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陜西師范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李鋼教授團隊在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PNAS)發表了題為“The genome of the black-footed cat: Revealing a rich natural history and urgent conservation priorities for small felids”(黑足貓基因組:揭示小型貓科動物自然歷史和其保護的迫切性)的封面研究論文,這是該團隊繼2023年10月在Science子刊(ScienceAdvances)發表云豹基因組后,在貓科瀕危動物遺傳保護研究上連續取得的重要進展。陜西師范大學為論文第一單位,李鋼教授為獨立通訊作者,博士研究生袁嘉慶為獨立一作。

黑足貓作為全世界最小的貓科動物,正面臨種群數量急劇減少的威脅,然而目前缺乏必要的遺傳信息以支持有效的物種保護措施。李鋼團隊構建了黑足貓高質量染色體水平的基因組,并開展了大尺度比較基因組學和群體基因組學分析,通過比較基因組學和基因組群體遺傳學分析手段,解析了小型貓科動物的復雜演化歷史。研究發現由于生境破碎化引起了嚴重種族隔離,黑足貓的基因組表現出很高的近交水平。該研究還揭示了淀粉樣變性這一重要疾病的遺傳機制。團隊研究首次全面系統地揭示了小型野生貓科動物進化歷史,強調了開展全球規模的小型貓科動物遺傳多樣性調查的迫切性,以支持有效的保護行動。

該研究研究得到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陜西省自然科學基金、中央高校基本科研專項資金的支持。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