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數學概念靈動起來
——小學生量感形成的點滴思考
作者:■文/史少莉
發布時間:2024-05-07 11:04:59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新課程要求在小學數學教學活動中要注重對學生量感的培養。在具體教學活動中,教師通過設計趣味多樣的教學活動,鼓勵學生借助工具感受量并培養量感。通過培養量感,可以有效提高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及生活中數量問題時的效率,同時還可以強化學生的數學抽象能力和應用意識。與傳統的教學方法相比,在教學活動過程中培養學生量感可以更好地實現對學生核心素養和學科素養的綜合培養,還可以鍛煉學生的思維活力,提高學生數學知識及數學概念的學習興趣。
一、培養數學量感的重要性及當前存在的問題
(一)培養數學量感的重要性
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在課堂活動中培養學生數學量感可以有效拓展并鍛煉學生數學思維,還有助于實現對學生學科素養及核心素養的培養。具體來看,數學作為學生觀察、思考和表達現實世界的重要工具學科,計量單位作為重要數學概念,不僅可以輔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并應用數學知識點,而且可以提高學生解決生活中實際問題的效果。因此,在開展小學數學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提高自身對學生量感培養的重視程度,發展學生估測能力。在這一過程中可以通過采取多樣的方法引導學生實現對數與量的整體感知,并由此實現對時間和空間的進一步想象。在學習過程中,學生可以通過量感更好地理解時間概念和空間概念,而在具體教學環節,教師也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測方法來培養學生量感,提高學生思考數學概念及數學問題的意識,由此實現生活量感向數學量感的有效轉變。
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中,教師可以融入一些基本的估測方法來培養學生的量感,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及問題的思考意識。例如,在教授長度單位時,可以讓學生估測不同物體的長度,并用標準計量單位進行核實,以增強學生對長度的感知能力。此外,在教學過程中還可以設計一些情景類問題,讓學生從活動中估測和解決實際問題,如計算類似于騎行自行車時的速度、跑步時間等的場景。這樣,學生通過實踐與思考,能夠有效地將生活量感轉化為數學量感。除了課堂教學,教師還可以鼓勵學生在日常生活中運用計量單位進行觀察和思考。例如,在購物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比較不同商品的價格、重量和容量等,讓他們直觀地感受計量單位與實際生活的關系。學生還可以通過制作家庭活動表、時間表等來練習運用時間單位和空間單位,從而提高自身對時間和空間的感知能力。通過以上方法的應用,學生將逐漸形成對數量和大小敏感的能力,進而加深對時間和空間的理解。同時,這種培養也會提高學生對數學概念的認知和應用能力,促使他們形成數學思維習慣。最終,學生能夠準確選擇并應用適當的計量單位,解決現實生活中涉及數量和度量的問題,并在解決問題過程中體驗學習數學的意義所在。
(二)當前教學中存在的問題
結合當前部分小學生的學習情況來看,他們對計量單位內容的認知較為薄弱,在遇到一些需要用計量單位來解決的現實問題時,常常會出現不能準確選擇合適的計量單位來對現實生活中的問題進行刻畫和表達。導致出現這些問題的原因在于部分教師在開展計量單位教學時,注重概念的抽象,忽視了對學生量感的整體感知,從而導致學生缺失量感。例如,在計算過程中無法感受不同的計量單位所表達的數學問題的實質是什么,無法理解不同計量單位之間的關系,以及對計量單位所刻畫的具體事物的本質特征等。具體來看,當前部分小學數學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包括學生親身體驗和推理意識不足等,這些都會影響學生對各計量單位認知及應用的效果,無法建立完整的表象,因此對相關數學概念的認知也較為模糊。甚至一些學生在答題時使用錯誤的計量單位,他們僅憑印象隨便填寫自己能想到的計量單位,缺乏對具體數學概念的直觀認知。
二、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的策略
(一)創設教學場景,激活學生思維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計量單位是重要的教學內容之一,同時也是培養學生量感的關鍵環節。為了有效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需要改變傳統的教學思路和形式,盡可能地豐富教學內容,并將量感概念與實際生活相結合。教師可以為學生創設更多基于學生生活經驗的有趣場景,運用多媒體等實現教學場景的可視化。這種教學方式對激發學生學習探究興趣、培養量感具有重要意義。相較于傳統的教學方法,這樣的教學形式可以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形成更加直觀形象的認知。學生不再認為數學計量單位是枯燥抽象的概念,而是能夠通過量感來思考并解決實際問題。這樣的教學方式對進一步強化學生對量感的記憶具有重要意義。學生能夠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具體生活,進一步鞏固對計量單位的理解和認知。此外,這樣的教學方法還有助于激發學生的學習潛能和提高學生的創造性。通過豐富有趣的場景和可視化的教學方式,學生會更主動地參與各項活動,積極思考問題和解決問題。他們能夠通過實踐和探究培養自己的觀察、思考和表達能力等,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加強對計量單位的教學,注重培養學生的量感。通過改變教學思路和形式,將量感與實際生活相結合,創設有趣的教學場景,并運用多媒體等手段實現教學場景的可視化,教師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對量感的深刻記憶,并激發學生學習潛能和提高學生創造性思維。這樣的教學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應用計量單位,進而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噸的認識》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正確認識質量單位“噸”,同時要讓學生明確“1噸等于1000千克”這一數學概念,培養學生對物體質量的估測意識和能力,同時能夠感受數學概念與日常生活之間的聯系,進而豐富學習過程及提高知識的應用能力。在具體教學中,教師可以先運用多媒體為學生展示大象、小牛等動物的照片,然后為學生播放大象、小牛等動物過橋的視頻,由此來創設場景,引導學生結合自己的認知思考動物的不同體重,隨后可以提問如果視頻中的橋限重1噸,那么哪些動物能夠通過,哪些動物無法通過。通過這樣的問題,學生能進一步思考并感受不同動物的重量,并由此形成對“噸”的初步認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讓學生之間互相抱一抱,認識到同伴體重大概30千克,而1噸是1000千克,大約是多少個小朋友的體重,通過這樣的體驗來想象1噸的重量。通過這樣的場景設置和互動體驗,學生可以形成對噸的直觀認知,還可以強化學生對質量單位的認知,有助于學生量感的生成。
(二)設計教學活動,強化學生數學量感
從量感的角度來看,在形成的過程中具有一定的主觀性。因此,教師需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通過直觀的體驗培養量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可以設計一些可視化和趣味化的教學活動,通過引導學生親身推理和驗證,形成連貫性的思考體系,并最終建立起對量的感知。與傳統的概念教學方法相比,這樣的教學方法能夠讓學生更快地形成量感,同時也使整個學習過程變得更加有趣。通過實際操作和探究,學生能夠進一步強化個人主觀能動性,并逐步形成對計量單位的深入認知。他們不僅能夠理解單位之間的關系,還能夠運用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在具體的教學環節之中,教師可以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重難點設計一些量感實驗活動。例如,在教學長度單位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進行簡單的測量,比較不同物體的長度,通過操作來感受單位之間的差距。在教學容量單位時,教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液體測量的實驗,讓學生經歷容量單位所刻畫的容器大小的差異。這樣的實驗活動能夠引導學生主動思考和驗證,使他們成為建立個人量感的探索者。這種積極參與的方式有助于提高學生對計量單位的理解和應用能力,并促進他們思考問題的深度。通過教師的精心引導,學生能夠逐漸形成自己的量感,并從中獲得對計量單位的直觀認知。這種量感的建立不僅能夠提升學生的課堂參與度和學習興趣,同時也有助于他們更好地理解數學知識和應用數學知識。最終,學生能夠形成準確選擇和應用計量單位的能力,將所學的知識運用到實際生活,形成對數量和度量的敏感,在解決實際問題時能夠更加靈活地運用量感思維。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根據教學內容和課堂教學重難點,設計相應的量感實驗活動,引導學生親身經歷量感的建立和發展。這種教學方式有助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和探索欲,同時還能夠有效提高他們對計量單位的思考深度。通過培養學生的量感,能夠強化學生對數量和度量的理解,進一步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和核心素養。
例如,教學《長度單位》時,教師需要引導學生建立對厘米和米的概念表現,并由此來培養學生估測物體長度的意識和能力,能夠選用合適的長度單位來描述物體的長度,并進一步感受物體長度計量單位與日常生活之間的關系。在具體的教學環節,教師可以先為學生設計一些測量實驗,鼓勵學生通過自己已有的量感去估測書本和黑板的長度,一些學生會根據手指的長度去估測書本的長度,并通過講桌的長度來估測黑板的長度,由此得到的答案五花八門,這正是學生利用自己已有認知經驗所獲得的結果。在完成初步估測之后,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正確使用尺子去測量書本的長度和黑板的長度,還可以測量講桌的長度及教室的長度,通過這些測量,學生能夠對比自己先前的認知經驗,并在測量的過程中掌握尺子的正確使用方法和長度這一數學概念,這對進一步培養學生量感和提高學生對相關數學概念的應用能力而言具有顯著意義。
(三)強化量感體驗,開展實踐應用活動
培養學生的量感有助于強化學生的思維活力,培養學生的學科素養,還能提升學生在解決數學問題和現實生活問題方面的靈活性和準確度。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需要注重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量感體驗,通過鼓勵學生持續思考和探究來發展個人量感,并形成自己的感悟。為了實現這一目標,教師應注重提高教學內容及形式的可視化程度,以便學生能夠形成對量的準確理解并建立個人數學概念認知體系。教師可以通過引入實際物體、生活場景和多媒體工具等教學資源,使學生親身體驗和感知不同計量單位所表達的數量關系和度量差異。例如,在教學重量單位時,可以讓學生觀察和比較不同物體的重量,并進行估測和核實,以加深學生對重量單位的感知和理解。同時,教師還可以設計一些趣味性的實踐活動,例如,游戲、角色扮演等,讓學生在實際操作中感受和探索計量單位的應用,培養學生的量感。在開展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把握數學概念與知識應用之間的關系,實現實踐與知識的結合。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通過實踐的方式解決問題,理解數學概念、計量單位和量感的關系。例如,在教學速度單位時,教師可以讓學生通過騎行自行車的體驗來感知速度單位的應用,通過測量距離和時間來計算騎行自行車的速度并進行比較。這樣的實踐活動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速度單位的概念,培養學生將所學知識應用于實踐的能力。通過持續的實踐體驗和知識應用,學生能夠逐漸提煉出更準確的計量單位信息和數學概念信息。隨著知識的積累和生活經驗的豐富,學生能夠運用已有的量感和所學知識來解決實際問題。這種培養量感的教學方式對增強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和數學素養至關重要。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注重實踐教學,加強學生的量感體驗,并通過可視化和趣味化的教學活動來培養學生的量感。教師還需要將數學概念與知識應用緊密結合,實現實踐與知識的結合,進一步完善學生對量感的認知,提高學生的知識應用能力和實踐能力。
例如,教學《認識面積》時需要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面積的含義,教師可以借助學生所熟知的物體的表面或者是封閉圖形的大小,培養學生空間感和思維想象力,能夠正確比較面積的大小,并由此建立對面積單位的表象認知。在教學活動過程中,教師可以先引導學生比較手掌的大小和教材封面的大小,學生通過直觀感知很容易得出教材封面更大,此時,教師可以繼續追問,教材封面和黑板哪個面積更大呢?學生會直接回答黑板的面積更大,這是他們對面積這一數學概念的初步認知,以及對面積大小問題的初步感知。在此基礎上,教師可以將所提到的物體擴大化,引申到學校操場的面積,并鼓勵學生嘗試思考黑板的面積大概有多大?操場的面積大概有多大?一些學生由于對面積計量單位認識不足,會估測出過大或過小的數字,在學生討論之后,教師可以帶領學生一起測量和計算教材的面積和黑板的面積,并能根據黑板的面積來估測操場的面積甚至學校的面積,這樣的教學活動建立了較為完整的數學概念推理鏈條,不僅可以進一步提高學生思維活力,還可以使學生在學習探究過程中實現對計量單位及數學概念知識的實踐應用。
總體來看,通過培養小學生數學量感,可以使他們更好地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變得更加靈動直觀,還可以豐富他們對數學知識的認知,從而提高他們相關知識點的應用能力。針對當前小學生量感培養方面存在的一些問題,教師一定要積極轉變教學理念并持續豐富教學方法,提高自身對數學量感的培養重視程度,同時要盡可能地發揮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激發學生的學習主動性和互動積極性,通過趣味豐富的教學活動來增強學生體驗并提升學生領悟力,久而久之就能培養學生好的量感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這對進一步提高學生數學素養和知識應用能力而言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
作者單位 陜西省安康市旬陽市白柳鎮中心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