課程領導力是學校根據育人目標進行課程建設,以全面提升學校教育質量的能力,即校長帶領教師認識課程、開發課程、實施課程及評價、研究課程,進而依托課程培育與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的系統能力。提升課程領導力是學校內涵發展的客觀需要,也是促進學生個性化發展的必然要求。渭南市第一小學始終將課程建設作為辦學理念的落腳點和師生發展的著力點,在實踐中不斷探索課程育人新路徑,賦能學校發展新生態。

一、基于發展理念,明確育人方向

渭南市第一小學的發展理念是“發展個性,成就未來”。發展個性的教育是讓每一個人的優點更突出的教育,也是幫助師生找到屬于自己閃光點的教育。基于這一理念,學校校徽由英文加數字“No.1”組成。字母中間的圓代表全球視野,圓上面連接的一捺,連到前面的n變成字母m代表me(我),連到后面變成字母y代表you(你),寓意“我和你形成學習的共同體、命運的共同體、成長的共同體,最后成長為最好的自己”。“No.1”不是成績排名的第一,而是告訴師生:今天的自己優于昨天的自己;今年的自己優于去年的自己;現在的自己優于過去的自己。做最好的自己!

為了落實辦學理念,學校倡導教師“尊重人性 關注個性”(學校的教風),通過學校的教育引導每個學生發現自己的閃光點、發展自己的優勢。為了落實這一教風,學校提倡把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六步走(閱讀、思考、表達,合作、互動、展示)環節建立起對學習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從而愛上學習,在學習過程中形成“學習自主,行為自律”的良好學風,最終在“教師自覺發展,學生自然生長”的校風浸潤下,培養出“學習自主、行為自律、陽光自信、善于合作”的未來公民,進而實現“一起向未來”的美好愿景。

二、聚焦核心素養,構建成就課程

如果說學校的發展理念是師生的發展方向,那么課程、課堂則是實現目標的軌道。為了實現“發展個性的教育”這一目標,學校立足實際,以《義務教育課程方案和課程標準(2022年版)》為指導,依托國家課程,基于學生發展核心素養,構建“成就課程”體系。課程理念:成就師生的每一種可能,使師生有成就感、獲得感。課程建設基本原則:一是目標內容層面體現國家的育人要求和學校的辦學目標,回答培養什么人的問題;二是過程開展層面制訂科學高效的實施策略,回答怎樣培養人的問題;三是結果呈現層面通過課程評價對育人方向、辦學目標進行檢驗與反饋,回答為誰培養人的問題。

20240418095934990-4-d1864.jpg

為了體現“五育”融合,學校以發展學生核心素養為圓心,以主題課程為半徑,逐步構建了“基礎+拓展+實踐”的成就課程體系。其中,拓展課程由兩部分組成:一是學科拓展課程分別為童詩主題課程、思維主題課程、科學探秘、快樂英語、經典閱讀、繪本故事等;二是社團課程分別為美育時光、第一少年說、陽光心靈、指尖創美、人工智能等。實踐課程由研學課程、勞動課程、融合課程三大部分組成。基于“成就課程”體系,學校把課程實施規劃定為三個層面:做強基礎課程,聚焦“五育”融合,夯實學生基礎性學習力;發展拓展課程,體現辦學思想,培育學生發展性學習力;創新實踐課程,發展學生個性,開發學生創新性學習力。具體做法如下:

1.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

佐藤學在《靜悄悄的革命》中說:“改變學校的第一步,就是在校內建立所有教師一年一次的、在同事面前上公開課的體制。無論是怎樣的改革,學校里只要有一個教師不上公開課,要取得成功都是困難的。”所以有效落實課程育人的前提是課堂的改變。為了改變教師的課堂教學行為,學校通過“321”集體備課(即“三備、兩磨、一展示”主題研修活動)和“導師+”教師發展共同體兩個抓手實現“以課為媒,相約成長”教師自主抱團成長的發展目標。經過近三年的實踐探索,各學科組形成了成熟的教學思路:“語文學科—回歸性閱讀、數學學科—兒童可視化數學、英語學科—五環一主線、科學學科—四步探究、體育學科—四環樂學、音樂學科—四唱悅動、美術學科—四美創意”的特色學科教學思路,助力了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國家課程校本化實施的成效在于總結梳理出了適合本校師生發展的學科教學思路,不同的學科、不同的思路,相同的文化、相同的品質,最終實現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目標。

2.校本課程特色化實施

校本課程分為拓展課程和實踐課程。拓展課程以“學科拓展課程和社團主題課程”為抓手。學科拓展課程重點依托校級“導師+”教師發展共同體,如:孫斌斌名師工作室的“童心童詩”課程,目前已構建出了“三三一三”課程體系。第一個“三”是“三個課堂”,“第一課堂”落實國家教材中的兒童詩,“第二課堂”落實兒童詩校本課程,“第三課堂”在實踐中創編兒童詩。第二個“三”是“三趣”培養目標,“第一課堂”激發興趣、“第二課堂”增添樂趣、“第三課堂”涵養志趣。“一”指“一體兩翼”學科融合,其中“一體”是以兒童詩教學為主體,“兩翼”指發揮學科驅動力、發展學生創造力。結合“三個課堂”的時間和空間安排,把國家課程、校本課程、實踐課程進行重構,將兒童詩教學與其他學科有機融合。最后一個“三”是“三優四關注”增值性評價體系。

社團主題課程分為“學校、年級、班級”三個層級,老師們通過“學校社團領著學生走;年級社團扶著學生走;班級社團和學生一起走”的方式,培養孩子的樂趣,發現并發展孩子的個性。

實踐課程中的研學課程和勞動課程以處室牽頭,各處室結合自己分管的內容構建相關課程,如由學生成長中心負責的課程“行走的博物館”“公交車上的小小講解員”等,由體藝衛發展中心負責的課程“我是大廚”“百草園里的樂趣”等。

融合課程通過跨學科整合,實現課程實施空間的融通,最終實現將書本知識轉化為實踐應用、服務社會的能力。讓學生在活動中體驗和感受生活,發現和解決問題,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如跨學科主題課程“我和校長媽媽的快樂時光”“帶著詩歌去旅行”等。

3.課程評價增值性探索

《深化新時代教育改革評價總體方案》指出“教育評價事關教育發展方向,有什么樣的評價指揮棒,就有什么樣的辦學導向”。因此,渭南市第一小學將課程評價作為落實課程理念的重要措施。在不斷的實踐與探索中,改進了對學生學業水平的結果性評價。基礎性課程的學業評價主要采用“等第制”,評價過程做到五關注:關注知識的獲得、關注情感的發展、關注學科素養的培養、關注學習過程的變化、關注學習結果的優化。最大限度地實現學生全面而有個性地發展,讓每一名學生具有健全的人格、良好的素質和終身學習的能力,滿足每一名學生的個性化學習需求。拓展課程、實踐課程的學業評價主要采用學分制,包括六個維度:課程參與度、知識掌握度、技能應用度、團隊合作度、創新開發度、素養形成度。更加注重學生能力和素養的培養,有助于全面、公正地評價學生在拓展型和實踐型課程中的學習成果。

同時,為了更好地激勵學生陽光自信成長,學校在“等第制”和“學分制”評價的基礎上,探索出了“三優四關注”增值性評價體系。在日常教育教學過程中,要求學生“優于自己、優于昨天、優于去年”,要求教師“關注起點、關注差異、關注過程、關注發展”。

三、成就卓越品質,關注教育未來

一所學校的發展離不開社會的支持與認可,但更多的是取決于師生的成長。在“成就課程”發展理念的引領下,渭南市第一小學建校近三年來,先后獲得陜西省德育工作表現突出單位、全國中小學信息技術創新與實踐大賽優秀組織單位、渭南市新時代優秀少先隊集體、臨渭區綜合考評先進單位、臨渭區品質課堂建設示范校等20余項榮譽稱號。校長孫斌斌入選首批陜西省基礎教育骨干校園長培養對象,同時學校培養了陜西省特級教師1人、省教學名師1人、省學科帶頭人1人、省教學能手6人、省骨干班主任1人,渭南市教學能手2人,臨渭區教學能手8人。學生榮獲不同級別獎項700余人次,其中國家級10人,省級38人,市級203人,區級500余人。

朱永新老師說:“課程的豐富性決定著生命的豐富性,課程的卓越性決定著生命的卓越性。”對于課程領導力在一所學校發展中的作用沒有人一開始就能想清楚,只有做起來,目標才會越來越清晰。在今后的工作中,渭南市第一小學將繼續聚焦課程領導力,挖掘學科素養,完善課程建設,優化課堂理念,把個人的“小我”融入實現強國建設、民族復興的“大我”之中,著眼于學生的未來成長,放眼于國家的未來發展,不斷深耕,追求卓越。

作者單位:陜西省渭南市第一小學

責任編輯:張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