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進一步減輕義務教育階段學生作業負擔和校外培訓負擔的意見》《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關于新時代進一步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意見》等對課后服務的目標、內容、師資、資源、評價等作了清晰明確的規定,為學校依托課程開展課后服務提供了政策依據和理論支撐。

農村學校作為落實“雙減”政策的主體和課后服務的實施者,建設與實施“‘五彩’生本課程”,可以有效盤活教育教學資源,解決長期制約學校發展的觀念、師資、設施等問題,拓展服務時空和渠道,豐富服務內容和載體,平衡教育資源和學生、家長需求,形成課后服務合力,保障課后服務的有效開展,確保農村學生“上好學”,促進教育公平,全面提高教育質量。

一、“‘五彩’生本課程”的內涵

“‘五彩’生本課程”即綠色基礎服務課程、藍色拓展服務課程、紅色興趣服務課程、橙色特色服務課程、紫色特長服務課程。

綠色基礎服務課程。教師要充分用好課后服務時間,指導學生認真完成作業,對學習有困難的學生進行輔導與答疑,打牢學生的文化知識基礎;同時,將科學教育作為課后服務最基本的、必備的項目,著力做好科學教育加法,提高學生科學素質。該課程主要為了體現課后服務的基礎性和全面性,發揮科學教育在促進學生健康成長、全面發展中的重要作用。藍色拓展服務課程。農村學校師資相對薄弱,學生的學習基礎較差,同樣的教學時間往往難以取得理想的教學效果。開展有針對性的、與教學內容密切相關的學科類拓展輔導,能彌補課內學習的缺陷,拓寬學生知識面,讓學生獲得更加積極全面的學習體驗。

紅色興趣服務課程。農村學校學生對外面的世界充滿好奇,對美好生活充滿向往,但他們不善于表達,不知道自己喜歡什么、能干什么。家長對子女則滿懷期待,渴求子女接受優質教育,但缺乏選擇能力和智慧。如果學校健康、有益的引領不能及時跟進,勢必會增加學生課外培訓的負擔和家長的焦慮,對學生的成長造成不利影響。該課程通過全面了解學生所愿、家長所求,開展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讓學生自主選擇體驗、獲得多樣感受,在社團活動中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和善于合作、敢于競爭的美好品質。

橙色特色服務課程。橙色特色服務課程致力于充分挖掘農村鄉土教育資源,通過組織學生學習農事農活、民間藝術,開展種植養殖、鄉(村)史非遺項目研學,參加農業生產勞動、廟會節慶等活動,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了解農民、認識農業,增強自信、厚植家國情懷,使鄉土文化在一代代農村學生中得以傳承。

紫色特長服務課程。農村學校不乏天賦異稟的奇才、怪才,但由于所處環境相對封閉,這些學生往往不受重視。同時,農村也缺乏專業人員,很難開展有針對性的培養。農村學校課后服務在面向全體學生的同時,也應注重學生的早期發現與培養,著力造就拔尖創新人才, 讓智能各異、某方面有突出優勢的學生盡早脫穎而出。紫色特長服務課程主張尊重獨特的生命,通過提供有利于特長發展的課后服務,促進學生優勢發展。

“‘五彩’生本課程”是一個供學生自主選擇的課程群,既自成體系,又相輔相成,既注重課程形式多樣,又注重課程功能有序進階,能夠有效補充和拓展課內課程,為農村學校學生全面發展、健康成長打好底色,為課后服務增添亮色。

二、“‘五彩’生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

“‘五彩’生本課程”的建設與實施,要立足學校實際,突出學校主責,遵循教育規律,凸顯育人功能,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

促進全面發展,做好一體化統籌。“‘五彩’生本課程”是農村學校德智體美勞全面培養體系的有機組成部分,建設與實施要一體化統籌。一方面,要做好與課內課程的一體化統籌。“‘五彩’生本課程”作為課內課程的必要補充和有效延伸,要主動對接課內課程,促進課內課程的扎實落實,不能減弱、代替課內課程。此外,“‘五彩’生本課程”還要立足每一門課內課程的實施情況與成效,全面把握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及變化,切實建設、應勢實施,與課內課程貫通銜接、內外呼應,做到時間上延伸、內容上補充、功能上拓展增強、目標上同向同行,實現課程育人效能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做好課程內部的一體化統籌。在課后服務“5+2”這個既定時段內,在固定課時保持不變的情況下,要對各學段、各年級、每學期開設哪些課程等做出通盤設計,體現差異化、多樣性,保障課后服務的有效供給,不斷提高學生覆蓋面。

服務全體學生,優化課程結構。“‘五彩’生本課程”堅持面向全體學生,不僅要考慮“學生需要什么課程”,而且要著眼未來國家社會發展需要什么樣的人才,考慮“學校能提供什么課程”,使課程供給與學生的發展需求形成一種動態平衡,增強學生的實際獲得感和教師的自我效能感,最大限度滿足每一位學生的個性發展需求,實現服務全體學生的價值追求。

當下農村學校的學生大多為留守兒童,放學后學生無人看管、課后作業無人輔導等問題令人擔憂。因此,綠色基礎服務課程應落實到每一天,面向每一個學生,具體內容要和開設的課內課程相一致,但不一定每門課程每天都安排,也不一定一一對應。藍色拓展服務課程主要是為了彌補課內學習的不足,讓學生既長知識又長見識,課程設置一定要基于學生課內課程學習的進展和成效,最好是在某一主題或單元內容學習之前或之后實施,也可以與課程學習同步開展,突出大單元、項目化,杜絕超標加深。紅色興趣服務課程主要是為了在社團活動中挖掘學生潛力,激發學生興趣,社團設置要滿足學生需求,堅持每周開展,課程要錯時開設,允許學生中途更換,提倡混齡組團。橙色特色服務課程主要通過讓學生參加富有特色的“三農”活動,增進學生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搞清楚“我從哪里來?”“要到哪里去?”“我能為國家和社會做什么?”因此,要將課程置于田間地頭、農場庭院、現代農業園區等家務、農活和鄉村振興現場,結合農事、民俗,按季節有序實施。紫色特長服務課程要抓準發展窗口期,善于打破各種藩籬,實施一人一課、對口服務,時間、內容、地點依據特定學生成長規律選定。

課程建設與實施還要關注性別及個體差異,如為留守兒童、殘疾兒童設置心理陪護和自理能力相關課程,為低年級學生設置合作類課程。

著眼“五育”并舉,豐富課程形式。“‘五彩’生本課程”要著眼“五育”并舉,回答好“學校應該提供什么課程”這一問題,形成“課程超市”,豐富課程類別,提升課后服務的吸引力。

一方面,要在同一時段為同一年級的學生提供豐富的課程,形成“基礎+拓展+興趣+特色+特長”的課程菜單,將各類課程以獨有的形式予以呈現,滿足每一個學生的學習需求。

另一方面,同一課程在不同學段、年級應具有不同的形式,以適應學生認知和身心發展規律。比如,同樣是特色服務課程的社火臉譜,一至九年級的課程可以是:一年級收集臉譜,二年級認識臉譜,三年級畫臉譜,四年級裝扮社火,五年級請社火臉譜傳承人講解,六年級跟傳承人學習制作社火臉譜,七年級自己制作喜愛的社火臉譜,八年級研究社火臉譜與鄉村文化建設,九年級參與社火臉譜文創產品的制作。

課程的豐富性還體現在,針對同一課程,要為學生提供能自主參與的形式。比如,同樣是七年級制作自己喜愛的社火臉譜,既允許學生選擇馬勺、瓦片、雞蛋等不同材質來進行制作,又提倡學生根據個人喜好制作關羽、孫悟空、嫦娥等人物的臉譜,還鼓勵學生將傳統工藝與現代媒介相結合,在網頁上制作臉譜。

突出鄉土特色,挖掘課程資源。農村是最具原生態的生存、生活、生產空間,富有生機。“‘五彩’生本課程”要深挖當地資源,為每一個學生的個性發展提供豐富營養。

要選擇利用國家和各地教育教學資源平臺以及優質學校網絡平臺,免費向學生提供高質量的專題教育資源和覆蓋各年級各學科的學習資源。要深度挖掘農村生活中蘊含的農耕智慧、耕讀傳承的家風、勤勞儉樸的民風等,要主動統籌周邊愛國主義教育基地、研學教育基地、綜合實踐基地、勞動教育基地、法治教育實踐基地、新時代文明實踐基地等校外教育資源。通過挖掘、精選優質課程資源,讓學生在具有鄉土特色的課程中理解農村、了解中國、認識世界。

滿足發展需求,盤活各方力量。農村學校教師總體偏少,特別是體育、音樂、美術、信息科技、科學等專業教師結構性缺編嚴重,特殊技能人才更是鳳毛麟角。為了滿足學生多樣化需求,學校可以采取向內挖潛和向外借力相結合的策略盤活社會、學校、家庭資源,充實教師隊伍。一方面,用好現有師資,建設與實施好基礎服務和拓展服務課程。動員現有教師從自己最感興趣、最能做好的項目學起,學生需要什么,教師就學習什么,邊學邊教,在教學相長中鍛煉師資,指導學生,建設實施好興趣服務課程和特長服務課程;另一方面,敞開校門,聘請退休教師、具備資質的社會專業人員、有一技之長的家長、區域內優秀教師、聯盟校教師,以及養殖專家、創業達人、非遺傳人、電商網紅、能工巧匠等,邀請他們定期開設興趣、特色、特長課程,還可以充分利用當地少年宮、青少年活動中心、少兒體校等校外活動場所師資,為學生提供成長服務。

提高服務質量,用好多種評價。要加強紙筆測試與觀察、談話等方式的結合,注重考查學生運用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時診斷教學、完善課程、改進服務。要突出滿意度評價,堅持學生自我評價與教師、同伴、家長評價相結合,關注學生的發展和進步,突出對學生學習情況的全過程縱向評價和德智體美勞全要素橫向綜合評價,不斷提高課程質量。要關注學生在課程學習中的感受與體驗、觀點與見解,注重學生在學習活動中的典型行為和情感態度,通過成果展示、觀點交流等形式,對學生的成長情況進行質性分析,開展表現型評價,針對存在的問題提出改進建議,注重激勵,引導學生健康成長。學校要定期開展自我評價,主動診斷,確保課后服務課程方向正確、目標清晰,保障軟硬件設施到位,師資充足,服務費用收支合理,課后服務質量持續提升。

“‘五彩’生本課程”立足農村學校實際,把學生的需求放在首位,建立具有公平、積極、陽光、自信、創新等內涵的“色彩課程群”,致力于為每一個學生提供一套適合自身發展的課程,讓學生在課程學習中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


本文系陜西省基礎教育教學指導委員會2022年教學改革與發展研究重點課題“農村學校課后服務課程建設與實施研究”(課題編號:2022SXSJZW04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寶雞市隴縣教學研究室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