畫龍妙在點睛,聯讀精于萃題
——論群文閱讀議題萃取的求同策略
作者:■文/吳永清
發布時間:2024-04-30 10:08:58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群文閱讀教學須力避群龍無首,單篇之間要形成強大的合力,要有強大的向心力。此外,群文閱讀議題的確定至關重要,它對群文閱讀教學的方向、重點、效率有著重要的作用,尤其對教師的視野、眼光和智慧有著較高的要求。那么,在群文閱讀教學過程中,教師如何確定議題,統整群文呢?下面,筆者談一談自己的一些經驗。
一、知人論世,依據同一作者確定議題
知人論世是解讀作品的一把鑰匙,作品能夠體現作者的思想感情,而作者的思想感情也不可避免地會打上所處社會、環境的鮮明烙印。知人論世有時候可以幫助我們快速解讀作品,就像衛星定位系統一樣,讓我們對作品有一個精準的定位。因此,聚焦作者,就是群文閱讀可確定的議題之一。
例如,在杜甫人生后十年的作品《登高》《旅夜書懷》《蜀相》《登岳陽樓》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為什么你的眼里常含淚水”或“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的議題。
在杜甫晚年的詩作中,我們看到的大多是一個眼中蓄淚的詩人形象,為什么他的眼里常含淚水?我們又該如何解讀此期作品呢?教師可以圍繞這些議題讓學生走進作者生活,感受其精神氣韻,與作者心契神合成為知音,再由讀人到讀文,由人品至文品,引導學生把握此期作品的主旋律——“窮年憂黎元,嘆息腸內熱”,感受詩人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感,這樣就可以實現“以課內帶讀課外”的高效閱讀。此外,教師還可以引導學生聯系作者于人生后十年創作的《閣夜》《秋興八首(其一)》《詠懷古跡(其三)》等作品,讓學生從中了解作者的生活經歷及時代背景對文學創作的影響,從而牢固掌握知人論世的鑒賞方法。
又如,在李清照南渡前后的作品《點絳唇·蹴罷秋千》《醉花陰·薄霧濃云愁永晝》《聲聲慢·尋尋覓覓》《武陵春·春晚》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世殊事異,其致一也”的議題。
李清照的一生,少歷繁華,中經喪亂,晚景凄涼。以南渡為界,前期生活優渥,后期國破家亡、顛沛流離。因世殊事異,其詞風、作品情感大不相同。
二、因“文”施教,依據同類題材確定議題
作品有“三么”——寫了什么,為什么寫,怎么寫的。因此,教師可著眼于寫了什么,因“文”施教,依據題材確定議題,把握同題材作品的創作規律和共性特征。
例如,在寫景類作品《荷塘月色》《故都的秋》《初見嵩山》《赤壁賦》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自然山川對人類精神的啟迪、濡養”的議題。
春秋代序,寒來暑往,宇宙有四時更迭之美;日影過墻,月色入戶,萬物有流轉生息之美;蘭挺幽芳,竹引清風,草木有情韻雅致之美。自然對人類的饋贈可謂豐厚。對于寫景類作品,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其中的自然文化,審美因子,以自然山川對人類精神的啟迪、濡養為議題進行群文閱讀教學,讓大江大河、自然之景參與學生的生命和性格建設,以一草一木幫助學生自我覺醒,構建生命。讀蘇軾的《赤壁賦》,學生會以自然山川為導師,進行心靈突圍和精神救贖;讀郁達夫的《故都的秋》,學生就能敏銳地感知與捕捉生活的細節,感受萬物有情,內心就會細膩豐盈;讀楊萬里的《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學生就能感受到一種清晨的飽滿;讀李白的《獨坐敬亭山》,學生就會明白敬亭山就是李白與世俗相對的精神家園。
又如,在勞動題材作品《插秧歌》《芣苢》的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勞動場景的描繪”這一議題。
《插秧歌》和《芣苢》這兩首詩充滿了勞動的歡欣,洋溢著勞動的熱情,體現了人們對勞動的熱愛。教師從勞動題材入手確定議題,可以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勞動觀,讓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
三、量“體”裁衣,依據同類文體確定議題
這里的“體”指的是文體。每種文體都有各自的話語體系,其表達方式、思維方式、語言風格、功能作用各不相同。高考命題特別注重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考查和引導,注重教考銜接,在平穩創新中凸顯語文學科特色。這就要求考生要準確把握文體特點,作答時精準定位,規范專業。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若能從文體角度確定議題,量“體”裁衣,突出同類文本文體特點,對于強化學生的文體意識大有裨益。
例如,在小說類作品《套中人》《祝?!贰蹲冃斡洝啡何拈喿x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小說三要素與主題的關系”這一議題。
學生要讀懂一篇小說,就要重點把握人物、情節、環境這幾個要素。小說的主題主要通過人物形象得以凸顯和揭示,塑造人物形象是小說創作的中心任務。情節和環境主要服務于人物,情節是人物言行的體現,環境是人物活動的自然背景和社會背景。學生可以梳理人物的命運結局,把握情節的矛盾沖突,分析別里科夫、祥林嫂、格里高爾的形象特征,了解當時的社會環境,概括人物的身份特征,明確人物形象的正反,挖掘人物的性格成因,認識社會的本質特點,推測社會的發展走向,掌握小說的文體特征,提煉鑒賞小說的基本方法。
又如,在人物傳記類作品《鴻門宴》《燭之武退秦師》《彭時傳》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人物傳記類文言文閱讀與研討”這一議題。
人物傳記是高考考查的高頻文體,學生只要把握文體特征,熟悉人物傳記類文言文的內容、手法、主題等共性,就能快速讀懂文章。這種閱讀能力必須在課內找到落腳點,就這三篇傳記類文章來說,教師可從文體的角度確定議題,為學生鑒賞人物傳記夯實基礎。
四、異曲同工,依據同一手法定議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既可著眼于“寫了什么”,又可就“怎么寫的”確定議題。
例如,在《祝福》《拿來主義》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言簡意深,句短情長”的議題。
言為心聲。思想感情是語言的內核,選擇怎樣的語言形式,也取決于思想情感。語句的外在形式靈活多樣,從句式來看,有長句和短句之分。魯迅先生是駕馭語言的大家,更是運用短句的高手,其文章如匕首、投槍的戰斗力離不開短句的助力。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聚焦短句,結合典型的短句實例,把握魯迅作品中短句的主要構成方式,如破句、倒裝、小整句并列等,幫助學生把握短句之形,讓學生從中感受短句的表達效果:表達一種哽咽不能語的悲痛、一種咬牙切齒的憤恨、一種踮起腳尖輕舞飛揚的輕快欣喜等,從而把握短句之神。
又如,在突出環境描寫的作品《祝?!贰读纸填^風雪山神廟》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兩篇小說中‘雪’這一環境要素的作用”這一議題。
作為小說的三要素之一,環境對于人物形象的烘托、情節的發展、文章結構的組織、小說主題的揭示、氣氛的渲染等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教師可以抓住小說中“雪”的環境描寫確定議題,為學生分析環境描寫的作用,幫助學生牢固掌握環境描寫這一重要的寫作手法。
五、透視聚神,依據同一主題定議題
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從“為什么寫”的角度提煉議題,通過不同作者、不同時代的文本,向學生介紹文本的創作意圖、氣韻精神、思想觀點,從而增強學生思維的深刻性、批判性。
例如,在借古諷今類作品《阿房宮賦》《六國論》《伶官傳序》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這一議題。
《阿房宮賦》總結了秦朝統治者驕奢亡國的歷史教訓,向唐朝統治者發出了警告;《六國論》提出并論證了六國滅亡“弊在賂秦”的精辟論點,“借古諷今”,抨擊宋王朝對遼和西夏的屈辱政策,告誡北宋統治者要吸取六國滅亡的教訓;《伶官傳序》提醒當時的統治者要吸取歷史教訓,居安思危,防微杜漸,力戒驕侈縱欲。這些文本探究了古今興亡之理,借史諷今、憂今、鑒今,表達了作者對社會的深切憂慮。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引導學生比較杜牧、蘇洵、歐陽修三位作者所處的社會背景,思考作者的寫作意圖,讓學生以史為鑒,以史明智,洞察歷史興替,把握歷史作品對當下生活的觀照。
又如,在《祝福》《促織》《變形記》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確定“畸形社會中的畸形人”這一議題。
小說,要反映社會生活,就要憑借人物形象反映社會面貌,體現社會生活的某些本質特點,做到“一粒沙里見世界,半瓣花上說人情”。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可以將上述三篇地域不同、時代不同的小說組成群文,通過文本中鮮明的社會烙印和典型的人物形象,結合人物性格成因、命運共性等,讓學生了解人物所處的社會時代。
總之,一組群文的議題可以是一個,也可以是多個;可以是領屬關系,可以是并列關系。因此,在群文閱讀教學中,教師可以以議題統整群文,以議題引領教學,構建有嚴密邏輯關系的思辨性課堂;還可以以議題聚合閱讀,著力打造高效型課堂。當然,對于群文閱讀議題的確定,教師應通盤考慮,頂層設計,使議題成為一張網,成為一個整體,涵蓋高中語文的關鍵知識、必備能力、價值觀,從而全面提升學生的語文核心素養。
作者單位 陜西省榆林市橫山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