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趣明理品經典 賞美悟情覽眾山
——群文閱讀任務群下的初中文言文教學策略
作者:■文/毛 潔
發布時間:2024-04-30 11:03:5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文言文是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瑰寶,是語文教學的重點內容。但因其年代久遠,背景各異,學生學習起來晦澀難懂。在初中語文文言文教學中,教師不僅要幫助學生掌握積累相關文言文知識,還要帶領學生深入理解經典名篇的內涵,重點分析文本的主題和深意。傳統的文言文教學模式固定,過程枯燥乏味,很難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群文閱讀教學則彌補了這一缺陷,教師可以圍繞一個中心議題,選取多篇文章進行組合,不僅能夠增加學生的文言文閱讀量,還能夠提升學生的閱讀水平,拓寬學生的閱讀渠道,促進學生語文素養的發展。
“群文閱讀”的關鍵是“文本”“議題”和“學生建構”,這三方面缺一不可。因此,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細致深入地品析文本,充分發揮群文閱讀教學的別樣價值,提升文言文教學的趣味性與吸引力,以此拓寬學生的文化視野,提高學生的賞析能力,涵養學生的人文情懷,助推學生語文核心素養的形成。
文言文在語文教學中有著極為重要的地位,對初中生學習古代文學,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發揮著重要的作用。但就目前現狀來看,部分教師文言文基礎薄弱、積累不夠,大部分教師沒有時間閱讀典籍,在教學中多是照搬照抄,照本宣科。如需文本組合教學時,很多教師直接將現成案例拿過來使用,沒有任何思考和創意,沒有考慮學生的實際狀態,課堂內外缺乏有效的溝通,未能深入學生的思維和素養層面,只是機械地按部就班,導致課堂效率低下,教學目標難以完成。下面,筆者結合上述問題,談一談自己的文言文教學策略。
一、教師角度:源頭活水養清渠
在文言文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有針對性地為學生剖析文言文的難點部分,加強對初中階段文言文教學的重視。在傳統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是主人,有著絕對的權威,對學生的主體地位不甚關注,這種忽視不僅體現在課堂教學過程中,還體現在課前準備及課后評價中。備課時,有的教師只考慮如何把握文本內容,未能全面考慮學生的認知水平。人們閱讀文本時會出現很多先入為主的觀念,從而不可避免地會對作者及相關知識產生刻板印象,認為文本是一成不變的。例如,在《曹劌論戰》《唐雎不辱使命》等人物傳記類文本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通常會思考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影響,而忽視了作品深層的意蘊。為了避免這種情況發生,教師要積極轉變自己的教學觀念,設法改變學生這種先入為主的觀念。總之,角色的轉變是新時代對教師的基本要求,教師要在合理的范圍內,積極轉變自己的教育思想,為學生的群文閱讀創造良好條件,還要加強引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
二、文本角度:舉網以綱,千目皆張
部編版教材中文言文的選文豐富多樣,言辭優美。溫儒敏教授曾指出:“語文教材在選文方面要兼顧三方面:文質兼美、體現典范性,更要注重時代性氣息。”在初中文言文教學中,教師要想有效運用群文閱讀教學模式,首先就是確定議題。議題是文本選擇及問題設定的依據,也是群文閱讀得以順利進行的關鍵。議題的開放性要強,融合度要好,還要有文化底蘊。教材是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的根本,如果教師脫離了教材,教學就會缺乏根基,所以議題的確定還要以教材為基準。其次要依據課程標準確定議題。課程標準是語文教學的重要依據,對確定議題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因此,教師可以依據課標,從學生的語言能力、價值觀及技能培養方面入手確定議題,如將《陋室銘》《愛蓮說》《魚我所欲也》組合在一起,確定“古人的高潔品德”這一議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念。最后可以根據教材文本的表達特征確定議題。每位作家都有自己獨特的寫作習慣,有的擅長通過寓言說明道理,有的善于利用例子表達觀點,有的擅長在山水中寄寓自己的情感……因此,教師可以將表達特征相同的幾篇文章組合在一起,如《桃花源記》《小石潭記》《醉翁亭記》,讓學生從中體會不同作者面對美景時的感受。
三、教法角度:操千曲而后曉聲
在課堂上,教師可通過提問交流、設計活動、布置任務等方式,為學生指明學習的方向,使其能夠熟練掌握群文閱讀的方法,幫助學生從文言文中收獲更多的知識。例如,王君老師執教《孫權勸學》時,師生圍繞文言文進行對話,讓學生模擬文中出現過的人物。隨后,王老師以小群文的形式引出了其他三個故事,讓學生進行角色扮演,還原當時的情景。在這一過程中學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在不知不覺間也提升了文言文學習能力。此外,王老師還設計了朗讀環節,指導學生分角色朗讀,讓學生在朗讀中體悟人生。這些都與王老師的文本設計有關,三個文本故事都是關于溝通方面的,但幾個故事的層次是不斷提升的。初中生的心理發展并沒有完全成熟,他們對于事物的認識還停留在自己是否感興趣的層面上,而王老師設計的這幾個文本對于喜歡聽故事、思想還不成熟的中學生來說是非常有趣的,學生在聽故事的過程中就能順利掌握文言文的基本知識。
四、學情角度:觀千劍而后識器
在新課標背景下,教學活動的主體已由教師轉移至學生,學生是學習的主體。針對初中文言文群文閱讀教學,教師同樣要堅持以生為本的原則,把閱讀的主動權歸還給學生,還要給予學生充足的時間自主探究,鼓勵學生個性化地解讀,勇于提出個人看法與見解,積極發言、交流。以蘇軾為例,小學時學生就接觸過蘇軾的詩詞,但初中階段才正式學習蘇軾的文言文,教材中選編蘇軾的文言作品并不多,僅憑《記承天寺夜游》《江城子·密州出獵》《水調歌頭》等并不能窺探蘇軾的人生經歷與心境變化,導致學生對蘇軾的了解存在一定的片面性。蘇軾的一生可以分為四個階段:入仕之初躊躇滿志,被貶黃州內心愁苦,重得重用積極樂觀,流放惠州、儋州期期艾艾。蘇軾在每個階段都有自己的代表作,篇篇經典,教材中選取的這幾篇是他被貶黃州時的作品,教師可以以這幾篇文章為基礎,以蘇軾的仕途經歷為線索,確定“一蓑煙雨任平生”這一議題,并按照時間順序選取蘇軾從壯年到老年的作品,加深學生對蘇軾的認識,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作品蘊含的情感。在教學山水游記類文言文時,教師可以將《三峽》《答謝鐘書書》《與朱元思書》和《湖心亭看雪》《小石潭記》《醉翁亭記》設計成群文進行異同比較。通過學習,學生發現這類作品大都是描寫自然山水的,但清新的山水文和思想深刻的山水文之間還是有一定內涵差異的。
五、學法角度:萬紫千紅才是春
初中生雖然之前學過文言文,但是篇幅不長,內容較為簡單,學習難度較低。初中語文教材選編的文言文無論是篇幅,還是難度均有明顯的增加,僅靠個人難以透徹理解。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特別注重發揮小組合作的作用。群文閱讀不是個人任務,在集體探討中學生更容易理解文本,產生學習興趣。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如果覺得自己所做的事情有意義,他們就會獲得成就感,就會就會發揮自己的優勢,集思廣益,積極溝通。在這種良好的課堂教學氛圍中,學生更加主動,不斷產生新想法,為創建活躍課堂提供了條件。房衛華在《縱橫捭闔讓文化滲透這般從容——評王君老師執教的〈孫權勸學〉群文閱讀課》一文中指出,王君老師在本堂課中敏銳地捕捉到了孫權善“勸”的特點,提煉出有效溝通這一議題后,通過小群文閱讀、聚焦式閱讀、有針對性的閱讀等方式,讓課堂學習有了深度和廣度,避免了學過的文本再學習時學生思維在水平滑行。她將《三國志》《資治通鑒》中相關的人物故事組合成文本,把人物放在他們所處的時代中進行縱橫挖掘與拓展,讓學生對人物的理解更加豐滿和立體。
總之,群文閱讀作為一種多文本、多議題、多種問題結構的新型教學方式,與信息化時代的發展緊密結合,能夠滿足學生大量閱讀的需要。因此,教師應該積極提升自身職業能力,為學生提供高質量的群文閱讀文本,全面提升學生的綜合能力,發展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寶雞市新建路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