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班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探究
作者:■文/申 燕
發布時間:2024-05-09 15:59:01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當前,心理健康問題逐步成為世界各國普遍面臨的社會性難題,并呈現“低齡化”發展趨勢,全面加強心理健康教育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從幼兒園升入小學,從“以生活與游戲為主”走向“以知識學習與探索實踐為主”,從“以直接經驗為主”走向“以間接經驗為主”,從“簡單技能學習”走向“復雜技能學習”……部分幼兒進入小學后可能會不適應,大多會表現在課程學習、生活習慣養成、社會性發展和品質形成等方面。幼兒期是兒童身體發育和機能發展的重要時期,也是對其進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黃金時期。因此,幼兒園要聚焦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多維度開展幼兒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注重心理健康教育課程的指導性與實踐性,關注幼兒的“心理適應”,促使幼兒對小學階段學習與生活產生好奇、向往甚至渴望。幼小銜接教育及幼兒心理調適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幼兒園應將其納入兒童入學準備中,并滲透到幼兒園保教活動與家園共育活動的設計、實施與評價中,以期能夠切實提高大班幼兒心理素質和心理健康水平。
一、注重幼兒心理健康教育
幼兒心理健康問題是指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由于生理機能失調、環境適應不良或心理沖突等導致的心理方面的障礙及不適應行為,是幼兒在身心發展過程中特有的問題。目前,我國幼兒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的心理健康問題:1.社會行為問題,如愛發脾氣、嫉妒、惡作劇、不能和其他兒童友好相處等;2.性格和情緒問題,如任性、固執、嬌氣、膽怯、退縮、易哭泣、過分敏感等;3.學習上的問題,如注意力不易集中、反應遲鈍等。針對當前普遍存在的幼兒心理健康問題,幼兒園要以心理健康教育主題與問題導向為核心理念,注重對幼兒心理健康的早期疏導與積極干預,以期提升幼兒的生活質量與學習品質,促進幼兒身心健康的發展。
幼兒課程學習的不適應表現為“課堂常規意識淡薄,自控能力較弱”“難以適應小學的學習節奏和方式,進而出現抗拒情緒”等;生活習慣的不適應表現為“獨立意識與獨立完成任務的能力較弱”“不能應付大量需要獨立完成的課業和獨自料理的生活”等;社會性發展的不適表現為“任務意識和完成任務的能力較弱”“沒有形成應該做的事就必須完成的意識”“規則意識和遵守規則的能力較弱”等;個性品質方面的不適應表現為“以我為中心,不善于關心他人”“不善于與人合作與交往,依賴性較強”“吃苦精神和耐挫折能力較弱”等。
二、開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動
幼兒園在心理健康教育方面要充分挖掘五大領域教學內容與幼兒心理健康活動的關聯點,以主題融入和問題驅動為核心抓手,挖掘相關教學活動內在的、潛在的資源,著力將心理活動與語言領域、健康領域、社會領域、科學領域、藝術領域相結合,全面提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質量與效能。這不僅符合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改革趨向與現實需求,也能夠有效提升幼兒園心理健康教學活動的專業品質,最終促進大班幼兒的健康成長。
《3—6歲兒童學習與發展指南》在健康領域按照幼兒學習與發展最基本、最重要的內容劃分為“身心狀況、動作發展、生活習慣與生活能力”三個子領域,其中重點涉及幼兒的情緒、社會適應能力、安全知識和自我保護能力等;在語言領域強調幼兒在運用語言進行交流的同時,也在發展著人際交往能力、理解他人和判斷交往情境的能力、組織自己思想的能力;在社會領域將幼兒學習與發展劃分為“人際交往和社會適應”兩個子領域,具體包括幼兒的交往態度和交往技能,對自我和對他人的認知、態度和行為,以及對群體、群體生活、親子關系的感受、態度和行為等。這些都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內容和關鍵所在。
《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指出:“保教并重,關注個別差異,促進每個幼兒富有個性地發展,使他們在快樂的童年中獲得有益于身心發展的經驗,鼓勵并指導幼兒自理、自立地嘗試?!睂⒂變簣@心理健康教育嵌入保教工作中,具有很強的現實性與可行性。因此,幼兒園應基于心理適應的主題式課程,突出“經驗”與“問題”相結合的課程邏輯,處理好幼兒心理適應與生活經驗的關系、幼兒心理適應與學習經驗的關系。還應從“心理適應與生活經驗”角度出發,重點圍繞培養幼兒“勇氣、耐挫、分享、樂觀、期待”等品質創設教學情境,以增強幼兒的生活體驗感。
例如,教學活動《失望我不怕》旨在引導幼兒通過故事明白失望能夠引發一些不良情緒、適當的方式可以緩解失望引發的不良情緒,以及能夠關注他人因失望而產生的一些不良情緒,愿意用語言、動作表達給予他人安慰。教學活動《再見,發脾氣大王》旨在引導幼兒了解故事基本情節,了解憤怒情緒的表現,知道亂發脾氣是一件不好的事;能覺察自己的憤怒情緒,會主動調控情緒;能結合生活經驗,分享、交流、應對憤怒情緒的方法。
又如,教學活動《我很勇敢》就是讓幼兒在新奇、興奮的生活體驗中,體驗“我行”“我可以”的成就感與效能感。教學活動《競選小班長》是讓幼兒了解小學“班長”概念,知道小學班長是如何競選的,對小學班干部能有初步的了解。教學活動《不是第一名也沒關系》是讓幼兒清楚不是所有的心理預期都可以實現,重要的是積極參與、樂觀心態和合作精神。教學活動《同桌的阿達》既強調了同伴關系與分享交流的重要性,又讓幼兒明白了友誼的價值。教學活動《一分鐘》和《遲到的理由》強調幼兒要有時間觀念,要珍惜時間、提高效率、守時守信,這是適應小學學習與生活的現實要求。
此外,幼兒園要遵循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規律及階段特點,在理論與實踐兩個層面將幼兒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課程教學活動中,幫助幼兒形成良好的自我意識、生命意識,形成積極的情緒體驗和良好的情緒表達及管理,培養幼兒良好的人際交往與溝通能力,幫助幼兒順利度過幼小銜接階段,為幼兒后續的學習與生活奠基鋪路,這也是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根本出發點與關鍵所在。
三、家園協同育人
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建設要以課程教學活動為“基準翼”,以家園共育為“聯動翼”,在兩翼協同的過程中打破固有模式的藩籬,將校地園合作、專業研修、家園共育及網絡信息技術支持等有機結合,從而最大化地整合優質課程教學資源,形成兩翼協同的工作機制,有力助推幼兒園心理健康教育的創新實踐,以點帶面、點面結合地促進家園共育工作的改革與發展。園長、教師、家長、幼兒都是心理健康教育共同體的成員,要在共同體中進行價值引領、愿景規劃、專業分享、智慧共享等。
幼兒園要從“心理適應與學習經驗”角度出發,關注幼兒“學習品質”的養成,促使幼兒對小學階段的學習與生活產生好奇、向往甚至渴望,而不是擔心、憂慮、恐懼。幼兒學習行為與習慣的養成是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家長和教師應幫助或指導幼兒在游戲化、生活化的教育教學活動中學會傾聽、觀察、思考、分享與表達。
例如,教學活動《瘋狂畢業照》《我的畢業典禮》希望幼兒積極參與畢業照與畢業典禮活動的設計、實施,從中感受成長快樂,借助畢業照與畢業典禮的“儀式感”體驗自己生命旅程中的又一次蛻變。教學活動《給未來的自己》希望幫助幼兒形成積極合理的心理期待,促使幼兒樂觀地面對新環境、新問題,并能逐步規劃自己的學習與生活。教學活動《小學一百問》《參觀小學》希望幼兒能夠較為全面地了解從幼兒園到小學的環境變化,讓幼兒用自己的語言分享對新環境的感受,在分享與交流中產生積極的心理感受,以及較強的成功體驗與學習效能感。
又如,《勇敢者之夜》是《我很勇敢》的一個延伸活動,希望幼兒在新奇、興奮的生活體驗中養成“獨立”能力,也希望通過此活動能夠調動家長參與幼小銜接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的積極性,讓家長了解幼兒的入學方向與路徑,掌握幼兒心理發展的規律與特點,了解影響幼兒心理健康教育的方式,反思妨礙幼兒心理健康的錯誤教育方式,家園協同育人,開展相關心理健康教育活動,為良好親子關系的建立添磚加瓦,為幼兒順利進入小學生活消除障礙。
總之,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會面臨新的生活環境與生活節奏,會有新的老師與伙伴,會有新的學習任務與活動,這對孩子的社會適應能力和學習適應能力有著更高的要求。因此,在幼小銜接過程中,幼兒園要充分培養幼兒的適應能力,促進幼兒認知能力、情緒調節能力的發展,培養幼兒良好的學習品質,這既是幼兒身心健康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又是讓幼兒做好入學準備的現實需要。
作者單位 西安石油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