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有一門很難選的課,每學期選課系統一開就被選滿。對于選上課的學生來說,每個周四的晚上在文淵樓六層教室里,他們都會跟隨老師一起開啟一次奇妙的電影之旅,這就是李雅琪副教授的《電影美學》課。《電影美學》在文學院開設已有四十年之久,經歷老中青三代的努力與打磨,現已成為文學院最受歡迎的美育課程。

20240506110245589-42-4d8b5.jpeg_scale.jpeg

課程聚焦師范生電影美育素養培養,旨在借助電影媒介感受美、分析美、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為目標,以提高師范生的美育素養來促進中小學美育發展為旨歸。多年過去,這些學生已經自發和自覺地組成了一支“電影美育支教團”,讓影視教育在中西部地區遍地開花。

電影作為集空間與時間于一體的藝術形式,以其大眾性、普遍性等特點在美育教育中有著天然優勢。早在2018年11月,教育部、中共中央宣傳部發布《關于加強中小學影視教育的指導意見》,提出“讓中小學生在影視教育中感受世界、開闊視野、體驗情感,促進他們身心健康和全面發展。”2020年10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強調依托影視等課程,加強美育課程建設。2023年12月,教育部發布《關于全面實施學校美育浸潤行動的通知》,指出要以數字賦能美育浸潤環境創設,重視美育人才培養,不斷發揮美育育人成效。可見,影視美育已然成為新時代美育人才培養的新需求。

作為以培養國之良師為己任的師范院校,陜西師范大學積極承擔為國育人的使命,聚焦卓越師范生人才培養,一直以來重視師范生美育素養提升。在開設四十年之久的《電影美學》課上,老師會選取中外經典電影,以生動的互動模式進行沉浸式的文本細讀,受到了廣大師范生的喜愛。師范生在電影美的浸潤下,享受電影美學課堂、提升電影審美素養,為以后的職業道路發展奠定了堅實的美育理論基礎,同時也為中小學電影美育課程的開展提供了有利條件。

高新一中語文教師劉文俊回憶說:“畢業多年,最懷念的就是《電影美學》許課堂,多中外經典電影都是在李雅琪老師的《電影美學》課堂上觀看的。課前老師會把燈關掉,和大家一起沉浸式地觀看電影,隨時停下來一起分析文本語言之美、把握電影手法創作之美、感悟主人公形象之美、體悟作品的情感之美,從而浸潤心靈,提升審美能力。”在工作后,劉文俊開展了一系列影視教育教改項目,最終開設了《影視鑒賞》校本課程,得到了學校領導與師生的廣泛認可。在劉文俊的幫助下,其他老師也充分發揮電影在教學方面的優勢,利用影視資源開展教學工作。一位物理老師將教科書中聲音物理屬性的知識,做成動畫效果圖,把枯燥物理知識變成趣味物理,充分激發了學生對物理學習的巨大熱情。

這樣的畢業生還有很多,據李雅琪老師介紹,在課堂上她會在師范生們欣賞美、感受美的過程中,引導他們傳播美、創造美,為他們以后的美育教學埋下種子。許多師范生們將自己所學的電影美育知識,化成美育行動,以帶領學生拍短片、寫劇本的形式在學校廣泛開展電影美育活動,這要得益于學校期間的社會活動。

在校期間,《電影美學》課堂的學生們積極參與社會公益活動,不斷傳播美育知識,為社會美育的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許多學生會去到老年大學、聾啞學校開展電影放映活動,為一些不便去電影院的老年人、聾啞人帶去了電影的快樂。

師范生在大三會去到全國各地的學校開展實習工作,許多文學院的同學都會把電影課帶到他們的實習學校。尤其是對于一些前往新疆、西藏、內蒙古等地區實習的同學來說,一次生動的電影課能讓師生之間的關系迅速升溫。他們將自己在《電影美學》課堂的學有所得,結合當地特有的資源優勢,策劃了一系列電影美育活動,為那里的少數民族學生帶去了豐富的生活體驗和觀影樂趣。在他們的影響下,那里的孩子們不僅開闊了眼界,還接受了電影美的浸潤,在情感和道德上得到了一定提升。

如今,在《電影美學》課程的影響下,電影美育踐行團不斷發展壯大起來。提到為何深入開展電影美育,李雅琪老師說,早在1917年蔡元培先生就提出“美育代宗教”說,認為“純粹之美育,所以陶養吾人之感情,使有高尚純潔之習慣,而使人我之見、利己損人之思念,以漸消沮者也。”于教育發展而言,電影美育是對國家關于美育發展頂層設計積極回應;對陜西師范大學來說,美育是每一位教師應盡的職責,也是“西部紅燭,兩代師表”精神的具象化表現;對于每一位電影美育的踐行者來說,傳播美的過程也是自身美育知識轉化成美育行動的重要體驗,是師范生提升創造力的重要途徑;對于中小學生來說,電影作為美的創造,浸潤著每一位學生的心靈,建構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促進學生形成對真善美的理解,這或許能夠在一定程度上消解短視頻對中小學生視聽藝術的沖擊,有效改善中小學生的視聽藝術發展,提高中小學生在生活中通過影視發現美、感受美的能力。

總之,從《電影美學》課堂走的電影踐行者們,用他們的實際行動用電影豐富教學課堂的同時,以一種“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推動著“大中小課程思政一體化”,為我國美育發展貢獻力量,展現了新時代新青年教育人才的責任和擔當。

責任編輯:王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