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時代發展和幼教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多的人認識到在區域游戲的過程中,學校提供的材料大多都是塑料這些非自然材料,種類也很稀少,幼兒在進行區域游戲時也缺少了很多樂趣,這背離了幼兒園區域創設生活化、游戲化、自然化的本質,區域材料的“去自然化”現象讓區域游戲越來越形式化。然而在自然主義教育的視域下,教師應當以自然主義教育理念為指導,使幼兒園室內區域活動中的材料趨于自然化。

一、制作化石,留下春天的痕跡

幼兒是自然之子,與自然親近亦是他們的本性。春天姍姍走來,帶來了復蘇的萬物,百花齊放、清風吹拂、鳥語花香,一片欣欣向榮,幼兒在收集自然材料的同時,還能進一步尋找春天的腳步,幼兒小心翼翼地撿起樹葉和花瓣放到小籃子中,想通過這些大自然的饋贈,用自己的雙手將春天的痕跡留下。

如在區域游戲“葉脈與花朵化石”中,幼兒充分利用收集到的材料動手制作他們喜歡的樹葉和花瓣的化石。教師為幼兒準備好輔助材料:石膏粉、顏料、畫筆、杯子、塑料膜、攪拌棒、調色盤、麻繩、鑷子。然后找到相關制作視頻,讓幼兒有一個初步的認知和了解,再親自演示一遍,講清楚制作流程,讓幼兒選擇他們各自喜歡的自然材料。生活中,我們能見到花兒的美麗,樹葉的紋路,也就是葉脈,仔細觀察葉脈的紋路也是各有不同,弧形脈、叉狀脈、平行脈、網狀脈……幼兒平時就算拿起葉子也不會仔細觀察葉子的葉脈,只有在制作化石的過程中,才會仔細端詳葉子和花朵的紋路。教師要耐心引導幼兒展開制作:首先,將石膏粉倒進杯子里,少量多次地往里加水,攪拌至黏稠,加水的過程一定要向幼兒解釋清楚,不然調不出理想狀態,影響后續的制作效果。將塑料薄膜放好,把杯中調好的石膏液體倒在塑料薄膜上,在樹葉和花朵中選擇自己喜歡的放在石膏上,耐心等待10分鐘左右,之后在已經成型的石膏頂端戳一個小洞,可以系上麻繩。用鑷子輕輕揭去樹葉或花瓣,等到石膏完全硬化就可以在上面涂上喜歡的顏色。最終,幼兒就會得到一個個色彩繽紛的化石,相比傳統化石,這樣的化石更有意義,同時也培養了幼兒的動手能力。結束了化石的制作,教師還可以將所有人制作的化石放在一起,看一看誰的化石更有特色,使他們在創造美的同時也能夠認識美。

在這次的區域游戲中,幼兒開啟了樹葉和花朵的認識之旅,了解了自然材料中各自隱藏的秘密,每個人都創造出了獨一無二的植物化石,他們從中看到了自然的透徹之美,無論是細微的還是宏觀的,色彩美還是脈絡美,春天腳步匆匆,從指縫間溜走,從幼兒的歡聲笑語中溜走,不過幼兒已經想到了好的辦法將它留下,那就是藝術,藝術讓春天的痕跡不會隨著時間的消逝化為塵土,而是一直以絢麗的姿態生長在幼兒內心。

二、破解冰球,創造夏天的涼爽

夏天雖熱,但也能給幼兒帶來無盡快樂,午后的太陽的確是火辣辣的,當他們吃到泡在井水中的水果時,那股熱氣頓時就從身體里跑了出來。那么在幼兒園里,我們可以利用哪些自然材料進行區域游戲呢?夏天,最涼快的莫過于玩水和冰塊了,那么怎么讓幼兒玩得盡興呢?

在區域游戲“解救恐龍”中,幼兒可以借助冰塊使室內變得涼快,從中認識眾多恐龍的種類,擴大自己的知識面,當然部分材料是需要教師和幼兒事先準備的。如拿出若干個氣球,在其中放入小的恐龍模型,再加上水,使氣球的大小適中,然后將氣球的口封住放入冰箱。第二天,教師將氣球拿出放在盆中,將幼兒分為若干小組,讓幼兒想辦法將冰塊從氣球中取出,取出的過程能促進幼兒手部精細動作的發展,鍛煉了幼兒手指的靈活性。如果覺得太冷,教師可以為幼兒提供手套,以免把幼兒的手凍壞。觸摸、感知、觀察冰球的過程是促進幼兒視覺、觸覺的極佳機會,當幼兒看到冰球就會開動腦筋思考怎么取出恐龍。此時,教師讓幼兒展開想象:“你們覺得怎么將小恐龍解救出來和我們一起玩耍呢?”“我覺得用熱水澆在冰塊上比較好。”“我覺得用小榔頭敲,我已經找到小榔頭了!”“我覺得用鹽水沖在冰塊上更好?!薄拔业牧獯?,我可以用手掰開冰塊?!薄變焊鶕约浩綍r在生活中積累的經驗,以及看到的一些科普節目中融化冰塊的方法,向教師解說自己如何成功地把小恐龍解救出來。教師鼓勵他們自己動手:“你們的方法都很好,那么就用自己的方法來解救小恐龍吧!老師相信你們一定可以的!”在嘗試中幼兒驗證了自己的想法,最終小恐龍被解救出來了。

如今社會,物質資源極其豐富,我們也生活在幸福之中,幼兒的生活環境更是有了極大的變化,玩具可以放滿一整個屋子,各種洋娃娃、賽車、模具,可是與此同時,他們與自然的距離越來越遠,這個現象并不好,玩具并不只是局限于市面上買到的,教師和家長應該帶領幼兒去自然界尋找自然材料,在區域游戲中讓他們用自然界的素材去設計自己的游戲,還有什么比幼兒自己設計玩具更好玩的呢?

三、尋找材料,收集秋天的果實

秋姑娘踏著輕盈的腳步走在樹林間,她的裙子不小心把松果、樹葉、小樹枝碰到了地上,幼兒可以跟著秋姑娘的腳步,把這些材料撿到籃子里,為自己的區域游戲提供更多選擇。在實踐中,幼兒驚喜于大自然總能夠賦予他們無限的創意與靈感,簡單的粘合就可以將這些自然材料組合成小動物或者其他好玩的東西,創造出一種獨特而別致的美。

例如,在區域游戲“松果小蜜蜂”中,教師引導幼兒用松果作為主材料制作出勤勞的小蜜蜂,看到別人已經制作好的松果小蜜蜂,他們很激動,表示自己也要做一個,而且有信心比圖片中做得更好。教師也答應幼兒為他們準備“松果小蜜蜂的PK”,而且還有獎勵。為了讓幼兒的松果小蜜蜂種類更多樣,教師不僅準備了松果,還準備了其他材料:枯樹葉、枯樹枝、金錢橘、各色的菊花花瓣、剪刀和熱熔膠等。接下來就該動手制作了,剛撿回來的松果灰塵比較多,教師要幫助幼兒提前洗一下,然后晾干,同時展示蜜蜂的外形構造,讓幼兒仔細研究、互相商量:上述自然材料,可以充當小蜜蜂的哪個部位。如樹枝可以當作蜜蜂的觸角,樹葉可以當作蜜蜂的翅膀,花瓣可以當作蜜蜂的花紋。討論好之后,幼兒將其他材料進行細致分類和修剪,以備后用,這樣可以減少無效時間。幼兒嘗試著在桌上把這些材料拼成蜜蜂的樣子,在教師的指導下,用熱熔膠將這些材料組合好形成固定的蜜蜂,在松果蜜蜂完全粘合之前,我們還可以做適當微調,直到整體完全變干,這樣可愛的松果蜜蜂就完成了。教師將這些蜜蜂排列好,編上號碼,讓幼兒不記名投票自己認為最好看的蜜蜂,投票最多的,教師將會給予相應的獎勵,以鼓勵幼兒繼續努力。看似簡單的手工制作,包含了幼兒自主思考,而不是純粹依賴教師,即使制作過程中有這樣或者那樣的小插曲,但是最終的成果是讓人滿意的,幼兒每一次的動手實踐只會讓他們成長的更快,從而在生活中懂得學會自己思考。

從幼兒進入小樹林尋找自然材料,再到親自制作,鍛煉了幼兒的思考能力,讓他們自由探索松果蜜蜂的外形,創造新型蜜蜂,將腦海里的奇思妙想化為實踐,讓他人贊嘆。幼兒創作出來的松果蜜蜂,每一個都是獨一無二的,呈現著大自然永不枯竭的美。在幼兒完成松果蜜蜂之后,還有人想挑戰更高的難度,如松果小人、松果小豬等。教師應鼓勵幼兒多多動手,讓他們的活動區域多一些自己制作的玩具,少一些批量生產的流水玩具,即便手工制作的玩具沒那么精制,但也是幼兒寶貴的成長經驗和獨特的自然藝術品。

四、雪花飛舞,感受冬天的純凈

冬天的氣息隨著秋的腳步悄然來到,它一吹,將整個世界變得銀裝素裹,也把雪花帶到了這個世界,萬物被裹上了雪白色。在幼兒的眼睛里,雪慢慢悠悠地從天空飄下,每一片雪花都是那么的美麗,他們想用手抓住雪花,可是手心的溫度僅僅讓雪花停留了一瞬間,于是他們想能不能讓雪花停留的時間更長呢?或者把雪花的顏色改成他們喜歡的顏色。

在區域游戲“制作小雪花”中,為了讓雪花長時間停留,幼兒間進行了激勵討論:有的認為可以用干樹枝拼合成雪花的樣子,可是立馬就有人反對了,認為干樹枝的顏色和雪花的顏色并不一樣,而且不好看,做出來太死板了;有的認為可以把彩紙剪成一條一條的,然后用膠水粘在硬卡紙上做成雪花的樣子,可是有人說這個太簡單了,做出來也沒那么像雪花;有的認為可以用鹽粘在紙上,根據自己的需要來控制雪花的厚度,看起來很逼真,而且還可以給鹽染上顏色,大家似乎更能接受這個想法。于是,教師就開始和幼兒一起準備材料:鹽、雪花簡筆畫、白乳膠、筆刷、色素水。教師讓幼兒在白紙上畫上紋路各異的雪花,雪花與雪花之間要有一定的距離,在雪花的紋路上涂上一層白乳膠,方便將鹽粘上去,在白乳膠上撒上一定量的鹽,再把多余的鹽倒掉,這樣我們就可以看到白色的雪花了。最后,幼兒可以在雪花上涂上顏色,部分幼兒覺得淡藍色的雪花更好看,也有的把雪花涂成其他的顏色,整體色調偏淡,大家將制作完成的雪花放在一起,好看極了。幼兒都很開心,第一次近距離看到沒有融化的雪花,這讓他們對大自然更加感興趣了,他們沉浸在雪花的世界中,對自己的作品很是滿意。為了讓幼兒更深層次地了解雪,教師為他們講解雪的作用:雪不僅僅好看,它對農作物、對人都有很多益處,如有利于農作物的生長,當土壤表面覆蓋一層雪的時候,土壤里面的熱量就很難外傳,阻擋寒氣入侵,同時表面可以凍死很多害蟲,讓農作物免受害蟲的危害。雪水還能夠為人解毒,治療瘟疫,增強皮膚與身體的抵抗力,但是當雪的量達到一定程度也會造成自然災害。因此凡事都應該適度,教師要透過自然現象,讓幼兒看到更多的自然本質,讓幼兒懂得與自然和諧相處。

冬天是寒冷的,但也是蘊含著諸多希望的,正如詩人雪萊所說:“冬天來了,春天還會遠嗎?”四季輪回,人們也是在四季里來來回回,冬天的雪帶走了世間的污濁,洗滌人們的內心,自然材料讓幼兒間接地體會到大自然的神奇,這么好的教材教師應該充分利用,讓幼兒在區域游戲中解放內心,有所收獲。

五、感受美好,體會四季的魅力

一年四季,人們在春天播種,夏天等待,秋天收獲,冬日享用并且祈禱來年還能夠擁有好的運氣,好的收成。同樣,在區域游戲中,幼兒利用大自然饋贈給我們留下了春天的痕跡,享受了夏天的涼爽,收集到秋天的果實,體會到冬天的純凈。如果教師將幼兒四個季節的作品組合在一起掛在墻上,會更有意義。

例如,在“四季”這個區域游戲中,幼兒看到散落在區域內的自然材料作品,便有了一個想法,那就是分別從各個季節的作品中挑選出一些作品,組合成春、夏、秋、冬四季的大作品,至于如何組合,幼兒可以利用其他的自然材料進行創新。教師將幼兒分為四組,分別代表春天組、夏天組、秋天組、冬天組。春天組的幼兒認為春天有很多不同種類的花朵,可以用之前保留下來的花瓣鋪在化石周邊,把化石按照一定的形狀擺放,再在周邊小心地粘上花瓣,這樣春天的氛圍會更加濃烈。夏天組的幼兒看著已經被解救出來的恐龍,決定讓其繼續翻山越嶺進行新的探險,幼兒用泥沙在背景布上堆出一座座險峻的山峰,而此刻這些恐龍的目標就是翻越山峰到達新的營地,看著幼兒認真的臉龐,教師意識到他們又何嘗不期待著人生當中的崇山峻嶺呢?他們也希望在前進的道路上能夠像恐龍一般,有諸多伙伴的陪伴。秋天組的幼兒看著那么多勤勞的蜜蜂,想讓其去蜂巢休息一會,看到手邊的氣泡膜、樹干,他們頓時有了好的想法,先在紙上畫出樹干,用手指按在樹干上形成紋路,用樹枝做大樹的枝干,這樣就很像一棵真正的大樹了,再將氣泡膜涂成棕色,剪成橢圓形粘在樹干下,如此就可以看到掛在樹上的蜂巢了,將蜜蜂放在蜂巢周圍就形成了一個整體,勤勞的小蜜蜂在蜂巢附近飛來飛去,幼兒似乎還能根據這樣的情景講出故事來,增加了情境性。冬天組將所有的雪花從上到下排放好,營造成一幅正在下雪的場景,可是這樣似乎有點單調,沒有其他三個季節那么有趣味性,這時一個幼兒想出一個好辦法,在白紙中間剪出一個小女孩的位置出來,然后將那個位置對著雪花,這樣小女孩就穿著雪花裙了,移動小女孩,她裙子上的雪花還在不停變化,這個想法給組內其他幼兒帶來了新的想法,他們又剪出了一些動物,這樣動物身上也就覆蓋上雪花了。

看似簡單的自然材料,在想象力豐富的幼兒眼里其實是一個個寶藏,教師發現在幼兒的腦海中原來存在著這么多的想法,他們的想象力很豐富,能夠感受四季的魅力,并且把這種魅力用實物表現出來。

陳鶴琴先生說:“大自然、大社會,都是活教材?!庇螒虻倪^程就是幼兒發揮想象力的過程,教師要為幼兒提供合理而豐富的區域游戲材料。如大自然中的樹枝、樹葉、花朵、果實等,還有廢舊材料(廢紙和未經過加工的材料等都是很好的區域材料),教師不應該拘泥于市面上提供的現代材料:橡皮泥、塑料玩具等。教師要有意識地讓幼兒多接觸和運用自然材料開展區域活動,體現自然材料獨特的形態和美感,如此才能培養出幼兒感受美、表達美、創造美的能力,促進幼兒全面而和諧地發展。

作者單位  江蘇省南通市通州區實驗幼兒園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