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安平:閱讀照亮世界——從“孤讀者”到領讀者 | 《教師報》第二屆“推動陜西閱讀十大教育人物”
作者:楊安平
發布時間:2024-04-12 10:55:58 來源:陜西教育新聞網
一個人的氣質和格局里,藏著讀過的書,走過的路,看過的風景和遇見的人。于我而言,讀書的意義不只是自我救贖,還在于職業使命,在于推動閱讀的文化自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從個人閱讀逐步走向領讀之旅,我的世界因此豐盈而遼闊。
詩書傳家:閱讀點亮人生
我生長于教師之家,受家庭文化氛圍影響,從小便愛上了讀書。
學生時代,我所讀書籍從連環畫到大部頭著作,內容頗為龐雜,涉及文學、歷史、醫學等各種門類。縱深閱讀的興味是被“四大名著”點燃的,后來陸續讀完古今中外著作上百冊。我沉醉書中廢寢忘食,有時跑幾十里去借書,冰天雪地亦樂此不疲。讀師范時,我漸漸有了明晰的擇書標準:讀高品位的書,讀啟智潤心的書,多讀經典、原典。
1999年從教以后,我開始大量研讀《給教師的建議》《葉圣陶語文論集》等教育專著,并對《中國哲學簡史》《蘇東坡傳》等人文社科著作多有涉獵。隨著理論積淀逐漸豐厚,我的思想認知不斷加深,邁上了專業發展的快車道。
一路走來,我從鄉村兒童成長為中學語文特級教師,是閱讀讓我擁有了世界上門檻最低的高貴。我很欣慰,在我的孩子們身上延續“耕讀傳家”之風。
以文化人:書香潤澤心靈
一所缺乏書香潤澤的學校,不可能有真正的教育發生。
在語文教學中,我一直堅持每節課前讀書分享,每周一節課外閱讀課,每月一次讀寫主題活動,每學年共讀至少五部名著,每位學生訂閱一種報刊。我充分尊重學生的閱讀取向,鼓勵博覽群書,并通過好書薦讀、讀書沙龍等方式共享閱讀成果,為學生心靈播下文學的種子。
2011年,我擔任校長以來,以新教育實驗“營造書香校園”“師生共寫隨筆”行動為依托,不遺余力推進深度閱讀。我們在校內設置開放式書吧三十余處,將上萬冊藏書“請出”圖書室,分類擺放,定期更換;每周開設“三讀一課”(晨讀、午讀、晚讀和閱讀課),舉辦讀書文化節,創辦文學社和校刊,邀請本土作家進校園,開展校內外聯讀共讀活動……我還在全鎮推廣教師閱讀經驗,教學人員共讀《教育的目的》《靜悄悄的革命》等理論專著,后勤人員共讀《愛的教育》《窗邊的小豆豆》等育人故事,不斷重塑教師職業愿景和精神追求。
示范帶動:領讀傳承文化
文化是一個地域的靈魂,書香讓一座城市博大深遠。作為“全國書香之家”和漢中市“閱讀推廣人”,我多次參加市縣全民閱讀活動,錄制“讓閱讀點亮精神之光”專訪視頻,通過“楊安平工作室”“書香寧強”“漢中語文人”等微信平臺推送美文,助力“全民閱讀,書香天漢”建設。
近年來,我充分發揮工作室(坊)的引領帶動作用,以核心團隊為領讀者,輻射市內外開展“主題式閱讀”系列活動,以讀促研,以寫促讀,大面積促進了教師專業發展。我先后作專題報告近100場,公開發表文章80余篇,主編或參編圖書7部,以思想啟迪智慧,以行動傳承文化。從專業閱讀走向跨界閱讀,從閱讀有字之書到無字之書,我和團隊實現了由學養豐厚到精神豐盈的躍升。
我相信,當推廣閱讀的燭火一程程傳遞下去,一個人的“孤讀”就會變成無數人的“共讀”,思想文化之光將會照亮整個世界,人們會因此找到另一個全新的自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