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二十六中太乙分校鳥瞰效果圖。

智能實驗室效果圖。  

徜徉在西安的大街小巷,一幢幢漂亮的校園建筑就像一處處優美的風景,讓人真切感受到教育環境不斷優化的喜人成果。一所所學校從“紙上藍圖”變為現代化校園的背后,是西安市委、市政府大力推進“為民實事”工作、推動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不懈努力。

居住在碑林區太乙路街道的陳偉云,最近的心情就像春天的陽光一樣明媚。她得知,家附近新建的西安市第二十六中學太乙分校,將會在今年秋季開學時投入使用,二十六中高二高三年級學生將在新校園讀書。“我女兒現在讀初中,很有希望考上二十六中,將來就能在‘家門口’上好學校咧!”陳偉云說。

用心用情建設

把最好的“作品”給孩子們

二十六中太乙分校是在原太乙路中學舊址上新建的一所學校。4月25日,記者一走進項目工地,一幢造型現代時尚的“L”形大樓便映入眼簾。奶白、橙紅、青灰三色相間的外立面色彩亮麗,散發著活潑的氣息。

工地上一片繁忙景象,建筑工人正進行教學綜合樓外立面細節處理和室內裝修收尾工作。偌大的工地上井井有條,絲毫不顯雜亂。

在原太乙路中學工作了20多年的張宏社回憶道,老學校有兩棟教學樓,使用年限已有58年。校舍樓宇老舊,操場出現多處裂縫,存在安全隱患。樓道僅有1.5米,學生活動受限。教室面積僅有50平方米,只能容納約40名學生。教室沒有多媒體黑板,用的仍是老舊投影儀,投到黑板上的字跡不甚清楚,設備還經常出現故障。

更讓師生們頭疼的是,學校依當時地勢而建,東高西低、南高北低,落差約有0.5米,每逢下大雨,操場就成了大水坑,教室里全是積水,還得用抽水泵抽水。

受各種因素影響,原太乙路中學的發展陷入窘境。學區內“小升初”學生紛紛出走,家長們舍近求遠,想方設法要把孩子送到別處上初中;高中年級招生也出現困難,成為一所不受群眾認可的薄弱校。

乘著西安市“名校+”改革的東風,2020年,碑林區委、區政府作出戰略部署,將原太乙路中學加入二十六中“名校+”共同體,兩校以“一長多校”方式,對管理、資源、教學、教師、學生等進行深度融合,學生統一編班,教師統一調配,當年太乙分校學區的“小升初”學生紛紛回流,這一舉措受到群眾的熱烈歡迎。

2021年,在把太乙分校的師生分流到二十六中本部和位于環城南路的分校后,拆遷和新建工作迅速啟動。2022年7月完成所有報建手續,取得“施工許可證”。

“2022年8月,我們進場后全力施工。2023年10月,教學綜合樓主體封頂,目前室內裝修基本結束。”陜建八公司項目經理李啟源說,教育承載著無數家庭的期盼,施工中大家都很用心,希望把最好的“作品”給孩子們。

智能化與人性化并重

學生和家長滿懷期待

在太乙分校執行校長王永紅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張“作戰圖”,上面清晰地標注著整個建設項目的情況、進度、每天的工作任務、每個環節的完成時間。

據了解,新建的教學綜合樓地上6層、地下2層,地上有20間教室、16間部室,地下有學生餐廳、風雨操場、報告廳和停車場。

項目啟動以來,王永紅幾乎每天都“泡”在工地上。所有工作必須日日清,所有環節必須提前謀劃好。在高標準嚴格執行下,整個工程沒有發生過重復建設。

“我們致力于把學校建設成綠色校園、智慧校園。”王永紅介紹稱,學校硬件是高品質配置,每個教室都有智慧黑板、新風系統、中央空調、智慧照明設施、雙機位錄播系統、電子班牌、書包柜等。各類部室也是“高配”,建設有智能頂裝理化生實驗室,配有智能系統控制平臺。

“新高考背景下,電子班牌對于學生選課走班提供了便利;智能實驗室也能更好地適應新高考,助力課程改革。”王永紅說,未來,師生在校工作、學習、生活將使用“一卡通”智慧管理系統,一張卡就可以實現簽到、就餐、住宿等多種智能應用。

記者看到,項目建設中處處考慮到師生使用時的安全和便捷,采用新型環保材料石塑收口線,邊角都是圓弧狀,避免磕碰師生。據介紹,項目還從設計源頭上節約成本,在為學生創造高品質學習條件的同時,也取消了不必要、不經濟的設計內容,并在裝修裝飾方面,全部采用綠色環保的新材料和新工藝。

5月,使用ABS環保材料制成的課桌椅將采購完畢,設備招標、進場和安裝調試工作將完成。6月,操場硬化、塑膠跑道布設將完成。7-8月,將進行收尾和環評工作,嶄新的校園等待著它的“主人”。

對于秋季將建成投用的新校園,二十六中高中學生和家長們非常期待。高二年級家長雷同歌說,“二十六中是一所歷史悠久的區域名校,本部校園面積有限。孩子將來到太乙分校上學后,學習空間和硬件設施肯定會有一個大的提升。這件‘為民實事’,真是辦到了群眾心坎上。”

持續擴容優質教育資源

讓發展紅利惠及每個家庭

教育是國之大計、黨之大計,是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之一。細心的市民會發現,每年年初,西安市政府都會以清單形式,列出市政府在改善市民教育醫療、衣食住行,提升城市環境,加快社會發展等方面的民生實事,而教育總是位居最前列。

2024年“為民實事”提出,西安市將新建、改擴建公辦和普惠幼兒園8所,新增學位2340個;新建、改擴建中小學14所,新增學位2.1萬個。

事實上,不斷擴充優質教育資源、讓教育優質均衡發展的“紅利”惠及每個家庭, 一直是近年來西安教育發展的主旋律。

2019年10月,《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2019-2021年)》實施。

2020年秋季開學,195所新建、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9.4萬個,是西安市新建學校、新增學位最多的一年;

2021年秋季開學,143所新建、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3.04萬個;

2022年是西安市基礎教育提升三年行動計劃收官之年,秋季開學116所新建、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10.5萬個;

2023年,西安市學校建設持續發力,秋季開學26所新建、改擴建學校投入使用,新增學位3.3萬個……

從無到有,從有到優;薄弱學校,蝶變煥新……西安市通過新建、改擴建學校,讓中小學、幼兒園布局更加優化,學位得到有效保障,全市優質教育資源迅速增長;深入實施“名校+”工程,讓每一所新學校從高起點出發,縮短發展成長期,力爭辦一所、優一所、強一所;努力挖掘、充分整合、填補短板、攻堅克難,突破優質資源擴容“瓶頸”難題,基礎教育城鄉、區域、校際差距不斷縮小。

“高質量的教育、更美好的生活,是我們大家共同的期盼。作為一個土生土長的西安人,這幾年我親眼見到過許多新建學校,看到了政府辦好教育的決心和行動,也感受到西安教育的巨大發展。現在,西安家長的教育理念也變得更加科學,我相信在政府、學校、家長和社會的多方努力下,西安教育一定會越來越好!”市民余宏達的話,道出了眾多西安人的心聲。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