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耕”教育教學的哲學意境
作者:■文/王德明
發布時間:2024-04-30 08:49:54 來源:陜西教育·教學
教育工作者通常將自己的教育工作比作“農耕”。當今,我們的教育產出衡量的標準是升學率、平均分,這樣扭曲的評價標準使我們的收獲也變了味。教師亟須改進自己的教學理念,堅持科學“種田”,讓學生自由自在成長。
主觀與客觀結合。規律是客觀的,是不可抗拒的。當前,我國教育就存在違背規律拔苗助長的現象,如文化教育的超前化,起跑線的競爭已提前至幼兒教育,以致學生休息不好,身體機能下降,眼鏡度數急劇上升。試想一下,身心疲憊的學生怎能應付得了幾科教師聯合“圍剿”,學生要么投降繳械,要么產生厭學情緒。在平均分和升學率追求之下,在諸多功利的趨使之下,由于心思用得太重,用力太大,往往導致“有心栽花花不開”。究其原因,主觀能動性發揮了,但違背了規律。
內因與外因協同。任何事物的變化發展都不可能是單一因素起作用的,而是內因外因共同起作用的,且輕重有別。教育有一個循序漸進浸潤的過程,要多下功夫,把握好火候。如有些地方在教育理念上存在突出問題,教育教學的不踏實表現在教育的快餐化、功利化等方面。新課教學過程中,產生的一些似懂非懂的知識在第一輪、第二輪、第三輪等滾動學習中不斷研磨,雖然學生的分數不斷提升,解題技巧也日益熟練,但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容易產生厭學情緒,學生的綜合素質未得到相應的提升。我們的教育對象是有思想、有主見、有個性的一個個生動活潑的人,所以當前我們要制造寬松、愉快、自由的學習氛圍,讓學生心甘情愿、心情舒暢地學習,通過潛移默化對學生產生深遠影響。教師要做的不是束縛,也不是強制,而是服務、幫助和引導。
共性與個性統一。“深處種菱淺種稻,不深不淺種荷花。”差異是不可忽視的,不同的學生有著不同的天性、不同的生長環境,因此教育不能千篇一律。一些地方大搞學校建設,將“大一統”視為學校辦學特色,最終導致學生的特長被抹殺了。教學中,教師要為學生創造良好的、自由的生長環境,根據學生的興趣愛好、個性特長進行訂單式培養,讓學生在成長過程中能夠揚長避短,發揮自身優勢。社會需要方方面面的人才,教師不能忽視學生的個性發展,對他們提出過高要求。正如愛因斯坦那三個小板凳的事根本無法與他在物理學方面做出的貢獻相媲美,如果強迫愛因斯坦從事木匠工作,那他也只能是一位蹩腳的工匠。可見,當前的分層教學、走班上課還是非常有意義的。學校教育中的必修課偏多,選修課偏少,影響學生的個性發展和個性解放,所以教師要賦予學生更多的選擇權。
尋覓“農耕”教育教學模式的哲學意境,不僅要規避工業化教育模式對教育環境和教育氛圍的危害,還要改變“大一統”的教育模式,杜絕學生的思想和靈魂陷入工業機器模具中。試想一下,全國十幾億人都用一個思維方式思考問題,將是多么可怕?教育“農耕”意識,不但要尊重客觀規律,還要包容個性發展,唯有如此教育改革才可大展宏圖。
作者單位 江蘇省蘇州市第三中學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