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非物質文化遺產蘊含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和時代印記,高校在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發揮著重要作用。陜西高校通過建立校內校外相結合的多元化課程、走向田野的常規化社會實踐、多學科整合研究等措施開展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學科研與保護傳承工作,探索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融入和高校課程思政新路徑。面對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體系化建設、課程思政目標定位、應用現代技術等方面存在的不足,在提高宣傳教育、“雙師型”隊伍建設、校內外合作、數字化保護和傳承等方面還需進一步優化和探索。

[關鍵詞]非物質文化遺產  高等院校  教育融入  保護傳承

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路徑與方式研究”(編號:SGH21Y0458)。


引  言

作為人類智慧的結晶,非物質文化遺產既是人類優秀文化的典型代表,也是國家和民族文化發展的重要標志。2021年8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進一步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提出加強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體系和專業建設,支持有條件的高校自主增設碩士點和博士點。這是我國首次以“兩辦”名義印發的關于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政策性綱領性文件,肯定了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中不可或缺的作用。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進入教育教學探索過程中,高等教育在人才、資源、機構三個方面有著比其他教育階段更為全面、科學、系統的優勢。

三秦大地孕育了豐富多元、特色鮮明的地域文化,使其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代表地區。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大省,陜西高校響應國家號召,結合地域文化特征與專業建設發展,認真落實立德樹人和文化傳承社會責任,通過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組織文化藝術活動、開展研究項目等方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日常教學、校園文化活動、社會實踐與科研工作中,多舉措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傳播、保護、傳承與研究。

校內與校外相結合: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開設多元化

課程是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基本落腳點,建設完善的課程體系有助于更好地促進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發展。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自身的文化特征,相關專業和課程主要集中在與傳統文化相關的高校和院系,如西安美術學院、陜西藝術職業學院、陜西中醫藥大學等。對于絕大多數高校來說,則以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課程為主要的教育傳播載體,積極利用地域文化優勢、學術資源和科研平臺,根據學科建設及專業發展需求,在相關專業課程設置、課程教學模塊中融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形成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專業課程體系,讓學生在學科學習中了解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提高學習趣味性,增強學科深度。

必修與選修課程主要依托相關跨學科或者交叉學科的師資開設,對于專業性和實踐性強的課程,則采取不定期邀請民間藝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專家學者進行講學授課,綜合性、系統性、多元化地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的開設與建設。如有些高校開設了文化遺產、民間文學、陜西民間音樂、陜西地方戲曲、陜西民俗文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傳統技藝與現代設計等課程,邀請西安鼓樂、中國剪紙、中國皮影戲、咸陽茯茶、秦腔、華陰老腔、鳳翔泥塑等標志性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走進高校進行專題講座與展演。在豐富多彩的校園文化藝術活動中,非物質文化遺產類活動不僅得到了高校的支持和鼓勵,也受到學生的歡迎和參與,如傳統美食制作、陜北民歌演唱、秦腔經典折子戲演出、茶藝展示、皮影戲演出、泥塑制作、年畫創作、剪紙技藝、武術教授等活動深受學生的青睞。

西安交通大學設有“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教育基地”,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課程,并定期舉辦傳統文化展覽、講座、工作坊等活動,積極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和傳播。在該校通識類核心課《音樂鑒賞》智慧樹平臺的全國直播見面課中,邀請了“陜北民歌歌王”王向榮與學生一起分享陜北民歌。這些課程、講座以及校園文化活動的開展讓學生更深入地了解陜西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同時也拓寬了學生的視野。

2022年11月,為促進高等教育優質資源培育與共享,推動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拓展陜西省特色線上課程資源,助力國家高等教育智慧教育平臺建設,陜西省教育廳在全省高校開展陜西特色線上課程的立項建設工作。在首批立項的135個課程中,《陜西民間藝術審美與文化》《陜西民俗學概論》《陜西省非遺導論》《延安紅色經典歌曲與陜北民歌》《西安鼓樂》等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課程名列其中,基本占到了立項課程總數的一半。從中可以看出,陜西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開發與建設中的教學積淀和學科創新,是陜西高校立足省情,深入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保護傳承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課程培育實踐。

走向田野: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常規化

由于非物質文化遺產所蘊含的人文精神與高校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的教育目標具有高度契合性,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教育價值不斷被挖掘和開發,成為高校課程思政的重要資源,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的采風、現場考察學習、寒暑假社會實踐、專題社會調查、實習基地建立等方式逐步常規化,有力地拓展了大學生的綜合素質提升路徑。高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基地)、非物質文化遺產文化企業建立長期的合作關系,將其作為校外實踐教學基地,也能夠提高學生的實踐能力。學生在傳承基地和企業進行見習,傳承基地和企業則定期進高校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宣傳和交流活動。非遺保護,將其封在倉庫里、鎖在箱子里是行不通的,必須融入生活,讓生活賦予其時代活力,方能實現真正意義上的傳承與可持續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極具參與性和實踐性,主要以口耳相傳、耳濡目染、親身體驗等方式傳承。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社會實踐,組織學生走向田野,深入挖掘非物質文化遺產中的思政點,科學設計融合路徑,實現知識傳授、能力培養和價值引領,使教學目標與課程思政目標有機結合。

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是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融入實踐的重要渠道。非物質文化遺產類選題在本科生、研究生的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選題中受到青睞。陜西高校的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目前已基本涵蓋國家級非遺代表性項目,部分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研究論文與設計被評為省級優秀畢業論文與畢業設計作品,在傳播、保護、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作出了重要貢獻,高校師生已經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過程中一支重要的保護傳承隊伍。

在高校具體實踐方面,西北大學開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課程,組織學生進行非物質文化遺產調研和采風活動,并定期舉辦非物質文化遺產展覽和比賽等,努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學校的傳承和發展。陜西師范大學文學院依托教育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基地(陜西皮影)的平臺優勢,積極開展皮影藝術傳承教育活動,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融入人才培養全過程,形成了課堂教學、社團活動、工坊實訓、學術引導、成果展示、社區輻射,“六維一體”的協同推進模式,以沉浸式體驗增強大學生的文化自信,浸潤心靈,取得了顯著效果。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華山戲法”教育基地在西安交通大學的揭牌,標志著華山戲法在非遺傳承教育方面又邁出了可喜的一步,為華山戲法的百年傳承輸入了新鮮血液和無限活力。

非物質文化遺產類學科競賽與新媒體作品創作近年來逐漸成為高校學生社會實踐的重要選項。以地方戲曲為例,陜西擁有豐富的地方戲曲文化,劇種多、分布廣,群眾基礎深厚,地域特色明顯。秦腔、老腔、皮影戲、碗碗腔等多個劇種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移動互聯網和新媒體快速普及和發展的時代背景下,高校組織學生精心準備,利用“互聯網+”、短視頻作品大賽等形式,推動陜西地方戲曲在新媒體的傳播,拓展傳統戲曲新的傳播方式,也為傳統戲曲文化開辟了重要的普及陣地和渠道。

多學科整合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多學科屬性凸顯

課題是推動科學研究和成果轉化的抓手,高校學者積極承擔、申報非遺領域的國家級、省部級等縱向和橫向課題,促進了相關研究成果的生產和轉化應用。課題研究項目作為提高學術水平、增強學術本領的重要途徑之一,在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過程中發揮著不可或缺的作用,加之高校的科研氛圍濃厚,更易形成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創新的有利土壤。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在文學、歷史學、民族學、社會學、人類學、音樂學、美術學、體育學、戲劇影視、戲曲曲藝等學科中的體現尤為明顯,相關研究逐漸突破了單一學科范疇,多學科合作研究成為重要趨勢。國家社會科學基金每年的立項項目均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綜合研究和專題研究,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文化和旅游部研究課題、陜西省社會科學項目等關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立項更是不斷涌現。項目管理部門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重視一方面提高了高校科研人員申報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項目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注入了新的活力,對于提升非物質文化遺產理論與應用研究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成果。

高校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研究項目,深入研究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歷史、傳承與發展創新,通過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聯盟,建立統一的數據庫和資源共享平臺,共同開展調研、研究、保護和傳承等活動,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提供學術支持和科學指導。借助自身的科研力量,結合高校所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積極調動學生的參與熱情,通過搜集、整理相關資料和數據,形成調查報告、論文等研究成果。高校可以將自己的調研結果和設計的發展方案報送給地方政府,促進各方聯動、協同合作,共同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新和發展。

西北大學依托優勢學科,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領域的人才培養和理論研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與民生共享。目前該校已建立了體系化、特色化非物質文化遺產方向人才培養機制,形成了一批高質量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成果,搭建起了專業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機構。該校以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研究中心為主要平臺,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傳播研究機構,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人才培養和學術研究,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普及和推廣工作。在民辦院校中,西安翻譯學院“陜西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研究院”成立于2022年,以陜西非遺文化資源的保護與傳承為重點工作,設民間藝術非遺研究中心、秦腔與地方戲研究中心、古村落文化研究中心、書法理論研究中心、數字化保護與產業開發中心五個部門。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的傳承保護工作和教學科研工作,能夠增強科研實力和社會影響力,促進陜西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發掘和整理,助力鄉村振興,為當地的社會文化建設和經濟社會的發展提供切實有效的科研服務。

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等教育存在的問題與對策

盡管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方面做了大量的探索與實踐,但是在高校教育體系中,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傳承的教育理念、目標定位、師資建設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難點。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師資力量相對薄弱,偏重理論知識,缺乏實踐訓練,社會教學支持資源分散;在挖掘和研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深層次內涵和價值方面缺乏系統性和科學性;在豐富學生學習體驗、追求知識深度和廣度、提高專業素養和實踐能力、激發學習熱情和創新能力等方面還存在一定的差距。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教學的方式和路徑還有待進一步探索和改善。

一是提高對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教學重要意義的認識與宣傳。非物質文化遺產凝結著中華民族優秀的價值理念和倫理道德,傳承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對于延續歷史文脈、推動文明互鑒、建設文化強國具有重要意義。從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教學的視角出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優秀的傳統文化寶庫,將地方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機融合,可以有力拓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徑和現實資源,從中國文化中來,到中國文化中去,增強傳統文化的實踐教學,增強學生的文化認同感。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教育的融合可以豐富高校的文化內涵,增強學生的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和創新能力,拓寬學生的職業發展空間。

二是推進非物質文化遺產課程體系的建立與完善,培養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傳承的專業人才。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課程體系的建設是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和發展的重要途徑,也是提高高校人才培養質量和服務地方經濟文化發展的有效路徑。在非物質文化遺產類課程體系建構過程中,要注重多元化人才培養、重視課程的實踐應用性,強化實踐環節的設計和實施。課程內容設置要緊跟產業變化和行業需求,定期對課程內容和教學效果進行評估和調整,提高非遺課程的應用價值,保證教學質量和學生學習效果。積極探索多樣化和創新性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教學方法,包括案例教學、現場教學、互動教學、實踐教學等,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科學使用新媒體技術,豐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呈現方式,增強學生的體驗感。

三是要在高校之間、高校與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基地之間)、高校和文化企業之間建立良好的合作機制,加強資源整合,構建“非遺”教、學、研、創、產一體化模式。通過打造“傳承人+教師”的“雙師”教育團隊,逐步形成理論與實踐相結合、課堂教學與現場實踐相結合,專業教師、非遺專家、非遺傳承人多方聯動培養的教學體系。通過創設集“非遺”傳承實踐、教學研究、創新設計、技能鍛煉、科研創新和社會服務于一體的產教融合教學模式,實現多方合作共贏。積極通過校企合作、校地合作、國際交流等方式,加強與相關機構和組織的合作,提高教學實踐和應用能力,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與社會接軌。通過開展相關的研究項目和學術交流活動,讓學界和業界進行深入的交流和合作,提高學科研究水平和學術影響力。

四是充分利用高校學術科研和技術資源優勢,加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數字化保護和傳承,建立數字化檔案和數據庫,通過互聯網等進行傳播和推廣,提高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影響力和傳播效果。在國家文化數字化戰略和文化自信自強的時代語境下,“數字非遺”有了更為廣泛的社會基礎與市場環境。未來非物質文化遺產數字傳播與創新將以“科技”為手段,以“交叉融合”為特色。高校利用學術科研和技術資源優勢,支持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數據庫建設,對傳統音樂、傳統舞蹈及影視戲劇腳本、工業美術作品等建立數據資料庫,搭建多元合作研究平臺,加大研究經費資助力度,推動數字非遺的高質量發展,為非遺數字傳播發展貢獻思路與智慧,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提供更為充分的支撐條件。

結  語

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融入高校教育教學是一項長期而復雜的工作,需要多方的合作和努力。只有通過不斷的探索和實踐,才能使非物質文化遺產與高校教育教學真正實現有機融合,為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推進高校教育教學改革和創新作出積極貢獻。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不斷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和影響力,深化文明交流互鑒,講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故事,推動中華文化更好走向世界。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的任務是培養高素質的理論與實際工作者,培養優秀的傳承人,培養關心、支持保護事業的文化新人。高校是傳承和弘揚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陣地,承擔著宣傳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的重要使命。陜西高校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方面不斷進行著實踐與探索,盡管仍存在一些需要解決和完善的問題,但無疑是對保護和傳承地方非物質文化遺產生動的行動闡釋。高校在大力弘揚和保護傳承優秀傳統文化的時代背景下,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切實融入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開拓了高等院校新文科教育與大學生社會實踐的新思路與新途徑,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態和科學保護傳承作出了應有的貢獻。

參考文獻:

[1]劉文良,張午言.非遺傳承與高校育人協同發展策略研究[J].大學教育科學,2022(2).

[2]張勃.新文科視域下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學科建設——從高校使命擔當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耦合關系談起[J].文化遺產,2021(4).

[3]胡蕊.陜西地區非物質文化遺產在高校的傳承及創新[J].陜西教育(高教),2022(1).

[4]趙博文,李克軍.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教育體系構建的邏輯機理與創新實踐[J].貴州民族研究,2023,44(1).

[5]丁永祥.高校非物質文化遺產教育論略[J].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1:38(2).

(王彥龍、李丹琪、朱曉杰:西安財經大學文學院)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