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課程背景下高中音樂與其他學科的融合
作者:任曉寧
發布時間:2024-04-18 10:03:22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對教育者而言,如何推進交叉學科融合至關重要。《普通高中音樂課程標準》強調,要強化課程的綜合性和實踐性,推動育人方式的變革,著力發展學生核心素養。本文從新課程改革的要求出發,結合筆者多年的音樂教學經驗,探究在高中音樂鑒賞課上,如何以音樂為教學主線,拓展學生知識面,更新課程內容,探究課程內容與育人目標的聯系,構建學科融合思維,推動課程綜合化實施。
一、情境關聯——增強理解
古人說,“詩言志”,詩歌是抒發作者最本真情感的形式之一,也是最古老的綜合藝術形式之一。在中國五千年文明的歷史長河中,孕育了《楚辭》、《詩經》、唐詩、宋詞、元曲……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盛衰,不僅見證著不同時代的變遷,而且為后來者的音樂創作提供了源源不斷的精神滋養和文化內涵。
在教學中,筆者會讓學生朗誦原詩,深刻理解作品所表達的內容和思想,隨后通過指導學生帶著詩意有感情地演唱古曲,進一步激發學生的聯想,使詞的情感色調更加鮮明突出。音樂與詩歌相結合的方式能夠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把握作品。
音樂也好,詩歌也好,兩者都以聲音為媒介,但相比詩歌,音樂更擅長表達豐富、細膩的情感。這就要提到音樂的“非語義性”特征,音樂不像語言詩詞的表達那樣有明確、具體的含義,音樂有獨特的表達方式,所能表達的維度比語言更為寬廣。與語言相比,音樂的非語義性特征使得音樂的表達更為開放,也更為抽象。因此,在語文學科的詩歌學習中,運用好音樂的非語義性特征更利于學生理解詩歌的內涵,感受詩歌所傳遞的意象。
二、應用關聯——實踐求證
音樂中的節奏和節拍是由一系列有規律的音符和休止符組成的。在音樂課堂上,音符與休止符的時值學習是音樂課的基礎,也是學習音樂的一個重點,音符時值這部分內容比較抽象,單聽名字如“大切分”“小切分”“附點節奏”“前十六后八”等,似乎不知所云,學生的抽象記憶,只會讓節奏的學習浮于表面。教師可以借助數學的知識點,將抽象化的音符具象化,讓學生利用自己的想象力,將音符投射到一個個具體的事物上,進而理解和分析音樂的節奏結構,計算音符的時值和節拍的分割。數學與音樂的結合,可以讓音樂課堂變得簡單易懂,在一定程度上也加深了學生對于音符時值這部分知識點的把握。音樂與數學相結合的教學案例有:
1.音高和音程。音樂中的音高和音程是由頻率和振動周期決定的。數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計算不同音高之間的頻率比例和振動周期的關系。
2.和弦和音符關系。和弦是由不同音符按照特定的音程關系組成的。數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分析和弦的構成和音符之間的關系。
3.音樂結構和形式。音樂作品通常具有一定的結構和形式,如樂章結構、復調結構等。數學可以幫助學生分析和理解音樂的結構和形式,運用邏輯思維解讀音樂的發展和變化。
4.調性和調式。音樂中的調性和調式是由音符之間的音高關系決定的。數學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和計算不同調性和調式之間的音程關系。
在音樂鑒賞課“宗教復調音樂的頂峰——巴赫”這一單元里關于十二平均律的教學中,教師要引導學生們明白,音樂中使用的每個樂音的固定音高就是靠十二平均律計算出來的。巴赫通過采用平均律(Equal Temperament)來創作這部作品,使得每個調的音程間隔都相等,從而實現了在各個調之間自由轉換的可能性。《十二平均律》由24首前奏曲和賦格組成,每一首前奏曲后面都跟著一個與之相關的賦格。前奏曲通常是短小的樂曲,展示了特定的調性和音樂特點,而賦格則是一種復調的音樂形式,通過主題的逐漸發展和交織,展示了巴赫的對位技巧和復調構思。《十二平均律》中的每一首曲子都具有獨特的音樂特點和風格。巴赫巧妙地運用了對位法、旋律發展、和聲變化等手法,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音樂表達。他的作品是技巧性和藝術性的結合,既展示了他作為作曲家的才華,又是音樂與數學結合的典范。
將數學與音樂鑒賞結合起來,可以幫助學生更深入地理解音樂的結構和表達方式。數學的分析和推理能力可以培養學生的邏輯思維和抽象思維能力,幫助學生在音樂鑒賞中更深入地思考。
三、內容關聯——加深記憶
不同的時代背景會產生風格迥異的音樂風格特征,這與作曲家生活的歷史背景息息相關。在教學中,筆者將相關的歷史、文學和地理知識融入音樂欣賞,讓學生從歷史背景和多個角度全面了解和掌握所欣賞的音樂作品,更深刻地體會音樂藝術與社會學科之間的聯系。
例如,學習《獨特的民族風》一課時,筆者先讓學生了解蒙古族音樂的歷史溯源。蒙古族音樂經歷了三個音樂文化時期,每個時期都對蒙古族的音樂風格產生了重要影響。教師要從歷史文化的角度去關注蒙古族音樂作品的特點和現象,分析不同時期蒙古族音樂的特殊風格特征,引導學生感知蒙古族音樂作品中的聲音特點、樂器運用和唱法,幫助他們理解這些元素,理解蒙古族文化和社會的特點。
教師要積極鼓勵學生討論和交流蒙古族音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演進,引導學生思考樂曲本身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的關系,探索蒙古族音樂與社會學科的關聯。例如,學生可以討論蒙古族音樂在不同歷史時期的變化和演進,與當時的社會、政治和經濟背景有何關系,學生可以研究蒙古族音樂在傳統文化保護、民族認同和文化傳承方面的作用,并與社會學科中的相關概念和理論進行對比和探討。
在了解新疆維吾爾族音樂時,必須要了解新疆維吾爾族的民族語言、歷史沿革、音樂環境、音樂傳承等因素。從音樂環境來看,維吾爾族主要聚居在塔克拉瑪干沙漠周圍的綠洲、伊犁河谷和阿勒泰地區等。從音樂傳承方面看,在當地傳統音樂文化的基礎上,新疆維吾爾族音樂吸收并融合了中原音樂、印度音樂、波斯—阿拉伯音樂的因素,正是這種吸收和融合形成了獨具風格的維吾爾族音樂文化。因此,學生通過深入了解維吾爾族音樂,可以深刻感受到少數民族的民歌與人們的生活地域、文化傳統和語言之間的緊密關系,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音樂鑒賞能力。在課堂上,教師還可以結合歷史故事,為學生營造相關場景,讓學生體會音樂的歷史背景。
四、育人目標關聯——思政教育
音樂作品往往受到當時社會和歷史背景的影響。在音樂鑒賞課上,教師可以分析音樂作品創作時期的政治、社會、文化等方面因素,幫助學生理解作品的意義。在學習具有政治背景的音樂作品,如《命運交響曲》時,筆者會先引導學生感知音樂,然后讓學生通過討論理解音樂中的音調、力度、節奏等元素,進而感悟作曲家借助音樂所表達的情感和思想。
另外還有一些音樂作品涉及政治主題或表達特定的意識形態。通過音樂鑒賞課程,教師可以引導學生逐步分析作品中的政治內容、藝術家的立場和觀點等,提升學生的理解和分析能力。音樂作為一種文化表達形式,常常與國家形象和文化政治有關。通過音樂鑒賞課,學生可以學習和分析不同國家或地區的音樂風格和音樂文化所體現的政治意義,了解不同政治背景下音樂藝術的不同表現形式。音樂這一藝術學科并不是孤立的,而是可以與其他學科知識相互融合、相互滲透的。
五、教學理論關聯——美術學科
美術與音樂都能夠反映審美意識和社會生活。音樂是讓人從聽覺上感受美,美術是讓人從視覺上獲得美,它們在本質上是相通的。此外,美術與音樂兩者既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將音樂和美術相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跨學科綜合能力。
音樂和美術都有自己的藝術風格和表現形式。學生可以通過分析音樂和美術中的視覺符號和象征,深入理解作品所要表達的思想和情感。
德彪西的《月光》(Clair de Lune)是他的鋼琴套曲《泰爾》(Suite bergamasque)中的一部分,這首曲子以其柔美、浪漫的音樂風格而聞名。在這首曲子中,音樂與美術的結合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展現出來。
1.音樂的描繪性。德彪西的《月光》通過音樂來描繪夜晚的寧靜和月光的柔和光影。音樂中的旋律、和聲運用了柔和的音色和流暢的音符,使人聯想到月光下的靜謐景象。這種描繪性的音樂語言可以與美術中描繪的畫面相呼應。
2.色彩與音色的對應。在美術中,色彩是表達情感和創造氛圍的重要元素,德彪西的《月光》通過運用音色來達成類似的效果。鋼琴柔和的音色和鋼琴家輕柔的演奏技巧使得音樂中的音符仿佛在月光下閃爍,給人視覺上的美感。
3.音樂的節奏與畫面的動態。音樂中的節奏和速度可以與美術中的動態畫面相對應。在《月光》中,德彪西運用了自由的節奏和流暢的音符,使得音樂的節奏如月光下的微風輕拂,或是水面上泛起的漣漪。這種流動感和動態感與美術中所表現的動態畫面相呼應。
4.音樂與畫面的情感共鳴。德彪西的《月光》所表達的情感,如寧靜、浪漫、溫柔等,可以與美術畫面中所表達的情感產生共鳴。音樂的旋律、和聲傳達出一種柔和、夢幻的氛圍,使人產生情感上的共鳴。
根據以上的解析,德彪西的《月光》通過音樂與美術的結合,使得音樂作品中的情感、描繪性和美感與美術中的畫面、色彩和情感相呼應。這種結合為觀眾創造了一種綜合的藝術體驗,使人們能夠通過音樂和美術共同感受到美的力量和藝術家情感的表達。通過對美術作品的欣賞和學習,學生可以在感受“美是何物”的基礎上進一步理解音樂之美,認識音樂和美術兩種藝術學科的特點。
音樂與其他社會學科相融合,有助于打破學科之間的壁壘,完善音樂文化的多維度呈現。音樂鑒賞與社會學科的結合,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跨學科思維和跨文化理解能力。這種綜合的學習體驗有助于豐富學生的文化素養,讓他們更加理解與尊重不同的文化背景和社會制度,更好地理解和把握音樂作品的情感和獨特性。這樣的教學方法不僅能夠豐富學生的音樂知識,而且能夠培養他們對音樂的感知和欣賞能力,提升他們的音樂文化素養,為他們在音樂領域的學習和發展打下堅實的基礎。當今的音樂藝術趨向多元化,這需要教師打破單一傳授音樂知識的教學模式,加強學科間的聯系、對話與融合。
本文系陜西省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1年度課題“中學班級合唱的實踐與探究”(項目編號:SGH21Y0851)成果。
作者單位:陜西省西安高新第一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