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6月24日,寶雞實驗小學“生命·四季”美育實踐成果展在寶雞市群眾藝術館隆重舉行,這是繼“喜迎二十大、做好接班人”合唱主題音樂會、“雙減”時代教育新樣態展示研討會后又一場全員美育盛宴。基于此,寶雞實驗小學堅持國家課程與特色課程融合共進,將足球、排球、陶笛、合唱、書法、立體創作等納入課堂教學,采用“基礎+特色”的“雙線并行”方式發展學生藝體素養。通過“成果導向、展示推動”,不斷提升藝體教育的實效性,讓學生的藝體素養與人文素養齊頭并進。回顧兩年來的思考與實踐,我們形成了通過開展活動,促進藝體教育提升的“五步”策略體系。本文以此次美育實踐成果展為例,具體解讀如下:

第一步:目標導向。明確“為什么”。舉辦美育實踐成果展的原因有三點:一是學校合唱主題音樂會成功舉辦后,校長辦公室來了幾名學生,他們明確表達了希望學校為喜歡美術創作的同學提供更高端、更廣闊的展示平臺;二是通過考核評價發現,常態美術課的質量與效率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三是在前一年藝術節中發現,美術教師的立體布展能力較弱。基于這三點原因,我們確定了用一年時間來籌備美育實踐成果展。

第二步:平臺搭建。確定“在哪里”。如果還是在熟悉的校園和場景中去展示,對學生缺乏吸引力,對教師缺乏挑戰性。幾經比較,我們選定了能免費使用的專業展覽場地——寶雞市群眾藝術館。這是一個面向全社會的專業場館,在這里舉辦一場屬于師生自己的美育實踐成果展,將是一件令人激動不已、翹首以待的大事、盛事。

第三步:任務驅動。也就是回答“怎么做”的問題。首先,要確定成果展主題。經過廣泛征集、多次研討,師生共同確定了“生命·四季”這一主題,引導學生圍繞最感興趣、最具童真的“春、夏、秋、冬”四個季節中的二十四節氣進行立體創作,感悟生命的不同階段與四季輪回的關系。我們將美育與思政教育、生命教育相結合,把部分參展作品進行義賣,收獲資金全部捐給陜西省紅十字基金用于扶貧助困,使學生進一步感受到勞動創造價值、奉獻創造美好的幸福。其次,是確定作品呈現方式。群藝館面積12000平方米,如此大的空間與墻面如何去填滿?需要多少作品?立體布展該如何呈現?這些都需要提前反復規劃、計算、設計、調整。最后,是時間、人力、物力保障。僅靠四名美術教師在常態課與社團課上指導學生完成作品顯然不夠,因此我們確定了“課內+課外”“輔導+征集”的作品完成方式,鼓勵學生在節假日圍繞主題完成作品,敦促有較高水平的學生準備個人系列作品展,征集具備美術特長的家長志愿者參與布展協助中來,同時制定工作方案,明確人員分工,靈活采購主體,簡化審批流程,確保各項工作按時、順利推進。

第四步:過程提升。要明確“如何學”,這是舉辦美術展的重要目標之一。歷屆辦展資料要看,各種APP上布展方式要學,全國其他學校辦展實踐要借鑒,與同行、外行不斷交流切磋要有……在學習中,思路更加清晰;在學習中,創意更加多元;在學習中,理論更加完善;在學習中,對課程思政、生命教育理解更深。

第五步:成果激勵。完成挑戰的過程是艱難的,蛻變的過程是痛苦的,但當一切呈現在眼前,在巨大的成功與喜悅面前,“我很棒”就成了所有參與人員最深切的感受。在開展儀式前,我們通過發布預告片、網上投票等方式擴大成果展的知曉面,全體教師分組協作,高效布展,確保開展儀式能如期舉行。“生命·四季”美育實踐成果展展出二十天,吸引了全市甚至外地師生、群眾、研學團體共萬余人慕名前來參觀學習,產生了廣泛的社會影響。從“為什么”“在哪里”“怎么做”到“如何學”“我很棒”,每個人都完成了一場自我蛻變。

雖然前期做了大量的準備工作與心理建設,但過程中的挑戰與變化還是接踵而來。如2022年11月初剛確定任務沒幾天,突發疫情導致又一次全面停課,籌備時間大幅縮減;如一名美術教師意外骨折,主力人員減少;又如,文創作品印制沒有按時完成,開展當天義賣作品供不應求等。好在,勇氣難能可貴,堅持終達頂峰。從思考、行動、迷茫、打破、推翻、重構、再建的不斷循環中一路走來,站在終點,我們發現最初想實現的目標可能已經由三個變成了四個、五個甚至更多,這就是“五步”活動育人策略帶給我們的收獲與驚喜。

馬克·扎克伯格說:“沒有人從一開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來,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楚。”是的,只有做起來,我們終將收獲所求。后續,我們將繼續總結經驗,大膽改革實踐,不斷反思完善,持續提升活動育人的實效性與持久性,讓師生共進的藝體教育為每個人的成長賦能。

作者單位  寶雞實驗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