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信息技術運用于小學數學教學,通過圖片、音視頻等可以極大地提高小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下面,筆者結合小學數學教學實際,探討信息技術下如何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一、信息技術對提高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重要性

(一)激發學生想象力,培養學生邏輯思維

數學思維是指利用數學的方法思考問題、分析問題,其具體方法有聯想法、觀察法、背誦法、繞口令法。聯想法是指從日常生活中提煉數學問題,然后將目前所提出的數學問題與以往的數學知識進行對比分析,找出新問題所包含的數學知識點,新問題與以往的數學知識點之間的相同之處與不同之處,然后找到解決問題的途徑。觀察法是指運用感官感知現實生活中的事物等,如形狀、大小、長度、高度、色彩、寬度、溫度、濕度、硬度、味道及聲音等方面的特點,從而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背誦法是指通過背誦熟記數學公式,提高對數學問題的敏感度。繞口令法是指人為地將若干發音相同、相近的語詞和容易混淆的字有意地集中在一起,組合成簡單有趣的韻語,形成一種讀起來雖然很拗口但是又妙趣橫生的語言藝術,從而達到識記的目的。

數學教學具有難度大、抽象性強等特點。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既要注意知識的傳授,又要注意對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情感、價值觀等的塑造。因此,教師可以借助信息技術將抽象的數學問題形象化、知識化、趣味化,幫助學生走出簡單識記的誤區。

信息技術的最大優勢就是能整合海量的信息內容,以可視化和歸納后的形式呈現。就是幫助教師將某一部分的知識點以更生動形象的形式呈現出來,幫助學生理解知識結構,也可以為學生的思維助力,激發學生潛能,還可以快速建構專門針對某一訓練方向的考核空間,以更快的速度和更高的質量鍛煉學生的數學基礎能力,有效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

(二)幫助學生養成自主學習的良好習慣

自主學習是指在沒有教師和家長的監督下,學生能夠主動地安排學習內容、學習時間、學習地點、學習方式等,同時能有效排除外界干擾。學生還可以根據自己的愛好選擇自主學習方式。例如,聽網絡課、觀看網絡教學視頻、閱讀別人的學習方法和心得體會,觀察生活中事物的特點及發展變化,動手實踐等方法。通過自主學習訓練,可以幫助學生懂得如何從未知領域獲取自己想要的知識,如何提高自己的動手能力,如何培養自己的價值觀,不斷提升自己的認知能力,等等。通過自主學習訓練,可以培養學生樂學、愿學的良好習慣,同時進一步培養學生的自控力、自我激勵能力和自我認知能力等。

通過信息技術可以從互聯網中獲取大量信息及信息檢索功能等,創建更適宜學生自學的條件。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過程中運用信息技術,可以充分滿足學生自主學習的諸多需求,能從側面提升基礎數學教學的有效性,提高學生數學學習自主性。

二、信息技術對培養小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作用

(一)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求知欲

好的導入是課堂教學成功的關鍵。針對小學生上課注意力集中時間短、容易走神、求知欲強烈和好表現等特點,筆者就運用信息技術手段設計了看圖比較大小的問題,以更好地激發他們的探知欲。為了講好《分數的基本性質》這節課,筆者利用信息技術先展示了兩張圖片——兩個同樣大小的西瓜。然后把第一張圖片中的西瓜分成相等的4塊,并將其中的3塊給猴子甲吃;再將第二張圖片中的西瓜分成相等的12塊,并將其中的9塊給猴子乙吃。這時,猴子甲不樂意了,說道:“我只吃了3塊西瓜,而猴子乙吃了9塊西瓜,這個明顯不公平。”“同學們,請問猴子甲的說法對嗎?”筆者問學生。由此,學生展開了激烈的討論。通過這個形象的案例,讓學生真實地感受到考慮問題時不能只關心數量的多少,還要關心其他方面的多少,只有這樣才能抓住數學問題的本質。

(二)運用信息技術把生活問題數學化,培養學生抽象思維

數學教學要從生活實際出發,選擇那些貼近生活、學生能夠經常遇到的實際情況作為教學案例來探究新知。比如在講授《圓的認識》這節課時,筆者先詢問學生:“我們日常生活中能看到哪些圓形的東西?”學生爭先恐后地回答道:“圓形鏡子、鐵環、硬幣、輪胎、救生圈、方向盤、瓶蓋、鐘表、井蓋、盤子、呼啦圈、手鐲、紐扣、太陽及轉盤等。”筆者繼續提問道:“你們在日常生活中見到過方形的下水道蓋子嗎?”學生沉思一會兒后,齊聲回答道:“沒有見到過方形的下水道蓋子。”筆者繼續追問道:“下水道的蓋子為什么不做成方形的呢?圓形的下水道蓋子到底有什么好處呢?”為了學生能抓住問題的本質,筆者又進一步提問學生:“圓形有什么樣的特點?”學生紛紛回答道:“圓形的物體圓心到圓的周邊距離處處相等,而方形物體的中心到周邊的距離是不相等的。”筆者表揚學生道:“同學們講得非常好!”為了進一步活躍課堂氛圍,筆者播放掀開圓形蓋子和掀開方形蓋子時的用力視頻,從視頻中可以看出:圓形蓋子不論從圓周的哪一點用力,其用力的大小都是一樣的,而方形蓋子則呈現出蓋子周邊點的位置不同,其用力的大小也是不一樣的,這也是圓形蓋子掀起時不容易掉下去的原因。通過這個視頻的播放進一步培養了學生的觀察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

(三)運用信息技術調動學生感官,培養學生操作能力

有關研究得出這樣的結論:人在學習的過程中,如果只是簡單看一下和簡單聽一下,最多只能吸收新知的30%,如果能夠動手操作一下,就可以掌握90%以上的新知。因此,只有通過課堂的動手操作和反復演練,才能充分調動學生全身感官的參與,進而真正地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動手操作能力和抽象思維能力等。通過動手操作能力的訓練,可以促使學生把抽象的數學知識和實際問題緊密結合起來,進一步豐富學生的想象力。筆者在教學《數花生》這節課時,讓學生練習數數的方法,學生積極參與,在桌上數花生,一邊操作一邊數。對學生參與的實踐練習,筆者都會進行相應點評,還會給學生拍照發在學習群,使學生延續課堂的成就感,獲得大家的進一步認可。所以,利用各種信息技術創設練習,更能體現數學學習的實踐意義,同時又能讓學生體會到數學的魅力和感受自己獲得成功后的喜悅,使數學學習更加直觀和鮮活,最大程度地調動學生數學學習的興趣。

(四)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作業,激發學生學習動力

作業是檢測學習效果的主要途徑,為了提高線上教學效果,筆者請家長督促孩子必須獨立完成作業,并拍照發到學習群,以便于教師在課后逐一檢查批閱。全班的作業,學生和家長都能夠看到,書寫規范工整的作業,可以作為典范讓大家學習;書寫潦草不規范的作業,能夠督促大家反思及改善;如果出現了錯題,教師可以用紅筆修改,醒目的紅色雖是學生不愿看到的,但也能更好地激勵和督促學生改進,努力減少差錯。運用信息技術展示作業,學生作業書寫變得更規范和工整了,正確率更高,全員樂思爭優,態度端正,數學學習興趣更濃厚了。

(五)在檢測時運用信息技術尋找學生薄弱環節,增強教學針對性

檢測是教師了解學生對本節課內容或本階段知識掌握情況的一個重要方式,它是對教學效果的一種比較全面的反饋。比如進行線上學生學習情況檢測時,筆者打開攝像頭,要求學生也打開攝像頭,但要求學生統一靜音,如果需要某位學生發言時,筆者會打開這位學生的話筒。整個檢測過程,筆者能看到每一位學生的表現,而學生也都能看到老師,并聽到老師強調的細節。筆者也會給學生單獨拍照,或者同時拍幾位學生,下課后再把照片發到學習群;檢測后筆者會立即批閱,學生能及時查到自己的試卷狀況,筆者還會展示書寫或者成績優秀的試卷,給大家一個交流學習的機會。信息技術下的檢測,同樣能起到在校檢測的作用,并且還有家長一對一的監考和讀題,力度更強。最重要的是能給學生創設一個全新的檢測模式和競爭氛圍,學生爭優意識更強,考場態度更端正。

(六)在數學課外活動中運用信息技術,促使學生積極參與

對小學生來說,一次別樣的數學課外活動可能會給他們留下深刻的印象,同時也會成為培養他們學習興趣的一個良機。筆者會適時利用網絡給學生布置一些輕松的作業。例如,在一個周末,筆者讓學生每人完成一份數學手抄報,內容選擇已學習過的三單元中的任一單元,完成后請家長拍照后發到學習群,然后統一做成美篇。當學生、家長打開美篇后,能一邊聆聽熟悉的兒歌,一邊欣賞張張設計美觀又飽含數學知識的漂亮照片,更重要的是他們自己的作品和姓名也形象地出現在眼前,學習的快樂洋溢心間,小小的成就感滿滿溢出,這有力地提高了學生數學學習興趣。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數學學習興趣的培養是關鍵。作為小學數學教師,必須持續探索和學習,讓信息技術更深層次地融入我們的數學教學之中,在傳道授業解惑的同時,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興趣,滿足學生的發展需求,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作者單位  陜西省咸陽市渭城區金旭學校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