劉山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