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幾天聽了高二的一節生涯規劃課。導課環節老師問了一個問題:當高考成績出來之后,你們需要做什么事情?臺下有人回答“報志愿”,還有人回答“考駕照”“搬磚”,甚至還有人回答“自殺”,搞得學生們哄堂大笑。臺上的老師略顯尷尬,大概是為了將公開課順暢地進行下去,便選擇了無視學生的插科打諢,自己找了個臺階下:“我聽到有同學在說‘報志愿’,那報志愿就涉及專業的問題。這節課的主題是‘揭開專業的面紗’……”

其實,類似的學生故意搗蛋、嘩眾取寵的狀況在課堂上會經常出現,可以說是較為常見的現象。所以在教師資格考試或教師面試的情境問答中都會出類似的題目,以此考查教師的教育理念以及應變能力。所以說,如何用積極的態度正確處理學生的惡搞是老師的必修課。我們絕不能因為是公開課,怕影響自己的教學設計,或破壞整節課所謂的完整性就對其視而不見,這顯然背離了立德樹人這一根本任務。

首先,要有開展教育的意識。

不能人為地割裂教學與教育,任何學科的教學都包含著教育的因子,學科育人也是學校全員育人的基本要求。對于上述課堂現象,我們不能狹隘地認為教育學生只是班主任的事情,也不能覺得在公開課上需要為了教學效果而對問題置之不理、一笑了之,而在常態課上又嚴格要求,甚至大肆批評。這樣不僅會讓部分學生漠視規矩,越來越放肆,而且會讓一些糊涂的同學有樣學樣,導致最后嚴重影響課堂教學效果,更重要的是不利于學生健康人格的培養以及良好班風的形成。

校園無小事,事事關教育。我們沒必要從消極的角度認為這是學生給自己找麻煩,并因此氣急敗壞,而應該換個角度想,這是一次非常好的教育契機,也是對自己教育能力和教育智慧的一個考驗。沒有必要一味地逃避,積極應對才是正確的選擇。

其次,要努力提升應對問題的能力。

準確判斷學生的真實動機,合理使用豐富的教育手段,及時給出巧妙智慧的反饋,這絕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從“知”到“行”,中間的道路還很長,而且“行”也是最難的一環。能力從哪里來?簡而言之,是從學習中來、從模仿中來、從實踐中來、從反思中來。教師可以學習相關的心理學、教育學知識,能理性分析;借鑒老教師的成功案例,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大膽去嘗試,積累自己的實戰經驗;深刻總結反思,揚長避短,且不斷超越自我。

能力既包括經驗、技巧,也包括智慧。這就需要教師用教育思維積極參與,不能盲目地復制他人的做法,得根據具體情況靈活變通。所以,教師團體在空余之時可以多思考、多討論、多想辦法,當你有了足夠多的預案和充分的心理建設時,就不會再有“意外”發生了,因為一切盡在你掌握。

最后,要有持之以恒的態度。

十年樹木,百年樹人。我們必須明白,教育絕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的問題、毛病也絕不是我們一次說教兩回懲戒三場談話就能藥到病除的,這是一場“持久戰”。有時候會摁下葫蘆浮起瓢,有時候消停不了幾天又死灰復燃,這都很正常。作為老師,我們不要期望效果立竿見影,也不能情緒化對待問題,心情好了就聽之任之,心情差了就變本加厲;常態課說幾句,公開課就放學生一馬。批評制止的態度要堅決,要一以貫之。這既能彰顯我們的專業素養,也利于我們解決問題。

其實學生們做選擇的時候也會觀察老師的態度,比如我們會經常看到一些學生在A老師的課堂上接話茬、搞怪,在B老師的課堂上卻規規矩矩不敢越雷池。這除了與兩位老師的教學教育能力有關之外,還與他們對待此類事情的態度有密切聯系。

至于這節公開課,在底下聽課的我就會換位思考:如果是我,該怎么辦?

我會說:“這位要考駕照的同學,作為老師我想善意提醒你等成績出來再去就有點兒晚了,高考一結束你就可以去,盡量在上大學前就拿到證;這位要搬磚的同學,你的身體看起來實在是有點兒單薄,老師建議你從明天起每天做兩百個俯臥撐;至于那位想‘自殺’的同學,我想給你講個故事,曾經意氣風發,但是在22歲卻突然雙腿癱瘓只能終身坐輪椅,三次自殺未遂,后來又得了尿毒癥,每天靠著透析活著,現在已經去世了的著名作家史鐵生曾經說過一句話:‘死是一件不必急于求成的事,死是一個必然會降臨的節日。’世事無常,相信你也聽說過另一句話:‘死亡和明天,你永遠不知道哪一個會先到來。’在死亡到來之前,我覺得我們還有許多事情可以做,比如選一個自己喜歡的專業、上一所自己喜歡的大學、過自己喜歡的生活,等等。”

作為教師,在學校里無論是上自己的專業課,還是組織各種活動,要永遠把教育真正放在第一位。不能本末倒置、買櫝還珠,放棄育人的職責,只求拔高成績、訓練技能,不然我們就很難培養出合格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當然,這要求我們與時俱進,不斷更新教育理念,提升自己的道行,修煉出“化骨綿掌”,這樣面對各種復雜的育人狀況時才能泰然處之,游刃有余。讓我們一起努力吧!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市航天中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