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推進德育實效在小學科學教學中的實踐研究
作者:■文/郜安寧 李 土
發布時間:2024-05-07 09:37:4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小學科學這門課程旨在培養學生科學研究意識和行動,在開展學科教學過程中,教師需要結合學科內容,潛移默化地開展德育,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在成長過程中遇到問題時會用合適的方式方法和態度處理問題和解決問題。
一、科學課程標準中蘊含德育要求
教師在教育教學過程中遵循教育教學規律,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發展素質教育,堅持德育優先,培養學生適應未來發展的正確價值觀。根據小學科學課程標準要求,學生通過科學課程的學習,形成大膽想象、尊重證據、敢于創新的科學態度和愛科學、愛家鄉、愛祖國的情感;親近自然、欣賞自然、珍愛生命,積極參與資源和環境的保護,關心科技的新發展。其中也蘊含著德育要求,開展德育不能只依靠道德與法治課堂,應與學生生活實際相結合,打破學科壁壘,在其他課程中滲入德育理念,從而讓學生在科學學習中能注重事實,克服困難,善始善終,尊重他人意見,培養學生的團結協作精神。
二、立足教材,深挖科學教材中的育人價值
要想將德育更好地融入小學科學教學之中,教師需要擁有一雙慧眼,善于在教材中尋找與德育相關的教學資源,深入挖掘與之相關的信息等。這也就要求教師在授課前做好充足的教學準備工作,認真研讀課本內容,仔細分析,在教學中巧妙地將德育融入其中。
(一)樹立榜樣,增強文化認同感
在蘇教版小學科學一年級上冊《小小科學家》一節,教師帶領學生一起認識著名的科學家,以及這些科學家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怎樣巨大的變化,使學生對科學家的崇敬之情更深。課程結束后,學生都認識了袁隆平爺爺。這節課在學生幼小的心靈里種下了“禾下乘涼夢”的種子,學生紛紛表示長大后要當像袁隆平爺爺一樣的科學家,幫助別人解決問題。在現階段要做好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情,督促自己養成不浪費糧食的好習慣,珍惜糧食。
而《衣食住行的變化》一課,則讓學生在生活變化中發現科技的進步帶給人們生活的極大便利,并且明白原來我們現在的便利生活是過去一代又一代科學家不斷奮進、克服困難換來的,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帶領學生了解每一件事物背后的故事,這非常符合低年齡階段學生的學習特點,在學習中學生的民族自豪感油然而生。榜樣的力量,增加了學生的文化自信,增強了學生的文化認同感。榜樣的力量影響深遠,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強國人才。
(二)立德樹人,塑造美好品格
教育興則國家興,教育強則國家強。要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廣大教育工作者就要在思想上深刻理解、充分認識立德樹人是黨的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務。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這一時期他們的心智逐漸健全,思維進入最活躍狀態,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
一年級下冊《形形色色的動物》《多姿多彩的植物》《動物·人》在幫助學生認識了解周圍事物的同時,還多途徑地培養了學生的社會道德。世界因多樣而精彩,大自然中擁有這么多美麗的植物,數量不同、習性各異的動物,讓學生領略到了人與大自然的相處是那么和諧,在感受自然之美的同時,深化“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理念。在四年級上冊第一單元《動物大家族》中學生繼續深入了解不同動物的分類,更科學系統地了解動物界的分類方式,感嘆原來大自然中有這么多種動物,現在能看到它們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因此我們更要保護環境,愛護動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共生。
二年級下冊《栽小蔥》《養螞蟻》通過各種種植和養小動物的活動,培養學生熱愛大自然、尊重生命、敬畏生命的意識,學生在這一過程中體會到了種植的不易,也看到了螞蟻的團結合作,這有利于學生在生活中學會團隊合作,為后續的中高學段的小組合作實驗打下良好的基礎。
三年級上冊第四單元《地球上的水資源》,由淺入深地引導學生認識地球上的水資源。為什么海洋面積占地球表面積的70.8%,我們還要節約用水?這是因為淡水資源少,因而要養成節約用水的好習慣,同時注重家校聯系,實現家校共育,共同為節約用水貢獻力量。與此同時,要讓學生認識到環境污染所帶來的嚴重影響,不僅僅是對人類生活產生影響,更重要的是在這一過程中嚴重破壞了生態環境,影響了自然界中的其他生物的棲息。
學生在四年級下冊《環境變化以后》的學習中認識到,人類的一些行為導致環境發生了變化,在我們這樣舒適的生活環境外,其他地方的動物還面臨著一些問題,有部分動物適應環境生存了下來,還有很多種動物人類可能還沒有認識它們,它們就滅絕了,令人惋惜。學生學習完相關知識后,會更加注重自身行為對環境產生的影響,從而嚴格約束自己的行為。
(三)博古通今,發揚優秀傳統文化
我國文化博大精深,有很多文化故事可以學習。三年級上冊《認識固體》一課教師可以這樣導入:比較不同物體可以通過什么方式?規則物體可以通過計算來比,那不規則物體怎么辦呢?其實古人已經告訴了我們答案,比如曹沖稱象。為了更好地引導學生思考,教師可以聯系本節課的具體內容,促使學生想到將不規則形狀的物品放置在相同體積的容器里,通過加芝麻或者黃豆等方式,再比較所需要芝麻或者黃豆的多少來反推出不規則形狀的物體的輕重,從而培養學生在遇到問題時的逆向思維。教師在指導學生解決本節課問題點的同時,還可以融入我國優秀傳統文化,培養學生愛思考的好習慣。
在五年級上冊《光的傳播》一課中,學生除了掌握光在不同環境中的傳播規律及光沿直線傳播外,還認識了兩千多年前的學者墨子。墨子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光從門上的小孔射進來,會在對面的墻上形成外面景物的倒像。這種現象被稱為“小孔成像”,它的原理就是光沿直線傳播。我國很早就利用光的這種性質發明了皮影戲,漢初齊少翁用紙剪的人、物在白幕后表演,并且用光照射,人、物的影像就映在了白幕上,這就是最早的皮影戲。皮影戲在宋代非常盛行,后來傳到了西方,還引起了不小的轟動。
我國古代雖然條件沒有現在優越便捷,但是對科學的熱愛和對自然的探索從未停止,才讓我們擁有厚重的歷史文化積淀,引得世人爭相來學習。學生在學習過程中將我國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理論有機結合,以中華傳統典故或故事闡述科學理論,這便是優秀傳統文化與科學理論、民族精神和時代精神的完美融合。
(四)鼓勵創新,緊跟時代潮流
創新是人類進步的永恒話題,其以解決實際問題為出發點進行設計,選擇合適的材料制作并實踐,以達成滿足人們需求的目的。通過《像科學家那樣》一課的講授指導學生在課堂中制作鉛筆加長器,盡可能地延長鉛筆的使用時間,培養學生從小勤思考、多動腦的好習慣,使他們形成對創新的初印象。《衣食住行的變化》蘊含著創新內涵,科技在發展,人類社會在不斷進步,從過去需要“飛鴿傳書”才能較快地得到的某些信息,到現在的“網絡一線牽”,轉眼就能看到屏幕對面的人,這無不彰顯著科技的進步,激勵學生開動腦筋,開拓創新,大膽暢想未來會飛的車、智能管家、機器人助手等。
人類對外太空的探索也是如此。六年級上冊第四單元《探索宇宙》帶領我們看到了從萬戶到現在的天和核心艙所彰顯的科技的進步與變化,人們從敢想敢為,到成功飛向外太空并在外太空實現長時間工作生活,這千年的跨越無不體現科技創新的作用。太空產品多元化也極大地促進了人們生活的進步。在這樣的學習背景下,學生通過查閱大量的相關資料,了解了很多信息,收獲了很多知識,擴大了視野,實現了知識來源的多元化。對創新有了更多認識,同時也感嘆祖國科技的進步。
通過深挖科學課本中的相關內容不難發現,可以將其和德育緊密聯系在一起,從而實現在小學科學課中開展德育,完成科學課程目標的同時,進一步提升學生的科學素養和文化內涵。
(五)信息融合,培養科學素養
將信息化教學與小學科學課相融合,在科學課程中利用信息技術將科學知識更加直觀地、形象地表達出來。信息化、數字化先進傳感器的應用讓人們獲取實驗數值更方便、更精確,實驗流程更清晰,培養了學生嚴謹認真的學習態度,對待數值一絲不茍的研究精神,對待科學不斷創新的內心驅動力,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自主研究,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等等。
在教學《擺的快慢》時,原有的實驗材料在實驗過程中會有很大的誤差,比如人手臂的高度,選用什么支架,角度的選擇,計時器的準確性和計數標準等,信息化的多媒體手段可以幫助學生在操作中避開這一問題,將實驗內容更好地呈現出來。學生也在這一過程中保持高度的嚴謹性,進一步理解實驗誤差,這對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態度有促進作用。
三、科學教學中開展德育的有效舉措
(一)緊扣教學目標開展德育
教師教學過程中緊扣教學目標,適時融入德育內容,認清德育在科學教學中的重要地位,在學生正確的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的建立上多努力。在整個教學過程中堅持突出學生主體地位,教師的主導作用,以學科教學為主的同時,輔助德育,并結合科學教材中的相關內容進行巧妙設計,有意識地剖析課程中的愛國主義思想、人物所具有的美好品質等,從而完善科學課程中的德育內容。
(二)創新教學方法提升教學效率
教師應當秉持終身學習信念,不斷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做到與時俱進。在教學過程中摸索前行,培養與學生實際需求相適應的教學模式。比如學生都樂于助人,因而教師在科學教學中可以創設相應的場景并提問學生,引導學生思考,使學生從內心深處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每學期可以開展一次環保教育,從學生實際生活入手,講授《水資源》《塑料》等課程時,通過視頻等形式引導學生分析,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環保意識,如堅持垃圾分類,節約用水,等等。事雖小但影響大,對學生的生活產生正向引導,這樣不僅有利于提升教學效率,還能潛移默化地對學生進行品德教育。
(三)巧用教學評價,深化素質內涵
積極性的引導語往往會產生正向影響,教師的評價在學生的心目中有著很重要的意義。當教師表揚學生坐姿端正時,就會收獲一個個挺直的脊背和一雙雙期待的眼睛,學生期待從教師的口中聽到自己的名字,在這樣的內心加持下,很多學生能做到一節課坐姿端正且注意力集中。德育評價也是如此,其不是試卷中的正確答案,而是學生的持續發展和進步。因此,教師一定要細化表揚性語言,明確其中的德育導向。例如,“你今天撿起了腳邊的一片紙,班級因此更干凈了,你可真棒!”“你今天幫助了同桌,讓他學會了一道題,你可真是個樂于助人的小朋友!”“你的思考方式就像科學家一樣!科學家也是這么想的!”等等。通過關注學生持續的進步和表現,輔以正向的評價和引導,會對學生產生正向的積極引導作用,進而實現人才培養的目標。
(四)實踐活動中浸潤德育思想
科學實踐活動是要求學生在掌握一定知識的前提下進行動手操作,解決面臨的實際問題。活動中學生積極性都很高,教師就可以抓住這個良機,使學生在實踐探究過程中接受德育熏陶,最大限度地培養學生的優秀品質,提升學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例如,“制作科技模型”這一實踐活動中,我國科技發展水平突飛猛進,從新中國成立到現在科學技術的高速發展,每個時間段都有非常典型的科技成就,因此教師在鼓勵學生制作科技模型的時候,可以通過一些實例提升學生的民族自豪感和愛國情,培養學生的愛國精神和人文情懷。在“種下希望——植物種子種植”這一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依托課程讓學生認識植物種子,并購買不同的種子獎勵給學生,然后開展植物種植活動,這一小小的實踐活動,讓學生親歷植物的生長過程,書寫植物生長日記,這一天天的微小變化都是對生命的禮贊。在“留住秋天的美”這一實踐活動中,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制作葉脈書簽、樹葉畫、銀杏葉花束等,把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得淋漓盡致,自然真實,學生的想法真棒。這一個個獨具特色的實踐活動極大地豐富了德育內容,學生的積極性也變得更高了,進而更愛上科學課了。
(五)以身作則落實以德育人
模仿是一切學習行為的基礎,在兒童的認知發展、溝通及社交技能等方面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作為和學生每天朝夕相處的教師而言,一言一行都會對學生的行為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因此,教師必須以身作則,給學生樹立一個好的榜樣,這樣有助于學生在和教師的朝夕相處中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和優秀的個人品質。只有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有耐心,學生才能更冷靜地分析問題,敢于試錯,積極嘗試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只有教師擁有讓人如沐春風的道德品質,才能夠感染學生,使學生陽光、快樂、自信健康,對生活學習的認知和態度更端正。耐心耕耘,靜待花開,給予愛,收獲愛。例如,每到秋季,筆者總會在校園里收集一些美麗的銀杏葉,這一抹銀杏黃是秋天豐收的色彩,做成玫瑰花后就是愛的模樣,將它們獎勵給今天認真學習、合理安排時間的學生,他們是那么開心,看書時也更認真了,還主動幫助筆者收集更多的銀杏葉,銀杏葉做成的玫瑰被學生拿回家送給自己的媽媽,分享自己進步的喜悅時,也表達了對媽媽的愛和感激之情。這一切都是教師教書育人的責任感和隨時散發的德育魅力,相信每一位教師都愿意竭盡所有成就學生,做好學生健康成長路上的引路人。
教師要精心設置科學課程內容,在小學科學課堂中積極開展德育,通過優秀傳統文化的引用和講授在潤物細無聲中地熏陶學生,提升學生的綜合素養,培養學生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
作者單位 西安高新第二小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