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國際港:“借船出海” 以系統改革推進教育強區建設
發布時間:2024-04-13 09:36:35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近年來,西安浐灞國際港從“引名校”到“辦名校”,走出了一條“借船出海”,快速提升轄區教育教學發展水平的教改之路。
一、大力實施“教育強區”戰略
提起西安浐灞國際港的學校,轄區群眾最大的感受是“高顏值”“國際范”。西安浐灞國際港秉持“把最好的給教育”理念,以最好的位置、最優的規劃、最強的管理來建設發展教育。全區高起點規劃布局教育,在園區規劃中優先考慮教育配套,滿足教育建設用地需求,在全區最好的位置建學校,逐年優化學校布局,為基礎教育發展提供了堅強保障。
西安國際港務區陸港第六小學
西安國際港務區高新一中陸港學校航拍圖
園區財政支出優先保障教育投入,給予教育事業發展足夠的財政性經費支持。在學校設計上,堅持“一校一特色”高標準建設,引入全國知名單位參與學校設計,按照“有文化、有內涵、有品位”要求建設學校,同時邀請學校提前參與前期建設,根據不同的校園文化及發展需求設計各有特色的校園,讓新建校辦一所成一所,薄弱校改一所強一所。
西安浐灞國際港率先啟用全新的管理模式,在教育管理中放權賦能,實行“上面輕型化、下面扁平化”的“小管理、大教育”模式,實施校長全面負責制,讓學校充分擁有辦學自主權,可以按照教育教學規律,自主大膽地進行教育創新實踐和探索,全力辦好群眾家門口的好學校。
二、打造區域特色“名校+”工作模式
針對園區教育發展不均衡問題,西安浐灞國際港探索打造緊密型“名校”和“+校”的合作關系,形成了具有區域特色的“名校+”工作模式。經過幾年的實踐,園區“名校+”實施路徑歷經1.0版本、2.0版本,正向3.0版本跨越。
2020年9月,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學校開學典禮
1.0版本:跨區域引名校。根據轄區教育發展需求引進陜西省內名校品牌及成熟團隊,實行“人、財、物”全委托管理,將名校優質資源、先進經驗成建制植入,一體化管理,確保新建學校教育教學質量得到充分保障,實現“新建即名校”。
陜師大陸港小學“名校+”共同體統一培訓
2.0版本:組建區內“名校+”。以“一長多校”“名校深度幫扶”形式加速推動名校資源區內二次孵化,輻射帶動園區新建校及傳統學校發展。西安國際港務區陜西師范大學陸港小學與西安國際陸港第二小學、西安國際港務區陸港第六小學、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小學實行“一長多校”模式,實施統一垂直管理,教育教學同步規劃,教研成果實時共享,教師常態化輪崗。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中學深度幫扶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中學、西安市第七十七中學。三校實行統一的結構化課堂教學模式、宿舍管理機制和學生評價體系,教師每周集體備課,統一教學進度、教學內容,共同舉辦校園運動會、文化藝術節等大型學生活動。
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學校對全區教師進行培訓
3.0版本:拓寬“名校+”的深度和廣度,辦具有區域特色的“新名校”。
一是浐灞國際港共享優質資源,打通不同學段和“名校+”之間的壁壘,如依托名校資源統籌開展不同學段的教師業務培訓,西安國際港務區鐵一中陸港中學承擔全區中學教改及新高考改革培訓,共享成熟教學經驗;西安國際港務區陸港初級中學與西安國際港務區陜師大陸港小學“名校+”共同體開展“中小學思政課一體化”的研訓活動。
西安國際港務區陸港第七小學開設人工智能課程
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小學百畝勞動基地
二是做深“名校+”,讓園區教育各具特色、漸成品牌。立足轄區一流的文體資源,做強體教藝教特色,2023年籃球、游泳、足球、啦啦操、合唱、民樂演奏等體藝項目在中省市比賽中獲數十個冠軍。各“名校+”發展引領未來的教育理念和實踐,轄區內的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小學勞動基地、陜師大陸港小學“人文藝術空間”、陸港六小“少年科學院·科技夢工廠”等典型案例備受關注,受到家長和社會的高度認可。
三是以“名校+”撬動教育改革,帶動全區優質均衡發展。在2.0版本,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小學、西安國際港務區實驗中學是被名校帶著走、領著走,進入3.0版本,園區“名校+”再次升級,借助名校統籌管理,在多所傳統學校推行人事制度改革,對標名校標準引進大量高學歷高層次人才,并進行績效改革,強化過程性考核,破解制約傳統學校發展的主要因素,最大限度地激發了辦學活力。在2023年區級質量評價中,全區公辦學校教學質量均有明顯提升,以前的薄弱校正在成為區域的“新名校”。
下一步,西安浐灞國際港將聚焦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持續深化升級“名校+”工程,由多模式復合式向集團化辦學升級,由體量規模優勢向整體內涵高質量集群優勢升級,不斷釋放“名校+”的動能和潛力,推動全區基礎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努力讓轄區每一個孩子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