舉一反三,讀書以致用
作者:劉雪松
發布時間:2024-05-13 09:20:07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我是一個在礦區長大的孩子,小的時候,異常頑劣。我所生長的環境,男孩子們大多喜歡打打鬧鬧,少有愛讀書的。而我從小就特別愛讀書,我想這是因為我有一位特別愛讀書的父親吧!我的父親是一位煤礦工人,記憶中的他是一個喜歡音樂、熱愛體育、酷愛讀書、性格開朗和熱情豁達的人。那個時候家里有好多雜志和書籍,如《新體育》《大眾電影》《十月》《收獲》《譯林》《小說選刊》等。我對讀書的興趣就是這樣培養起來的。
我能夠從普遍不愛讀書的礦區環境中走出來,考上大學;我能夠從一個特別頑皮、不愛學習的男孩,成長為一名深受學生喜愛的老師,都得益于小時候父親的影響,得益于我是一個愛讀書的孩子,得益于我對讀書的熱愛。
每個人讀書,其實都是有目的的。不管是為了興趣愛好、增長見識,還是為了工作需求,抑或是為了豐富與他人的談資等,這都很正常,但我認為讀書的首要目的,是要把書中值得借鑒的內容,內化為自己的行為原則,進而對我們的工作產生積極影響。正所謂,讀書以致用。
七年前,學校從北京育英學校引進了“扁平化-矩陣式”管理模式。在具體的實踐操作過程中,我們遇到了無法將改革繼續推動下去的困難。四年前,學校七位班子成員共讀李希貴校長的《學校如何運轉》這本書,我們從中找到了解決學校組織變革問題的根本途徑。最近,再一次打開閱讀,更加理性地反思學校七年來“扁平化-矩陣式”管理改革實踐的經驗和教訓,得到了一些新的感受和啟發。
啟發一:通過拆分學校組織結構,實現學校優質發展
扁平化管理是一種分權管理,在這樣的管理體制下,各層級間的關系相對減少,各學部相對獨立。這種學校治理結構體現了對學生需求的根本性尊重,體現了對學校教育教學核心規律的尊重,學校的組織結構更有利于各學部資源的整合。
切割權力鏈,是實行扁平化管理的關鍵。校長必須學會切割權力鏈,向組織里的中層和基層人員分權。這里所謂的切割權力鏈,指的是要賦予學部主任相對應的責任和權力。在筆者學校,學部主任不僅擁有教師聘用的人事權,還有單次活動不超過3000元的財務支配權、學部教師的職稱評審和評優評模的推薦權,以及教師績效考核權。只有責權對等,才能激發管理效能。經過六年多的實踐,我們已經將這種管理模式從學部延伸到了級部。年級主任不僅擁有該年級教師聘用的人事權,還有每一次活動不超1000元的財務支配權。如此一來,學校管理越來越流暢。需要提醒的一點是,如果校長舍不得放權,就一定要慎用學部制或級部制管理模式。
在學校最初實行扁平化管理模式的時候,教學服務中心主任,也就是傳統意義上的教務主任,非常苦惱地問我:“校長,那我現在究竟要管什么?”這個問題其實牽扯到了學校組織結構的五個組成部分間的關系問題,也是非常復雜且難以解決的一個問題。組織結構本身很容易形成層級,也就是縱向聯系,而組織內各部門、各崗位之間的相互作用關系,也就是橫向聯系,則必須依靠相應的制度設計。如果說縱向聯系的設計主要是為了實施控制,那么橫向聯系的設計則是為了促進協調和合作。制造矛盾和混亂的,往往是橫向聯系。經過近一年的實踐和磨合,教學服務中心主任終于找準他的定位:教學服務中心不再具體管老師和學生,其工作重心側重于制度的設計、各種方案的審定以及對學部所能盡的各種服務,這樣一來,各個服務中心的職責和權力也就更加明確,也就避免了相互之間的推諉和扯皮。
啟發二:學校產生效益的環節,肯定在師生相處的地方
教育工作最大的特征是人對人的影響,因而一所學校產生效益的環節,肯定在師生相處的地方。在這里最有可能產生教育效益,帶來學生成長。我們必須關注兩個基本問題:一是如何增加師生相處的時間;二是師生相處時怎樣產生最大效益。
在師生相處時間方面,我們與教育發達國家尚存差距,尤其是在觀念方面,他們認為只有和學生在一起的時候,教師才算在工作。而在我們的認識里面,教師從事的備課、教研活動、批改作業、各種會議等都是工作。但在這個意義上來講,盡管這些工作占了教師很多時間,依然不能算作和學生的相處時間。
筆者學校通過各種措施增加老師和學生相處的時間。比如鼓勵老師面批作業,增加個別輔導;鼓勵老師和學生一起參加課間活動,一起用餐;設計更多師生共同參與的教學和非教學活動。
教育學首先是關系學。一般來說,好的教育一定建立在好的師生關系之上。換句話說,良好的師生關系一般就會產生好的教育效果。正所謂,“親其師,信其道,受其教。”從某種意義上說,學校也是允許孩子犯錯誤的地方。在這里,犯錯誤的成本最低。在這里犯過的錯誤,孩子將來到社會上能避免重蹈覆轍。就學校的管理而言,只有當我們的運行機制允許學生犯錯,并給教師留足陪伴、引導、教育的時間與空間時,容錯機制才可能形成。也就是說,學校要避免對老師的斤斤計較,因為制度對老師的斤斤計較,必定帶來教師對學生的斤斤計較,來自學校的壓力就會通過老師傳導到學生身上,這也是許多學生壓力過大的根本原因。而承認問題客觀地存在,是我們保持心平氣和的基礎,允許這些問題在一定時間內出現,才是教育真正的開始。
有人說,如果沒有考試,師生關系就會變得融洽。我不完全同意這樣的觀點。我一直覺得,良好的教育重在過程,成績是水到渠成的自然結果。我也常講,一個身心健康的學生,他的學習成績不可能差到哪里。
如果我們平衡不好分數和綜合素養的關系,我們不僅愧對學生,還使他們無法應對未來的挑戰。所以學校一直強調,在追求教學成績的時候,不能以犧牲學生的全面發展為代價。同時,在尊重教育教學規律和學生成長規律的前提下,竭盡全力做好應試。
啟發三:學校治理結構變革服務學校課程體系建設
課程是學校教育的核心載體,學校的管理變革必須有效服務于學校課程建設,才能實現學校的持續發展,所以,學校應站在育人的高度規劃學校課程建設。
學校課程體系的建設是與學校組織變革同步進行的,融合了“一貫”優勢,讓課程成為融合的載體,構建了“九年一貫育人模型”,形成了以“基礎課程、修身課程、發展力課程”為三大支柱的,滿足全校學生綜合發展為宗旨的“和·悅”課程體系。持續深化課堂改革,完善了從教走向學的“135模式”。不斷推動學生發展評價,構建了“和·悅”學生綜合素質評價體系。
啟發四:培育內心的“哨兵”
學校最大的風險來自校長,學校發展最大的瓶頸往往也是校長。事實上,一位優秀的領導者,必須堅定地與“自我感覺良好”告別,時刻對自己和自己所領導的組織保持警覺。培育內心強大的“哨兵”,對風險的“掃描”應該成為自己工作的常態,甚至應該有些夸張地在組織內有意設想面臨的風險。
筆者學校是一所新建校,從2017年500多名師生發展到2020年4000余名師生,所有的學生都是從其他學校轉來的,絕大部分老師是從其他學校調入或是當年新分配來的老師,就在這樣一所非正常發展的學校里面,開啟了基于標準的學習,所有的工作以“從教走向學”課堂教學改革為標志,實施了第一次轉型。2021年7月,國家出臺了“雙減”政策,同時為了落實“三個課堂”、“五育”并舉、課后服務等相關政策,在2021年底,學校積極“落實‘雙減’,構建教育教學新秩序”,從快速發展開始向優質發展的第二次轉型。
李希貴校長以全球領導力專家約翰·麥克斯韋爾(John Maxwell)的話作為這本書的結尾,他說:“真正的領導者將自我放到一邊,竭力去培養超越自己的繼任者。他們做好規劃,在他們依舊以最快的速度奔跑的情況下,淡然自若地將接力棒傳遞下去。”培養超越自己的繼任者,正是我們每一位校長應該追求的境界。
作者單位:陜西省神木市第十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