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傳統重智育輕德育應試教育觀念的影響,很多年里,人們都把道德與法治課當成“副課”或者“選修課”來對待,作為曾經的語文教師,筆者也想當然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就是一門副課。2019年,教育部等五部門印發《關于加強新時代中小學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隊伍建設的意見》的通知,對推動學校辦好思政課、教師教好思政課、學生學好思政課提出具體要求。此時,筆者剛好由語文教學轉為了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起初,受傳統思想影響,想當然地認為道德與法治課好上,學生會念會背就行了,這導致很長的一段時間里在教學上沒有任何突破,學生也沒有多大的學習興趣。

有次上完課,有個學生跑到我跟前說:“老師,《道德與法治》這本書封面印錯了,書上把制度的制寫成了治理的治。”我瞬間愕然又慚愧,面對單純可愛的學生,一時竟然不知道該如何答他了。教了那么久的道德與法治課,竟然從來沒有想過“制”與“治”這兩個字在本質上有什么區別,收看了一期《我是演說家》的綜藝節目,演說的主題是“道德與法治”,其中說法律是最低道德,而道德是法律的最高追求。看到這,自己更是不好意思了。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竟然從來沒有認真而深刻地思考過這個問題。

2019年3月18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強調:“辦好思想政治理論課關鍵在教師,關鍵在發揮教師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思政課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2020年4月2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深化新時代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改革創新先行試點工作方案》要求:(一)調整創新思政課課程體系;(二)配齊建強思政課教師隊伍;(三)提高思政課教學質量;(四)加強黨對思政課建設的領導。2020年第17期《求是》刊發了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的重要文章《思政課是落實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的關鍵課程》。“經師易求,人師難得。”辦好思政課關鍵在教師。思政課教師應該政治要強、情懷要深、思維要新、視野要廣、自律要嚴、人格要正。強調思政課教師隊伍建設的重要性,并對提高思政課教師素養提出六點要求,為推進思想政治理論課建設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2022年新課標的頒布,標志著我國道德與法治課教學走向培育“核心素養”的新時代。一系列的講話精神和文件指導,猶如醍醐灌頂,經過這幾年的認真思考,努力鉆研,筆者的課堂煥發了勃勃生機,學生逐漸喜歡上了道德與法治這門課,筆者也對道德與法治這門課有了自己的一些認識。

一、“道”與“術”的結合,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前提

課堂教學是有“道”“術”之分的,“道”是指教學所遵循的法則、理念、思想;“術”則是指教學時采用的方法、手段與技術。思政課的“道”是什么?是精神、是思想、是價值取向、是意識形態,這是最核心、最內在、最靈魂的東西。一節好的思政課,教師要徐徐進入,緩緩滲透,慢慢推進,水到渠成,順勢而為之,在潤物細無聲的課堂中使學生的思想得到滋養,形成正確的價值觀。這就是“道”與“術”的結合,是講好思政課的前提。當然,教學之術因人因事而變,教無定法,既要明“道”悟“道”,也要學“術”優“術”,“道”“術”統一,效果自成。

二、堅持“八個統一”,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原則

習近平總書記在學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座談會上提出,講好新時代的思想政治理論課,必須做到“八個統一”:堅持政治性和學理性相統一;堅持價值性和知識性相統一;堅持建設性和批判性相統一;堅持理論性和實踐性相統一;堅持統一性和多樣性相統一;堅持主導性和主體性相統一;堅持灌輸性和啟發性相統一;堅持顯性教育和隱性教育相統一。

一是把思政課講得“有虛有實”。把理論和實踐結合起來,既不是純粹講理論,而是有實踐支撐;也不是純粹講實踐,而是有理論指導。二是把思政課講得“有棱有角”。在課堂上有原則、講政治,有風格、敢斗爭,善于用真理力量引導學生。三是把思政課講得“有情有感”。牢牢抓住青少年學生思想特點,通過增強情感聯系,為他們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四是把思政課講得“有滋有味”。課堂教學要做到“配方”先進、“工藝”精湛、“包裝”時尚,給學生提供色香味形俱佳的精神大餐,讓他們愿意吃、喜歡吃。五是把思政課講得“有己有人”。教師把自己擺進課中,把課講成自己精神、信仰、人格的寫照,照亮學生心靈世界,解決學生思想問題。

三、落實學科核心素養,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目的

一是政治認同。培養學生對中國共產黨和社會主義的真摯情感和理性認同,使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是其他素養的內在靈魂和共同標識。二是科學精神。使學生堅持馬克思主義世界觀和方法論,對個人成長、社會進步、國家發展和人類文明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和行為選擇,這是達成其他素養的基本條件。三是法治意識。使學生尊法學法守法用法,自覺參加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建設,是其他素養的必要前提或必然要求。四是公共參與。培養學生集體主義精神,樂于為人民服務,積極行使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權利、履行義務,是其他素養的行為表現。

四、實現育人價值,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程的根本

學高為師,身正為范。教師的一言一行都是學生的榜樣,學生的向師性要求教師必須努力做到言傳身教,也許教師的一個眼神,一個動作就能影響一個學生的一生。

課堂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主要形式之一,因此教師應注重活動體驗,實現過程育人。以活動豐富學生情感體驗,促進學生的精神性成長;以活動促進學生互助及表達、聆聽與交往;在活動中言傳身教、潤物細無聲地培養學生的平等觀念、民主精神、科學精神、獨立意識與人格、理解與愛等。

五、提升教學技能,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條件

(一)通過生活講道理

道德與法治課雖是講道理的課,但如果只就理論上課,學生會很不耐煩。尊重學生的認知規律,對學生要用生活話語講理論。即天邊不如身邊,道理不如故事。在課堂上去還原現實生活,要使道德與法治課堂生活化學生才會有感悟、有認同感、有思考。因此,教師應努力創設課堂情境,使情境再現或接近現實生活,促使學生在觀察、討論、探究中實現心靈的碰撞、道德的內化。當我們真的為之努力而展開教學的時候,更能體會到作為一名道德與法治課教師是如此的美好與幸福。

(二)以生為本,構建高效課堂

道德與法治課堂要發散拓展出去,不能僅僅局限于教材,更不能一味地教教材。例如,講高鐵不能只講高鐵,還可以講港珠澳大橋,讓學生了解我國科技的發展和強大,并為之自豪;講我國臺灣島的美麗時,不能只講風景宜人,還可以講其他方面,讓學生明白臺灣自古以來就是我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等等。道德與法治課堂還應該向課前及課后延伸,向社會的各個領域延伸。只有和社會的方方面面緊密聯系起來,學生才不會覺得空洞,才會對道德與法治課更感興趣,也更愿意去探索,道德與法治課堂教學才會高效,學生才會學有所得。

(三)注重課程融合實施

道德與法治課是多學科共融,為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時代新人,課程融合成為新時代教育綜合改革的一大特點。因此,更要開展好思政課主題教育教學,強化課程系統育人功能。義務段道德與法治課程,不僅有學生日常行為習慣的養成方面的內容,還有歷史、地理、法律、經濟、黨史、國情、民情等方面的內容,因而對教師的知識儲備要求更高。道德與法治教師除了要反復備課之外,還應積極拓寬視野,關注國內外時政等,要讓教材深深地融入時代感。在課堂上,更要注重學生的“做中學、用中學、創中學”,突出實踐,使學生能通過道德與法治學習,拓展知識,提升興趣,且使學生在經歷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建構知識、運用知識的過程中,掌握學習方法,對學生的知識生成、人格塑造等有著潛移默化的重要作用。

六、教師過硬的綜合能力,是上好道德與法治課的保證

作為道德與法治課教師,一定要始終牢記為黨育人、為國育才的使命,要不斷地錘煉自己的意志,提升自己的修養和知識儲備。師者應該是道德上的合格者,是以德施教、以德立身的楷模,應該持續提高道德修養和人格品質,只有這樣,才能用自己的一言一行踐行并倡導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用自己的學識、閱歷、經驗等點燃學生對真善美的向往,使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潤物細無聲地浸潤學生的心田,并逐漸轉化為學生的日常行為。使學生擁護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弘揚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

課堂上有怎樣的教師,就有怎樣的教育;有什么樣的教育,就有什么樣的國民;一個好的教師身上,既能讓人看到一個國家的傳統,也能看到一個國家的未來。這應該是廣大教師所要努力追求的,也是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肩負的責任和義務。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教師要做好學生人生發展途中的引路人,要努力提高自己的業務水平,要主動擔當為新時代培養人才的使命,使新時代的道德與法治課真正潛移默化地影響學生的心靈,塑造學生健全的人格,凝聚情感,涵養德性,砥礪成才。

作者單位  陜西省興平市槐巷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