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陜北,清明節前有捏燕燕、蒸花饃的傳統習俗。4月2日,在陜西省綏德縣田莊鎮九年制學校,面花非遺傳承人胡寶成為同學們講解捏面花技巧,“揉、捏、搓、挑、摁、捻、剪、點……”同學們用靈巧的雙手,將發酵好的面團,配合繡花針、梳子、剪刀等工具,加上紅豆、黑豆等點綴,揉捏成動物、人物等各種形狀的面花,上鍋蒸好后,點上紅綠,一個個栩栩如生、形態各異的花饃、燕燕盡現眼前。同學們高興地向老師展示自己的作品,分享自己參與捏面花社團的快樂。

近年來,綏德縣高度重視非遺傳承工作,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課程進校園活動,以傳承中華文脈,弘揚優秀傳統文化為主線,傳承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及建設具有地方特色的校本文化體系為重點,豐富多彩、積極向上的校園文化活動為載體,全面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和特色課程進校園活動,助力“雙減”政策落地生根。

傳承非遺文化 從娃娃抓起

在春筍幼兒園幼兒園慶元旦活動中,小朋友們配著花傘、彩扇、紅綢緞、紅腰鼓等道具,踩著鏗鏘有力的鑼鼓聲和嗩吶聲,通過扭、擺、走、跳、轉等動作,有模有樣地表演陜北大秧歌,迎接新年的到來。

綏德縣各學校利用課外活動時間,選取非遺優秀項目,結合“雙減”政策,把文化傳承類社團活動納入課后服務中,成立非遺興趣社團。

“搖擺步,一二三四,五六七八”,在綏德縣遠竹中學操場上,每天下午,伴隨著優美的旋律,朝氣蓬勃的學生跳著特色秧歌操。經過動作編排、歌曲制作,遠竹中學將秧歌和體操融合在一起創新成“秧歌操”,廣受同學們喜愛。

綏德縣教體局邀請秧歌、泥塑、剪紙、書法、民歌等多類非遺傳承人或指導老師為同學們授課傳藝,幫助學生了解陜北非遺文化,激發學生的興趣與愛好,不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的興趣。

微信圖片_20240412111743

綏德縣春筍幼兒園小朋友們進行秧歌表演

微信截圖_20240412112843

綏德縣遠竹中學學生在表演秧歌操

探索校外傳承新路徑

在2024年綏德縣元宵節秧歌匯演巡游活動中,綏德縣高級中學、第一中學兩支秧歌隊伍,身著鮮艷服裝,手持舞扇和花傘,動作歡快,精神抖擻,為全縣人民送上新春祝福,全面展示熱情飽滿的學子風采,吸引市民沿街觀看,贏得陣陣喝彩,榮獲優秀表演獎、優秀組織獎等榮譽稱號。

r (1)

綏德縣高級中學秧歌隊在體育場進行元宵節秧歌匯演

綏德縣教體系統將傳承非遺文化滲透到社會實踐中,200余名學生利用寒假時間排練秧歌,不僅學習秧歌技巧,同時豐富假期生活,同學們樂在其中,紛紛表示樂意用實際行動弘揚陜北秧歌文化,讓更多的人領略非遺文化的魅力。

一張彩紙一把剪刀,學生們精心折疊、剪刻,不一會兒,一幅幅包羅萬象,栩栩如生的剪紙作品躍然眼前。從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開展以來,綏德縣明德小學作為試點學校,開展剪紙、陜北秧歌、泥塑等社團,幫助學生了解陜北非遺文化。“雙減”政策落地后,學校將文化傳承類社團活動納入課后服務中,不斷培養學生主動學習傳統文化、傳承文化遺產的興趣。

r (2)

綏德縣實驗中學學生學習剪紙技巧

多部門聯動 加強指導管理

綏德縣非遺文化進校園活動堅持校內與校外、課內與課外緊密結合,注重提高學生綜合素質與豐富學生課余文化相結合。各學校通過開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知識講座、非遺進課堂、舉辦非遺知識競賽多種方式推進非遺文化進課堂,同時帶領學生走進綏德縣非物質文化遺產陳列館,參觀了解石獅、剪紙、秧歌、嗩吶,說書等非遺項目,感觸非遺、體驗非遺。

20221107102426969

綏德縣第三小學學生走進非遺陳列館現場聆聽說書表演

綏德縣教體局加強指導,指導已建成的一批非遺特色學校,將“非遺”文化融入校園文化建設,分學段開展“非遺”教育活動,充分利用各種資源建設非遺傳承示范基地,拓展學生學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等德育創新項目,指導各校開設秧歌、泥塑、剪紙、書法、民歌等各具特色的主題教育活動,把優秀非遺文化全方位融入學校教育各環節,打造“一校一品”。綏德縣文旅局成立非遺進校園項目組,師資人員由數名非遺項目代表性傳承人及縣文化館業務干部組成,定期到學校授課傳藝,建立科學、系統的教育教學體系,組織學生學習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知識,積極有效開展傳承工作,營造校園內人人知、人人愛、人人學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良好氛圍。

責任編輯:劉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