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妍:一路走,一路播灑閱讀的種子 | 《教師報》第二屆“推動陜西閱讀十大教育人物”
作者:閆妍
發布時間:2024-04-12 10:59:43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讀書是在書的海洋中追尋的過程,追尋的過程既美好又曲折,也正是這份美好而曲折,磨礪出了閱讀這顆純粹的寶石。我是一名語文老師,擔任學校語文教學工作,也是班主任、教研組長,在教學中帶領學生閱讀,在閱讀中實現對自我的找尋。作為一名教師,一路走,一路播灑閱讀的種子,積極推動閱讀,搭建精神世界的秘密花園。
在教學中播種閱讀的種子
我的教師角色經歷了一次變化,我當過六年歷史教師,然后轉行為語文老師。然而,無論教歷史還是語文,讀書都是我教學生活中最重要的事。我喜歡讀書,更喜歡帶著學生讀書。帶著學生在歷史古籍的長河中,縱觀中華五千年的滄桑。在閱讀的陪伴下,在瑯瑯書聲中,御一葉扁舟,徜徉于山水之間,感受著那“逝者如斯”的豪邁,“古道西風瘦馬”的凄涼,和“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的悲傷。我在課堂上考慮關于讀書的哲學,帶領學生將自己已有的經驗和前人的智慧結合在一起,引導學生,通過讀書感悟,體驗內省,實現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讓教育真正回歸生活。
喜歡閱讀是一種態度,善于閱讀是一種能力。閱讀的過程不僅要思維在場,更要靈魂在場。教師不僅要讓學生獲得好的成績,更要讓學生在閱讀中具備與生命對話的能力。我們在閱讀設計過程中用任務跟蹤,用問題驅動,讓學生有計劃地讀下去。在閱讀《西游記》時,我們提出了勾畫閱讀導圖的辦法,連綴板塊,化零為整,如勾畫唐僧師徒西行線路圖,標出各站妖怪,引導學生提出問題:菩提老祖為什么趕走孫悟空,還不讓他說出自己是師傅?為什么孫悟空大鬧天宮很有能耐,而到了保護師傅去西天取經時卻要到處搬救兵,無計可施?學生提出閱讀后的思考,在合作中尋求解決困惑的辦法。
讀書是一種生命狀態,也是一種生活方式。教師首先要過一種持續而適度的讀書生活。正如于漪老師所講,要真正讀一點“磨腦子”的書,讀一點經典。《學習的本質》《皮亞杰教育論著選》《我們怎樣思維·經驗與教育》《推動自己就是推動教育》,我在專業閱讀中學習項目式學習、具身認知、深度學習、教育教學前沿理論,學習量化研究、質性研究等方法。在《語文科課程論基礎》《理解與創新:人本中心的透視與解讀》《批判與探尋:文本中心的突圍和建構》《經典閱讀與語文教學》等名家專著的閱讀中,我理解了讀書不僅是個理論問題,也是一個實踐問題。讀書的愿望從哪里來?從心里來,給閱讀留時間,給心靈留時間;從固定來,每天都要留有固定讀書的時間;擠著來,見縫插針地擠時間去讀書。我通過專業閱讀,思考教育的本真在哪里,教育改革的路在何方,重拾教育生活的意義,而不僅僅是一個知識和信息的販賣者。因此,閱讀強調要養成勤于積累資料、勤于筆札的習慣,建立學術檔案,以讀促寫,在讀書筆記中記錄閱讀思考時最有價值的閃光點。我更要通過閱讀喚醒靈魂,打破常態。“打破”意味著成長的膽識和勇氣、智慧和決策,還意味著行動與實踐。“打破”意味著要戰勝糾結與恐慌。我要在閱讀中打破名不副實的恐慌,樹立自己的學術自信,將自己的教學之路走得堅定而踏實,找到自己的優勢和專長。我在閱讀中逐漸發現沉溺于舒適區的我,過度依賴自己的教學經驗,不愿改變,因循守舊,缺乏創新。因此,我不僅要主動擺脫舒適區的自我麻痹,還要有與時俱進的積極心態,從舒適區邁入學習區,永葆熱情。“打破”更意味著重新出發,重新樹立努力的方向。教育工作是一種修行,我們投入了自己最美好的歲月,如果把教育過成了苦役,那終究是對自己的辜負和虧欠。我愿意把過去歸零,重新再來,帶著謙遜的態度和持久的熱情,時刻保持積極主動、自動自發地學習閱讀。
做閱讀課程改革的建設者
閱讀不僅是語文的事情,也是所有學科的事情;把學生帶進閱讀,不能僅僅靠閱讀作業或閱讀課,更需要給予他們一種閱讀的習慣和意識,讓閱讀成為他們日常的生活方式。我們用閱讀推動學校整體課程,將我們的校園環境和所有師生都凝聚成閱讀的力量,讓大家一起成為習慣閱讀、愛閱讀、會閱讀的人。
我在實踐反思、驗證總結的基礎上逐步提出“在體驗中閱讀”的主張,尋求體驗閱讀的教育意義,設置豐富的閱讀課程,讓閱讀深扎課堂。在學校“生本、自主、開放、創造”的閱讀課程引領下,將讀書的影子滲透到學校的每個細節。我在教學中不斷思考語文教學意義,逐漸理解語文課程的生活內涵,科學構架課文與生活的橋梁,帶領學生閱讀,在讀寫互動、讀寫融合中,提高學生的語文讀寫核心素養。閱讀課程要視學校自身及地方文化為資源,自主開發、自主選擇并實施,突出課程標準要求和學校自身文化內涵,符合學校教學實際。閱讀課程設計要立足學生興趣,要有前沿性,要能堅持,更要不斷改進語文學習環境,喚醒學生的生活體驗,構建閱讀體驗學習活動鏈,開展語文閱讀實踐活動。將體驗學習與閱讀結合,將閱讀與信息技術結合,制作系列微課,開展古詩詞鑒賞系列專欄,古詩詞導讀系列微課被選入陜西省基礎教育資源庫建設項目,多次在陜西省名師資源網推出微課資源,《詩經》導讀課課例《蒹葭》獲銅川市微課一等獎。用閱讀導讀課塑造人人格,涵養心靈,培植生命的厚度,鼓勵每一個學生在生命中綻放。我始終堅持“工具性”是語文教育之基,“人文性”是語文教育之本,“體驗”是撬動學生高階思維的抓手,學生在閱讀體驗中建構知識、發展能力、產生情感、發散思維,點燃血液里的文化基因,喚醒潛藏心中的風雷和涌動于血脈的激浪。
在此基礎上,學校“濟陽晨曦”文學社開展語文社團活動,創設體驗學習情境,靈活設計體驗學習活動,開展“銅城文韻”“行走故鄉”“古詩新唱”“故事新編”等讀書活動,走進學生心里,做學生靈魂的引領者,做麥田的守望者,做教育的思考者和播種者,培養出更多有大愛大德大情懷的人。學生文學社出版學生優秀作文集4冊,指導學生在《語文報》《銅川報》《新新中學生》發表文章多篇,編輯出版《初中必備古詩詞61篇》《語文讀本》,推廣至銅川市中小學。
做閱讀團隊建設的引領者
閱讀是一種思考,是一種反省,是一種探索,是一種與現實的不妥協。教師的專業成長是從無數第一次開始的,要逼著自己不斷地去讀書、去發現。教師要“帶學生讀書,倒逼自己讀書”,讓讀書糾正、完善和豐富自己的教學探索。依托名師工作室,我們研究閱讀教學動態、創新閱讀課程建設、傳播閱讀教學理念、培養骨干教師,積極發揮示范、凝聚、輻射、帶動作用,逐步成為促進地區教師專業發展,帶動學生閱讀的優秀團隊。工作室與兄弟學校開展整本書閱讀同課異構研討,多方聯系名校名師舉辦兩地示范交流,精心設計開展微型課教學研討,舉辦閱讀教學藝術提升講座,成立團隊讀書會,開展系列讀書活動,促進教師專業成長,讓讀書成為一種習慣。各位成員積極分享自己的閱讀心得,有的從語文學科本身出發,結合自己的讀書經驗,聯系教育教學,深入淺出地總結自己的收獲和體會。有的從班主任管理出發,深刻剖析班級管理中的典型事例,為老師們傳經送寶。還有的以教師家長雙重身份,提出與孩子交往和親子教育中的問題,集思廣益,深入探討,將理論賦予實踐,感受頗多。
“書卷多情似故人,晨昏憂樂每相親。”讀書貴在堅持,只有當我們捧出心中最為柔軟的溫情和最為細致的情懷去迎接書香,才能體會人生、把握人生。點亮讀書燈,播撒閱讀種子,傳遞閱讀力量,潤澤每一個生命,以書為媒點微光,以人為媒聚薪火,共振時代脈搏,傳遞閱讀力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