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與展:高中物理教學與課程思政相結合的育人模式
作者:馬旺國 曾紀慈
發布時間:2024-04-18 10:01:59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習近平總書記對思政課程非常重視,提出“要把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貫穿于教學全過程,其他各門課都要守好一段渠、種好責任田,使各類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同向而行,形成協同效應”。因此,高中物理老師不僅要擔負起講解物理知識的教學任務,還要注重培養學生的思辨能力和愛國情懷。但在傳統的高中物理教學中,物理教師受思政教育認識不足和教學模式固定等因素的影響,很難在課程教學中有效貫徹思政教育。所以,需要積極探究高中物理教學與思政課程緊密結合的新型育人模式,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
一、高中物理核心素養和課程思政的內在邏輯聯系
高中物理核心素養既是高中物理知識、能力、態度和價值觀等教育目標的具體化描述,又是高中物理課程體系和學科目標的構建依據,還是在三維目標的基礎上,為了培養新時代學生物理學科素養的集中體現。課程思政是以構建全員、全程、全課程育人格局的形式,將各類學科課程與思想政治理論課相結合,彼此之間形成協同效應,把立德樹人作為教育根本任務的一種綜合教育理念。
將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教學中,能夠對高中物理教學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一方面,高中物理知識中有許多可供挖掘的思政元素,例如古今中外的物理學家、涵蓋哲學意味的物理學公式等。物理教師通過放大其中的思政元素,可以在培養學生物理核心素養的前提下,豐富學生的思政內涵。另一方面,課程思政融入高中物理教學,既可以豐富課堂的教學策略,又可以延伸物理核心素養。
二、核心素養視域下高中物理課程思政的具體育人策略
(一)將課程思政作為擴充高中物理教學外延的媒介
物理教師教學觀念應由傳統的以教師為教學主體的教學模式,轉為以學生為主體的教學模式,物理教師可以適時將思政元素融入物理教學內容,延伸物理教學的課堂內容,充分激起學生學習的興奮點。例如,在講解“電能 能量守恒定律”的內容時,可以將焦耳、赫爾姆霍茲等科學家的故事作為教學內容的延伸引入課堂教學,這不僅能使高中物理課堂的教學內容更加豐富,還能讓學生了解科學探索的艱辛歷程,深入理解“事物的發展是前進性與曲折性的統一”這一哲學原理。
(二)增加課程思政在高中物理教學中的融入方式
高中物理教學融入課程思政不能只是以一個圖片或一句話來完成,而是要不斷深挖高中物理教材中的思政元素,以此來提升物理學科內容的趣味性以及人文性。應將課程思政融入課前導入、課中展示和討論、課后擴展三個環節中,以情境引入法、類比法及討論法等方式滲透給學生。滲透的過程應有的放矢,既要和教學內容緊密結合,又要讓學生產生共鳴,讓學生明明白白收獲物理知識,并深刻理解物理學科中的哲學思維。例如在講解“質點”這一知識點時,首先可在課前,通過情境引入的方式,在潛移默化中完成課程思政的融入。物理教師可以向學生播放2004年劉翔在雅典奧運會跨欄奪冠的視頻,讓學生在解說員和全場觀眾的歡呼聲中體會劉翔奪冠的意義,讓學生帶著民族自豪感去學習“質點”的教學內容。其次,可在課中,通過類比引入的方式將課程思政切入高中物理教學中,讓學生明白物理知識的實質和蘊含在物理知識中的人生哲理。例如在看完視頻后,通過慢放和分析跨欄和跑步的起點、過程及終點,讓學生理解“質點”這一理想化模型,思考運動員是否可以被看成“質點”,運動過程中的哪一部分可以看成“質點”等問題,最終總結出“物體可以看作‘質點’”的條件。在深挖知識點的時候,讓學生體會“理想化模型”中蘊含的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辯證關系。最后,可在課后,通過討論法的方式將課程思政切入高中物理教學中。讓學生深入討論哪些物質也可以被看作“理想化模型”,看作“理想化模型”后還可以解決什么樣的問題等,提高學生的創新和創造能力。
(三)深挖問題原理,培養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堅持問題導向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品質,問題是時代的聲音,問題是行動的先導。在物理教學中,教師要向學生拋出問題并引導學生提出問題,并進一步解決問題,提高學生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例如在講解“超重和失重”這一知識點時,教師可以詢問學生用一根快要斷了的細繩提起重物是否可以?這一問題并不陌生,學生可以自己創造實驗工具去完成猜測。在完成的過程中有些同學會快速提拉重物,結果不僅沒提起繩子還斷了,有些同學則小心翼翼地提起重物,最后不僅將重物提了起來而且繩子也沒有斷掉。同樣是怕繩子斷掉為什么會出現不同的結果?不知不覺中,學生們就會在新的問題中尋找答案,從而一步步建立起加速度、拉力和超重這三者的邏輯關系,形成“力”和“相互作用”的物理觀念。
(四)剖析公式規律,培養學生的正確的情感觀
在教材的“科學漫步”中,有這樣的描述:“伽利略對運動的研究,不僅確立了許多用于描述運動的基本概念,而且創造了一套對近代科學發展極為有益的科學方法。這些方法的核心是把實驗和邏輯推理(包括數學演算)和諧地結合起來,從而發展了人類的科學思維方式和科學研究方法。”由此可知,數學演算在高中物理教學中有著非常重要的地位,物理教師可以通過剖析公式形成過程的方式,培養及調動學生的科學思維能力。例如“行星的運動”和“相對論時空與牛頓力學的局限性”這兩部分內容,都需要學生仔細剖析天體運行速度、公轉周期、角速度、中心天體的質量等眾多物理量之間的公式,體會萬有引力定律的重要性。教師要引導學生去深究這些公式和定律背后的科學家們的奮斗過程,培養學生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五)挖掘典籍文化知識,樹立學生正確的愛國情懷
文化是民族的精神命脈,在唐代《昌黎先生集序》有這樣的記載:“文者,貫道之器也。”其意為文章是貫通“道”的工具,強調文章要解決現實的社會問題。而在學生通用的物理教材中,多以國外科學家發現的公式和定律為主,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可能會因為認識不足而難以堅定文化自信。實際上,我國古代的許多著作也記載了很多物理知識,很多著作中描述的物理現象不僅比西方提出的時間更早,而且能夠詳細說明事物發展內在規律的本質原因,這對樹立學生的愛國情懷有很大的幫助。在春秋戰國時期的《考工記》中,對熱學方面的知識有這樣的記載:“凡鑄金之狀,金與錫,黑濁之氣竭,黃白次之,黃白之氣竭,青白次之,青白之氣竭,青氣次之,然后可鑄也。”將金屬的熱加工清晰闡釋,時至今日仍被冶煉工人使用。在《列子·天瑞》一書中對“物質守恒”的思想也有記載:“物損于彼者盈于此,成于此者虧于彼”,其意為物質在一個地方受損,必然會在另一個地方豐盈;在一個地方成功,則會在另一個地方失敗,這比俄國化學家羅蒙諾索夫的相關論述早一千多年。教師可以在我國古代典籍中挖掘物理知識,并將這些物理知識整理成問題拋給學生,再讓學生結合當前的生活情境將古人的問題轉換為自己遇到過的問題,這不僅能夠拉近學生與物理學科之間的距離,還能使學生產生強烈的民族自豪感。
綜上所述,高中物理是培養學生研究物質世界最基本的結構、最普遍的相互作用、最一般運動規律及所使用的實驗手段和思維方式的重要學科。而核心素養則是對這些研究的高度凝練,在核心素養視域下構建出一套完整的高中物理思政育人策略,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核心素養,又能優化高中物理學科的育人功能和育人模式。
本文系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c類課題《大單元教學模式下培養高中物理學科核心素養的策略研究》(2023C601);廣西教育科學“十四五”規劃2022年度專項課題《學科課程教學與勞動教育融合研究》(2022ZJY1875)研究成果。
作者單位:廣西壯族自治區柳州市第二中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