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壯壯:書籍陪我度過彷徨,閱讀使我走向輝煌 | 《教師報》第二屆“推動陜西閱讀”關注人物
作者:苗壯壯
發布時間:2024-04-17 10:02:26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在陜北貧瘠的山谷中,有這樣一位閱讀點燈人,他多次婉拒高薪工作,多年來以代課老師的身份,幫助鄉村留守兒童從書中摘取夢想的種子,這便是我。誰能想到如今健談、陽光的我,曾經自卑內向,在公眾場合緊張到不敢說話,不過我卻一直喜歡沉醉在有趣故事中不能自拔。
一、與書為友,造就不屈人格
學齡前,我最喜歡聽莊里人嘮家長里短,聽來往書匠講各種奇聞軼事,聽奶奶講關于腦畔存在過的李子樹,想象村子里路會通向何方,想看一看被大山圍繞的外面世界。帶著這樣的好奇與思維,我走進了教室,幾乎閱讀了所有能夠找到的書籍,有時甚至達到廢寢忘食的地步。三四年級去鄰居家玩耍,偶然看到一摞小人書,便一整天泡在書海里,以至于晚飯時都聽不見母親呼喚。
小學階段為了查閱生字詞,翻爛了五六本新華字典;借助一本借來的《聊齋》認識了不少繁體字。上了高中,我又成了學校附近書店的常客。那時接觸到路遙《平凡的世界》,就被那種很有當地風俗的著作所吸引,第一次了解到屬于那個時代的巨大苦難。面對租賃小房冬季室內滿墻的冰渣,晚上睡覺需要蓋兩塊被子,還要借助電褥子保暖,我們無法想象那時的光景,可我通過閱讀體會到了發生歷史中那些稍縱即逝的光芒。
《幸福比優秀更重要》,讓我看到一個教育從業者該有的姿態;《我的教育理想》中的理念與我不謀而合。在面臨職業倦怠時,我會讀《唐宋詞十七講》,書中所提到蘇軾、辛棄疾、柳永等知名詞人,他們在面臨厄運、困苦時所表現的坦然欣慰真的不容易。讀書可以讓他們了解到他人的人格魅力,同時也能通過文字被他們的人生所折服,從而無形中提煉待人接物的恰當方式。
為了一本書,我曾在蘇州500多人的培訓舞臺上做了25個俯臥撐。臺下有人還在心里將“書”和“俯臥撐”進行對比時,我已經健步上前來到主辦者的面前。談及當時想法,我說:我們是否會為了矜持,而丟掉自己主動閱讀的勇氣?閱讀可以明智,也可以博思,更可以讓人光彩奪目,使一顆原本孤獨的心長成一棵自由的參天大樹。
二、以書為燈,打破閱讀壁壘
除了日常的教學任務,我還肩負了許多課外工作,有時需要加班到很晚,但我依然能夠抽出時間與孩子們一起玩耍、一起閱讀。通過調查了解,幾年前的學校,閱讀并沒有引起大家的重視。很多課外書更新頻率太慢,封面泛黃、內容深奧,學生真正感興趣的題材并不多,很多舊書放置書架后幾乎無人問津。有感于學校圖書資源的匱乏,我積極對接公益機構,先后募捐2000余冊新書及價值4500余元的報紙期刊。
之前的閱讀活動更側重于紙質材料的收集,導致學生對于課外閱讀提不起濃厚興趣,我協調發起閱讀與寫作社團,定期組織學生開展閱讀主題活動,并且與我所負責的語文教研組聯動起來,通過講故事、情境演繹、硬筆書寫、社群閱讀、寫讀書記錄等不同方式,提升學生閱讀課外書籍的興趣。目前學生已經養成主動閱讀的良好習慣,四年級走讀學生每晚10分鐘閱讀已經成為常態。
我還試著讓閱讀成為一件輕松自然的事情。取消學校圖書室的借閱登記及定期開放的制度,參與改造全縣第一家開放式學校圖書閱覽室。并根據學生的身高及年齡,安排合適的圖書資源,推薦與各年級適配的圖書目錄,倡議各年級結合班級文化風格,打造各具特色的圖書角,使之成為思想引領的一面旗幟。按照我最初的預想,希望能夠進一步打破來自時間、空間的閱讀阻礙,從而讓學生能夠隨時隨地去閱讀。
在世界讀書日來臨之際,由我主導的校園讀書節熱烈而有趣,精心設計親子閱讀、繪本共讀和書籍封面設計等不同環節,吸引了多名校委會領導參與進來,形成的報道在全縣鄉村學校引起廣泛關注。其中僅僅為了組織好“繪本導讀”這個環節,我提前閱讀過100余冊繪本資源,并且報名參與“兒童閱讀啟蒙與鑒賞共學”工作坊,又通過《圖畫書這樣讀》深度解讀,凝結成5000余字繪本剖析文本。
通過公益博學線上資源,讓書本中的內容成為一個個腳印,藏于文字間的故事在現實世界中產生碰撞。董宇輝、樊登、鄧亞萍等行業知名代表,為學生帶來一場場因閱讀而改變的真實案例。通過名人專題宣講,使閱讀的價值得到更直接、更客觀的體現。閱讀能讓他們從一次次的苦難中走出;能讓他們實現一個個近乎不可能的夢想,也讓著名演員、高考狀元、奧運冠軍真實地和鄉村學生屏幕互動。
三、以書為帆,駛向深藍航向
因為熱愛閱讀,我每年都會自費購買圖書,也會通過自主學習的方式,接受了較為系統的專業熏陶。在我看來,書籍就是我的良師益友。雖然讀書并不能給我的生活帶來多少明顯改變,但我總說“這能決定我們看問題的角度和待人接物的態度”。尤為自豪的是受邀飛往鄭州主持青年教師閱讀研修開幕式的經歷,這讓我首次以鄉村教師的身份站在舞臺上,期間與來自全國的閱讀推廣人開展交流,對我的內心產生持續深入的影響。
我經常與同事交流如何高效管理時間,這使我能夠有更多時間進行閱讀輸出;還受邀到周邊學校分享思維導圖在教學當中的價值,努力帶動其他教師去尋找閱讀的樂趣。不管平時教學任務多么繁忙,我總是身先士卒,每學期書寫2萬余字的讀書心得,影響帶動全校青年教師積極行動起來,每學期至少閱讀2本書籍,撰寫1篇閱讀感想。
從所在班級多次入選公益機構參評的優秀榜單,到在我的鼓勵和推薦下,同事榮獲市級“閱讀之師”稱號,學生也在市縣教育部門組織的閱讀活動中獲得名次。每年發起針對全校學生發起“閱讀之星”評選,這是參評縣市級榮譽的重要依據。讓鄉村學校的課間閱讀成為全校人人共享、人人共樂的自由之事,逐漸成為老師、家長和學生談論最多的話題。
我至今已在自媒體更新了50余萬的文字,部分文章被省級期刊轉發,同步于《人民日報》客戶端。還作為特邀嘉賓到北京師范大學向教育部教師工作司趙靜處長、國務院參事湯敏博士及全國優秀特崗教師分享教育故事。2022年受聘《少年智力開發報》小學語文特約評審,為樣刊內容邏輯及受眾閱讀分析提供經驗支持;2023年受聘為《課堂內外》雜志特約作者,入選《教師報》“推動陜西閱讀關注人物”。
這些年,我早已從過去內向孤僻的性格,蛻變成如今自信從容的模樣。在忙碌的鄉村執教生涯中,我積極接受教育公益機構的邀請,為全國2500余名鄉村教師開展過線上直播分享;有感于鄉村特殊兒童常規學習存在障礙,聯合全國中青年教師開展“特殊兒童的教育策略”線上研討活動;先后擔任簡書、美篇等多個平臺的專題編輯,參與審閱上千萬文字,其中涉及讀書隨筆的內容上百萬字。我希望同事、學生和曾服務過的教師群體,都可以從書中獲得豐盈的靈魂,保留那一份純真的思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