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范生“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
作者:李振華
發布時間:2024-04-23 16:37:21 來源:陜西教育·高教
[摘 要]本文首先闡述了語言學概論課程在師范生教學中的重要性,并分析了當前課程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而從課程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評價的改革等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議。旨在探討針對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以期提升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效果。
[關鍵詞]語言學概論 教學內容 教學方法 教學環境 教學評價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廳2021年度新文科研究與實踐項目《“四元融合”的“漢語+”師范生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實踐研究》階段性成果。
引 言
語言學概論課程是師范生學習語言學的基礎課程,講授語言學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為今后從事語言教學和語言學研究奠定基礎。近年來,隨著教育理念的變化,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也發生了一定的變化,但教學效果仍有待進一步提高。本文旨在探究針對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改革,將從師范生的需求出發,探討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的可能性,以便更好地滿足師范生的學習需求。
課程教學現存的主要問題
語言學概論是國內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必修的一門重要課程,它涵蓋了語言學的基本理論、研究方法以及語言學研究的主要領域,是漢語言文學專業本科生學習漢語言文學的基礎。目前關于課程教學改革的研究,大多集中在普通本科生的教學領域,缺乏針對師范生的課程教學研究。在課程教學過程中存在以下問題:
1.課程難度偏大
一方面,由于“語言學概論”課程性質的理論性強以及課程內容的多樣性,學生在學習時面臨著許多抽象的知識點,易于出現“吃不透”的現象,有些學生甚至只是死記硬背,而無法深入理解理論背后的內涵,從而無法真正提升自身的語言能力。另一方面,由于本課程記憶量較大,但課時有限,因此學生消化和吸收的時間有限。加之教學案例較為陳舊,教學方法趣味性不足,導致學生產生畏難情緒。
2.課程思政元素不足
課程思政元素略顯不足,表現在多站在西方語言學本位視角解讀語言現象,對漢語文化的深入挖掘缺乏足夠的重視。如果在“語言學概論”課程中能夠深入開展對漢語文化深層內涵的挖掘,將有助于學生更好地理解漢語文化,從而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和文化自信,以便師范生走上教學崗位后能更好地勝任人民教師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
3.與中小學語文教學存在銜接問題
當前語言學概論課程與中小學語文教學的銜接不緊密,在為中小學漢語教學提供有效的指導方面仍然存在不足。具體表現為學生已儲備的知識存在術語不通用、知識體系脫節等問題,比如在小學語文教學中,漢語拼音方案有6個單韻母,大學的語言學概論和現代漢語教學中,漢語拼音方案有10個單韻母。因此需要解決銜接問題,以適應師范生的培養目標。
總的來說,部分學生對語言學的認知和理解能力相對較弱,對語言學理論的運用能力不足,導致教學效果不理想。本文從落實課程思政內容、挖掘漢語文化的深層內涵、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等方面進行課程教學改革實踐,以期幫助漢語言文學專業的本科師范生更好地感受和理解語言學相關理論,進而擴充理論儲備,拓展學術視野,為未來的教學或深入研究奠定堅實的基礎。
課程教學改革實踐與思考
1.課程內容的重構
針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現存問題,筆者對課程內容進行了重構,以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首先,重新審視課程的教學目標,將“語言學概論”的課程建設目標定位為培養學生運用語言理論進行中小學語文教學,并具備一定的語言研究能力;其次,重新組織課程的教學內容,以更加系統的方式探討語言學概論、指導師范生的學習。
(1)落實課程思政內容
課程思政對漢語言文學師范生具有重要意義,它可以幫助學生培養正確的價值觀,加深對社會和文化的理解,提升學生的思政素養,為之后從事中小學教學崗位奠定基礎,從而更好地從事人民教育工作。例如,在講解“文字與語言”時,可以在世界地圖上標注,以展示拉丁字母的覆蓋范圍。以越南為例,講解從漢字到喃字,再到拉丁字母的演變歷程;以印尼為例,講解從婆羅米字母到阿拉伯字母,再到拉丁字母的演變歷程,體現出拉丁字母使用范圍的逐步擴大,結合世界近代史,與當今國際環境形成對照。在講授過程中,讓學生自覺感悟到語言使用與傳承過程中的語言替換和文化入侵危機,尤其是對未成年人群體潛移默化的影響,以更好地傳承和保護民族文化。在講解鼻音演變的過程中,融入陜北方言中[m][n][?]3個聲母的分布情況,有助于學生充分理解語言演變的漸變性和不平衡性,同時也為課程中引入更多的地域元素,建立文化認同感,幫助學生更好地運用課程思政知識,從而更好地發揮其社會作用。
(2)挖掘漢語文化的深層內涵
漢語文化的重要性在于它反映了中華民族的傳統文化和精神,為中華民族的融合和團結提供了重要的參考。比如,在講解世界三大語言學傳統的時候,可以突出中國傳統語文學中“小學”的貢獻,以提升學生的文化自信。在講解語言演變規律的時候,融入王士元先生的“詞匯擴散”理論,講解音節的時候,穿插介紹韻律規則的約束性。講解音系學的時候,繪制漢語復韻母和鼻韻母的氣流動線圖,歸納漢語韻母系統的規整性和對稱性,以及約定俗成規則對個別例外現象的影響。在討論文字學中世界幾大自源文字中國甲骨文、埃及圣書字、蘇美爾楔形文字、瑪雅文字的時候,按照西方文字學的觀點,文字只有表音文字和意音文字兩種,具有濃郁的“表音中心主義”色彩。此時,就可以用我國傳統的“六書”理論來分析這些自源文字。我們可以從象形、指事、會意、形聲、假借、轉注6個角度,分別列舉這幾大自源文字的字例,使學生更深入地理解自源文字的特點。通過深入挖掘漢語文化的內涵,可以幫助師范生更好地理解文化背景,更好地傳播知識,提高教學質量。
(3)銜接中小學語文教學
目前,大學里開設的語言學概論課程遵循著普適性原則,并未另外針對師范生專門設置此類課程,這導致學生畢業后去從事中小學教學工作時,知識與技能之間出現了脫節現象。因此,應充分引導學生根據現實情況,學會以語言學的角度去分析相關問題。比如,在講解音位學時,要重視社會上關于漢語拼音“o”的準確發音的爭議,回應電子輸入法中關于拼音“ü”的輸入問題,并且加深學生對漢語拼音在書寫、字形等方面與英語之間存在諸多差異的認識,最終引導師范生學會全面地掌握語言知識與技能,從而提高自身的語言綜合能力,為以后的學習和實踐打下堅實的基礎。
2.教學方法的創新
(1)采用任務型教學法
根據實踐教學規律,多數學生注意力可持續集中約15分鐘,超出這一時間段,學習效率將逐漸減弱。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有必要根據這一規律來作出相應的調整,以促進學生的主體性和自主性。可以適當插入一些任務,如開展課堂練習、發放補充材料、進行口語訓練等,及時鞏固學習成果,促進學生觸發自我探索,從而更好地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并增強學習的自主性。再比如,在講解發音學的時候,每隔15分鐘左右,穿插一組課堂練習,及時鞏固所學的知識點。在講解“語法范疇”的時候,提前發放一組外語材料,隨著課程的進行,每隔15分鐘設計一個練習題,將語素、動詞的構造、詞的語法范疇、語言類型4組知識點依次插入,引導學生及時復習和運用所學的知識點。也可以設置單純的任務,在講解復韻母和鼻韻母的時候,讓同學們手動繪制復韻母和鼻韻母在口腔中的氣流動線。利用任務型教學法,能夠激發學生思維的運用能力、創新能力以及實踐能力,從而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2)將枯燥的知識點打比方
語言學概論課程使用的教材是葉蜚聲、徐通鏘的《語言學綱要(修訂版)》,據筆者統計,教材涵蓋了大約200個術語,其中包括語音學、語義學、語用學、語法學和語言演變等。術語多、難點多、概念抽象,是造成學習難的主要因素,因此教師應該想辦法化繁為簡。我們可以使用打比方的方法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概念,這種方法可以更加直觀地表達概念,讓學生更容易記住所學的內容。例如,在講解“音位”的概念時,可以用同學們熟悉的康雍乾為類比,來講解對立關系和“位”的概念。在講解語法的組合關系時,可以將組合的各個位置類比為踢足球的位置,以便讓同學們能快速理解“位”的重要性及“替換”手段的有效性。在講解“屈折詞綴”和“派生詞綴”時,可以首先穿插“位”概念,將詞根、派生詞綴、屈折詞綴分別放在3個“椅子”上,再依次將相關概念關聯起來;同時進行“派生”和“屈折”的釋名,結合古文字的相關知識,幫助學生理解“派生”如水有支流、人類有嬰兒,是產生新詞的行為,而“屈折”如尾斷、如木斷,如人剪發、刮胡,不產生新詞,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這兩種詞綴的本質差別。打比方的方式可以幫助學生把抽象的概念聯系到現實生活中,讓學生更容易理解,使課堂更有趣,讓學生更容易把握學習的重點,更容易記住所學知識。
(3)將抽象的理論知識擬人化
通過擬人的方法,可以將復雜的知識簡化,使其更貼近實際生活,從而使學生更容易將知識融入自己的思維中,并將抽象的概念轉化為具體的知識,進而更容易讓學生記住和掌握。例如,在講解“音位聚合的平行對稱性”時,將/k,k‘,x/擬人化為《三國演義》中劉、關、張三兄弟,講述三個音在分布,搭配和演變三個層面上的“有福同享,有難同當”,以及/m,n,?/三兄弟的“大難臨頭各自飛”,可以使枯燥的語言學知識變得更加親近和容易理解。此外,在講解“本義”“中心意義”“引申意義”時,將其擬人化為“籍貫”“戶口所在地”“居住地”概念,也可以幫助學生將抽象知識形象化。實踐證明,擬人的方法講解理論知識,能夠更加生動有趣,更容易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增強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師范生日后走上真正的講臺打牢理論基礎,同時提供教學方法啟示。
3.教學環境的創設
(1)拓展國際視野
拓展國際視野對于語言學概論課程的教學環境創設十分重要,它可以讓學生更加了解世界各地的語言文化,提升學生的跨文化交流能力,為未來發展提供更多的機會和機遇。此外,拓展國際視野還可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言學概論中涉及的不同語言文化背景,從而更好地學習和掌握課程知識。在教學中盡量采用多語種案例,比如在“文字”這一章就涉及漢語、英語、德語、日語、韓語、越南語、阿拉伯語、泰語等多種文字。在講解體詞的“性”范疇時以英語、德語、法語、斯瓦希里語等多語種語言為例,闡釋“性”范疇與自然屬性的關系,引申出冗余性的內涵,以及名詞的其他屬性。在講解“格”范疇時,以土耳其語“亞當”為例,分析主格、賓格、屬格、與格、方位格、離格等概念。講解“黏著語”時,以日語句子“雨が降るないどろ”為例,通過不同的顏色標記每個語法成分,來直觀理解黏著語類似“列車車廂一節一節”這樣的類型特征。講解“復綜語”的時候,舉愛斯基摩語的例子。實踐證明,學生在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能夠拓展國際視野,同時更好地反觀漢語在人類語言中的地位,更好地認識自己的母語。
(2)增強生活氣息
增強生活氣息對于創建一個良好的教學環境是至關重要的。首先,可以通過增加與師生實際生活貼近的語料,提供實際的生活案例來增加課程的趣味性,讓學生更容易理解語言學概論的概念,更好地掌握語言學概論的知識。例如,在講授兒童語言習得的時候,可以加入筆者女兒[m]輔音的習得順序,幫助學生直觀理解累積律和區別律;在講解“組合關系的層次性”的時候,可以以“××學院有許多外國學生”作為例句,用三種方法進行層次關系的分析;在講解聲學語音學的時候,由于學校教學條件有限,很多實驗語音學的設備都配置不全,但我們可以從電影《窈窕淑女》中截取“音叉”“電子語圖儀”的片段,讓同學們直觀感受到實驗語音學的操作方法,以提升學習的趣味性;在講解“世界語言的譜系”的時候,可以從電影《上帝也瘋狂》中截取吸氣音的片段,以拉近學習者與遙遠地域語言的距離,同時提升學習的趣味性。
其次,學生對課程內容的透明度要求較高,越容易習得的知識越喜歡,但現有教材出版年代較早,書中的部分教學內容略顯陳舊,不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因此我們可以采用自制教學內容的方式,讓老師更好地把握教學過程,讓學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學內容。比如,在講解“元音”和“輔音”的時候,現有的權威教學材料都是音頻形式,不能直觀觀察口腔和舌位的變化,因此可以錄制元音和輔音的發音視頻,供學生在課后練習時有模仿對象可以參考。從教學效果來看,自制教學內容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定制教學內容,利用新技術和新方法提升師范生的教學質量,從而更有效地掌握和傳播學習內容。
(3)選取趣味語料
選取趣味性高的語料對師范生的語言教學至關重要,因為它可以讓學習者更容易理解、更容易記住,也更容易激發學習者的興趣。例如,在講解語言學與神經生理學交叉的時候,可以在教室里和學生現場做“麥格克效應”的趣味小實驗,讓同學們在實驗的樂趣中體會到視覺與聽覺不一致情況下對語言識別的影響;也可以做經典“斯特魯普效應”的小實驗,使同學們體會語言和色彩輸入之間的不一致,從而帶來識別速度和準確度的不同。此外,可以將難點與趣味性結合起來,引導同學們探索的興趣,如以兒童玩具“套娃”引入,以數學公式的遞歸性為例,幫助同學們更好地理解組合關系的遞歸性,以及由遞歸性帶來的開放性特征;以同學們熟悉的網絡語言“xswl”(笑死我了)、“yyds”(永遠滴神)等為例,使同學們可以更形象地理解輔音文字。從教學效果來看,趣味性高的語料能夠增加學習者的參與度,讓學習更有效率,也能更好地培養師范生的語言教學技能。
課堂練習應盡可能設置有趣味性和探索性的題目。例如,在講解“語言的演變”中的“克里奧爾語”時,以“托克皮欽語”的部分詞為例,讓學生完成“猜詞”小練習,以此來掌握這種語言的構詞法。在講解“人類語言的普遍特征”時,可以以《三國演義》中張飛的“俺也是”為例,講解虛設成分的重要性。在布置作業時,可以將當下的網絡熱詞和知識點串聯起來,比如“劉畊宏女孩”是轉喻,“檸檬精”是隱喻等。此外,可以將多個課后練習題目串聯成一句話,比如疫情防控期間將“祝同學們健康平安吶”設置為7個題目,“祝”設置判斷題,考察漢語沒有復輔音這一知識點;“同學們”設置選擇題考察“們”發音由[m?n]到[m?]屬于語流音變中的脫落現象;“健康”設置連線題考察每個音位與術語的對應關系;“平安啊”在實際發音中更接近“平安吶”考察“啊”音變的規律。從教學效果來看,趣味性高的語料能夠提高學習者的參與度,提升學習效率,也有助于提高師范生的語言教學技能。
4.教學評價的改革
教學評價改革對師范生具有重要意義。一方面,可以提高師范生的學習積極性和主動性;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師范生的教學素質,從而更好地指導學生學習。
(1)教師評價學生
教師及時評價學生,可以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習情況,發現學生學習中的問題,并采取有效措施。“語言學概論”課程理論性比較強,因此一定量的作業訓練是必不可少的。作業可以分為重點、難點、考點等,并且根據不同的時間、任務、階段等布置不同的作業。課后作業和課堂練習交錯出現,紙質作業和線上作業交互出現,可以獲得每位同學每個題目的作答詳情,以及整體的分析統計情況,從而更好地檢驗教學質量,發現教學中的不足,及時調整教學策略。
(2)學生評價教師
學生及時評價教師,可以更好地反映學生對教師教學的滿意度,為教師改進教學提供參考。學生評價教師有兩種方式,一種是和同學及時溝通,另一種是發放問卷。前者在每次課間和課后完成,可以通過在教室、辦公室、走廊進行,可以借助微信、短信、小紙條等多種方式開展;后者通過問卷星平臺完成,發放了課程教學情況調查表。從詞云圖中可以看出,學生對教師教學風格的評價既有積極的“講課很有意思”“形象通俗易懂”“由淺入深教學方式”“PPT豐富多彩”“教學生動”等,也有消極的“理論性太強”“挺難的”等。而學生對課程的興趣期待值也從上課前的68.69%,上升到了現在的77.97%。這表明,盡管改進取得了一定成效,但是同學們在重點和難點知識的把握上仍然存在一定的困難。因此,學生及時對教師進行評價,可以為教師提供更多的改進建議,進而提升教師教學質量。
結 語
本文以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為例,結合教學實踐,探究了課程教學改革的實施模式,并從課程內容的重構、教學方法的創新、教學環境的創設、教學評價的改革4個角度提出了改革思路和改革措施。通過實踐,課程教學改革可以提高師范生的語言學知識和能力,進而提高教學質量。本研究為師范生的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改革提供了參考依據,也為今后的教學改革提供了借鑒。
參考文獻:
[1]伍瑩.課程思政視域下“語言學概論”教學改革研究[J].當代教育理論與實踐,2022,14(3):8-13.
[2]栗華益,趙鈺琳.關于“語言學概論”課程教學方法和課時安排的思考——以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J].甘肅高師學報,2021,26(3):95-98.
[3]栗華益,王佳佳.學生對“語言學概論”課程的認知、期待與態度——以調查問卷數據為基礎[J].宿州學院學報,2021,36(5):75-80.
[4]李冬梅.基于探究式教學的漢語言文學專業語言類課程設計——以“語言學概論”課程為例[J].江蘇經貿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21,(2):84-87.
[5]宮永利,宋云鳳,劉娟.國內語言學概論課程研究簡述[J].知識文庫,2017(11):17-19.
(李振華:榆林學院文學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