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跨界: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公共基礎課現狀及改革方向
作者:何靜姝 張 勇
發布時間:2024-04-25 10:19:22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公共基礎課在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肩負著提升學生綜合素養的重任。為提升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人才培養質量,文章分析了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公共基礎課程的教育教學囿于改革方向模糊,導致職業教育特色不明、教師身份認同模糊的現狀。研究結合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學院專業群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實踐經驗,指出融通跨界是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公共基礎課的改革方向。
[關鍵詞]跨界融通 公共基礎課 改革
2022年度陜西省哲學社會科學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研究年度一般項目《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視閾下高職藝術設計類專業特色實踐育人路徑研究》(編號:2022ND0156)。西安市社會科學規劃基金項目“西安地域文化視域下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人才培養模式研究”(編號:22JY107)。
引 言
公共基礎課是“專業課的基石”,是高等職業教育課程體系中重要的組成部分,擔負著提高學生文化素質和綜合職業能力的重任。然而,高等職業教育作為培養高素質勞動者和技術技能人才的類型教育,長期存在專業課與公共基礎課理念游離、課程分野、教學齟齬等現實問題。部分院校在質量治理、彰顯類型特色的過程中甚至出現了工具理性與標準劃一的傾向,造成了學生綜合素質不高、創新動力不足、知識視野狹窄、人文素養偏低等問題,不利于實現新時代職業教育人才培養目標。
高職院校藝術設計專業公共基礎課的教育教學現狀及改革實踐,既具有代表性,又具有普遍性。因此,本研究擬以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為例,認清公共基礎課程目前的教育教學現狀,分析目前公共基礎課程改革困境,結合實踐改革經歷,為深化高等職業教育“三教”改革,激發教師隊伍活力,實現高等職業教育高質量發展理清方向。
藝術設計類專業公共基礎課教育教學現狀
藝術設計類專業旨在培養“能營銷、懂設計、擅繪圖、會工藝”的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然而缺乏人文素養的設計者,其創作“缺乏民族神韻,沒有國際視野的設計者會故步自封”。院校的專業選擇、生源狀況以及公共基礎課程的開設情況、師資情況能夠繪制出當前公共基礎課在藝術設計類專業的樣貌,有助于在教學改革中尋找共性、找準個性、發現問題。
1.專業設置
2021年,教育部頒布了《職業教育專業目錄(2021年)》(以下簡稱《目錄》),體現出我國當前藝術設計相關產業、職業、崗位、專業中的新變化。《目錄》確定了27個藝術設計類專業,超過中職、本科階段相關專業的數量,突出了高職專科在職業教育中的主體地位,反映出行業發展對高職專科層次技術技能人才的需求。為了保障本地人才培養有效對接崗位需求,適應現代產業體系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革新,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設置應重視當地創新鏈、技術鏈、就業鏈、人才鏈的有機銜接,從而保障本地人才培養有效對接崗位需求,適應現代產業體系以及地方經濟發展的發展革新。以2022年陜西省招生計劃為例,招收藝術設計類專業的高職院校共有24所,開設13個科目,覆蓋了藝術設計類專業的48%,基本符合陜西省文化資源特色和經濟發展需求。
2.生源情況
了解生源情況是開展教育教學設計的起點。從人才培養方案修訂到教學學情分析環節都離不開相關數據信息。以近年來陜西省招生信息和三份藝術設計類教學質量調研問卷數據為例(表1):藝術設計類專業生源構成包括普高、職高、中專和技校,相關專業學生普遍具有美術、文化課基礎雙向薄弱的情況。這意味著,為實現高水平技能型人才的培養目標,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的人才培養必然堅持文化素質、職業技能雙軌并行。
3.公共基礎課程設置
《高等職業學校專業教學標準》中,服裝與服裝設計專業的教學標準規定,將大學語文、信息技術、公共外語等列入必修課或選修課,學校可以根據實際情況“開設具有本校特色的校本課程”。由此可以看出,此類公共基礎課程的開設具有非強制性、開放性、特色性的特點。在文件指導下,本研究搜集了陜西、山東、湖南、河北、江西等七所不同性質的高職院校藝術設計類專業近三年人才培養方案,發現(表2):各院校語文、英語課時總量差異較小,差量均在16課時,一定程度反映了學校對兩門課程的統一;部分院校通過選修課(加下劃線)為學生提供了語文、英語相關選修課程,其中涉及應用文寫作、普通話以及口才類課程,但并非必選型必修課,這意味D校部分學生在校期間未學習語文類課程;課程名稱差異大,如語文類課程的名稱包括語文、大學語文、高職語文,還包括普通話測試、禮儀與口才,一定程度上反映了高職院校語文課程積極地在1+X證書、職業口才、服務專業上尋求突破。
4.公共課師資構成
目前,承擔高等職業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師普遍具有相關學科研究生學歷及碩士學位。如表3所示,從A校語文、英語、計算機三個學科的教師教齡職稱來看,近五年沒有招聘相關學科新教師,教師需求基本飽和,在崗教師教齡均大于六年,中青年教師比重大,中級職稱為主,總體來說職稱結構、學歷結構、年齡結構分布較為合理。
高職院校近年來在“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專業群建設”“教師隊伍建設”“成果孵化”等領域積極嘗試,快速發展。這些舉措迫使公共課教師由教育教學主體變成了被改革的對象,導致自我效能感降低甚至產生職業發展危機。研究者曾于2021年對高職院校公共課教師的身份認同情況進行了量化調查和質性訪談,研究發現,盡管公共基礎課教師對于教學改革的整體態度是積極、正面的,但是在具體改革過程依然會因資源的專業趨向性,導致處境身份認同乏力,從而質疑教學改革的合理性,甚至產生抵觸情緒。但其中也不乏主動發展的教師,他們通過積極投身信息化素養、科研素養和各項公共服務活動,獲得了較多的專業支持。
綜上所述,盡管不足以肯定公共基礎課的育人價值,但是想要整體實現深度改革依然步履維艱。一是本地、區域經濟框定了專業設置的邊界和上限,特別是西部地區的經濟狀況限制了職業教育發展;二是課程改革方向模糊,職業教育特色不明,造成公共課師資人力資源無效內耗;三是公共課教師作為專業建設的“邊緣人”,身份認同模糊,專業發展活力不足。
融通跨界:公共基礎課程改革方向
邊界往往被隱喻為阻礙雙方溝通與學習的高聳界墻,而現今的理論和實踐均表明,邊界蘊含著“關聯性和連續性交互行為以及學習的資源”。明代宋濂在《序》中寫道:“經乃圣人所定,實猶天然日月星辰之昭布,山川草木之森列,莫不系焉,覆焉,皆一氣周流而融通之。”其中的“融通”指出,世間萬物皆融會貫通。綜上,亦可理解為事物間的界限是具有人為性、自限性,解決實際問題必須破除邊界壁壘。融通跨界已然成為不同層次、類型教育發展的核心理念,是高職院校公共基礎課教學改革的自然選擇,也是化解專業課程和基礎課程矛盾的突破口。
1.立足學科,實現課程內容融通跨界
學科課程建立在知識分類的基礎之上。知識本身不存在類型,是人類依據認識理性世界的規律,以提升知識增長與傳播效率而人為劃分的。但是工作和生活中的問題多是以學科的形式呈現,分科課程本身不利于學生解決實際問題,與培養“熟練技能”的高等職業技術人才培養目標發生沖突。公共課教師需要立足自身學科,融通其他學科知識,特別是授課專業的學科知識,少講陳述性知識,強調程序性知識,重視策略性知識。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環境藝術專業群《職業素質英語》課程教學團隊按照學院“精準通識教育+專業教育”的融合模式,主動進入專業課程團隊,通過到企業調研了解行業需求及視覺傳達相關行業的典型工作任務,并在此基礎上開發了活頁式教材——《設計表達》。教材以省級技能大賽“脫貧攻堅項目產品包裝設計”為項目,以設計人員的職場環境為依托,把職場溝通日常英語和設計技能相結合,引導學生通過英語提升崗位認知,增強團隊合作意識。教材每一個項目都包括任務描述、學習清單、預期成果、學生自評和教師評價的詳細標準,真正實現了課程項目化和情景化。這些成果的產出依賴團隊教師與企業的跨專業學習以及跨領域溝通,經歷了審慎的思考、研討、打磨。
目前陜西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英語課程專業融合已經進入改革深水區,開始轉入對項目更新、評價方式、人力調動等諸多問題的思考,未來仍需通過多方跨界溝通逐步化解以上困惑。
2.整體關聯,評價方式融通跨界
教育部于2017年陸續發布了課程標準,明確了不同學段的學科核心素養。如表4所示,語文課程的學科素養從小學階段的文化自信,到中學階段的文化傳承、文化理解,再到中職階段的文化參與,反映出學生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從感性到理性的認知提升,以及在職業教育階段對文化內涵的外化、轉換、輸出能力的培養。
學科課程無論開展項目化還是境域化教學,都必然涉及多個關聯學科,這為以分科為主的課程體系帶來了評測上的困難。公共課教師需要建立整體關聯的測評理念,關注問題情境的學科交融性和內在邏輯,在明確測評目標的基礎上重新考慮測評材料、情境設置、問題設置以及呈現方式。
陜西職業技術學院數字媒體設計專業的語文課程在跨界融合改革中嘗試在測評角度做了三點改革。一是用增值性評價替代原有同質化的賦分原則,通過學生成長檔案袋展示其成長軌跡。教師借用李克特五點定位法設計了五個描述性問題,不僅學生易操作,而且有效克服了素養難測評的困難。前測、后測分別能為教師課前準備和課后追蹤提供參考數據。同時,當前測均分均低于后測均分,且達到非常顯著的水平P<0.01時,能夠反映出課堂改革的有效性。實踐證明通過學習檔案袋,學生的自信心、成就感以及人生定位等學業情感有所改善,進而促進自主學習行為的發生。二是課程過程性測評用綜合實踐成果替代常規文本后的選擇題、討論題。如“古典詩歌中的香草美人”項目要求學生小組分別提交綜合實踐成果——主題視頻制作。學生小組只有相互配合搜集資料,才能制作出內容正確、排版美觀、效果精良的視頻資源。課堂中,教師從“教課文”轉向“用課文教”,學生應用古體詩的一般性知識(Content)提升專業能力,一方面符合內容語言融合(CBI)教育理念,另一方面也是產出導向法(POA)在語文課程中的創新應用。此外,這一綜合實踐活動對接了數媒專業三類崗位12種職業能力中的10項指標,既推動了學生人文素養的綜合提升,又促進了學生專業能力的提升,幫助學生建立對行業的初步認知。三是評價形式上突出學生自我評價和生生互評,突出學生的中心地位,同時充分發揮同伴互助學習作用。學生根據不同的小組任務,通過描述性問題進行學習自評。如在語文課程的行業寫作模塊設計文案寫作項目學習后,項目設計團隊的學生需要圍繞“我能夠評價海報文案的優缺點”“我能夠根據產品特點和定位編寫1~2條廣告文案”“我知道軟文寫作的一般格式”等十個問題進行五點賦分自我評價。學生在自評過程中回顧學習內容,教師通過量化數據掌握教學效果,并及時進行個性化輔導。另外,同伴互助學習形成的共同體能夠進一步促進學生的社會性發展。因此,評價過程還應該傾聽學生的聲音。在對語文綜合實踐成果的評價中,學生自評知識掌握和技能輸出水平,小組負責人自評溝通、管理水平,高年級專業突出的學生和專業課教師也會對學生成果進行評價賦分。學生在整個過程中能夠聆聽來自不同角度的聲音,獲得更加全面的評價。
結 語
高水平技能型人才不僅需要專業課程造就精熟的技能基礎,也需要公共基礎課程在文化素養提升上的給養。通過對藝術設計類專業公共課課程改革的現狀及實踐探索我們能夠發現,為了發揮公共基礎課程的育人性、服務性,一方面需要高等職業院校在頂層設計上有所規劃,通過職稱晉升、薪酬管理、績效評價類別化的設定激發群體活力,讓教師找到歸屬感、幸福感、認同感。另一方面,除了學校政策上的推動之外,公共基礎課教師須從思維上主動轉變,積極跨界,與授課專業、企業、社會互動,才能融通多學科知識技能,實現職業教育內涵式、高質量發展。
參考文獻:
[1]趙渭絨.跨界與融通:數字人文背景下比較文學的學科困境及應對策略[J].南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22,38(4):64-71.
[2]王青,龐海芍.教師跨界學習機制下的敘事轉譯——基于扎根理論的研究[J].教師教育研究,2022,34(4):100-106.
[3]王禹潔.融通、跨界、創新:新文科背景下的應用型課程改革方向[J].中國成人教育,2022(6):48-51.
[4]程智賓,李宏達,張健.崗課賽證融通培養模式的價值追問、學理依憑和實踐創新[J].職教論壇,2021,37(11):68-74.
[5]燕道成,蔣雪旻.“跨界”與“融通”:新文科背景下網絡與新媒體專業人才培養的核心理念[J].教育傳媒研究,2021(3):42-46.
[6]李樹平,劉陶唐.項目化:課程跨界的重要方式[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9(31):51-55.
[7]鄭鑫,沈愛祥,尹弘飚.教師需要怎樣的專業學習共同體?——基于教師教學滿意度和教學效能感的調查[J].全球教育展望,2018,47(12):77-88.
[8]鄭鑫,李章林,尹弘飚.高職院校師生互動對學生學習方式的影響[J].復旦教育論壇,2018,16(1):64-71.
[9]鄭鑫,尹弘飚,王曉芳.跨越教師學習的邊界[J].教育發展研究,2015,35(10):59-65.
(何靜姝、張勇:陜西職業技術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