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照亮你的一束光
作者:范 華
發(fā)布時間:2024-04-11 15:33:36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教育者,非為已往,非為現(xiàn)在,而專為將來。”2022年7月,有著思政教師身份的我離開家鄉(xiāng)和親人,踏上了雪域高原。時至今日,一年半的時間倏忽而過,我掩卷遐思:“我”,乃至“我們”,究竟給西藏教育帶來了什么?高原學子們又學會了什么?援藏任務結束后還能給西藏留下什么?
師徒相授——切磋琢磨,授之以漁
師:“同學們,西藏最缺什么?”
生:“缺氧!”
卓瑪老師準備參加西藏自治區(qū)賽教,此刻的課堂正是賽前艱難磨課階段。孩子們異口同聲的回答讓我哭笑不得,卓瑪老師尷尬地站在講臺上不知所措,畢竟,這個答案與她要講的“新發(fā)展理念”毫不相關。導課環(huán)節(jié)再次失敗……
初來西藏,來到拉薩阿里地區(qū)高級中學,面對的是全新的環(huán)境、陌生的語言和文化。作為一名思政教師,在三尺講臺上宣傳黨的理論方針政策本就是職責所在,以援藏教師的身份來到西藏,深知使命之光榮,責任之重大。
在拉阿高中“每周一讀”“每月一練”的教研活動基礎上,我主動帶頭,和老師們一起探究“雙新”背景下的課堂教學、大單元教學計劃的制訂,同時積極推廣內(nèi)地的教研教學模式——“三段五步”集體備課、“小組教學”上課模式等,并在拉阿高中與聯(lián)盟校措勤縣中學的交流會上發(fā)言,積極發(fā)揮“傳、幫、帶”作用,把內(nèi)地先進的教育理念、教學方法在盡可能的范圍和場合傳授給西藏老師。年輕老師們在自己的教學中嘗試著應用,但畢竟學情不同,老師的能力也有差異,困難重重,怎么辦?——絕不氣餒!
我是卓瑪和拉姆的師父,我們一起切磋如何設置高質(zhì)量的問題導入。
如前所述,開篇導課環(huán)節(jié)的失敗是因教師提出的問題沒有緊扣教材,沒將問題的設計做到有的放矢,故而學生的答案看似正確卻與課堂導入無關。如果換成“西藏經(jīng)濟發(fā)展最缺什么?”啟發(fā)學生思考,那老師想要的答案一定是“五大理念”中的內(nèi)容,如此一來,導課就成功了!
因此,我們針對不同的課型反復打磨,設計問題,設計活動,覺得課磨好了就在課堂上試講,我講示范課,徒弟們講公開課,反反復復,一遍又一遍,一節(jié)又一節(jié)地過。功夫不負有心人,在2023年西藏自治區(qū)賽教中,我的兩個徒弟自信地走上賽場,獲得自治區(qū)教學能手榮譽稱號。
作為他們的師傅,徒弟的進步讓我高興,更促使我要在拉阿高中的教學教研中發(fā)揮好“傳、幫、帶”作用,把自己對教育的所感所悟毫無保留地分享給藏區(qū)的年輕教師,推進教育“輸血”到“造血”的嬗變,讓我的徒弟們能夠持續(xù)地以更好的教學狀態(tài)在拉阿高中的講臺上服務阿里人民的孩子,服務藏區(qū)的教育,這不正是教育援藏的意義所在嗎?
適應學情——因地制宜,傳道授業(yè)
“老師,你會不會嫌棄我?”一個尋常的日子,我上完晚自習,準備回宿舍,耳邊忽然傳來一個女生怯怯的聲音。回頭一看,一個女孩在我身后,我停下腳步,給了她一個有力的擁抱,雖然我還不知道她是誰,叫什么名字。
“老師就是來幫助你們的,相信我!”
“我有點笨,成績不好,但我想努力跟上,和大家一起進步。”
我們邊走邊聊,她名叫次德吉(化名),言談中有些自卑、內(nèi)向。從那以后,我上課就對她多了幾分關注,一個鼓勵的眼神,一句溫暖的問候,有不懂的問題我反復講,手把手教她做思維導圖……一年時間過去了,次德吉的性格開朗了很多,成績也有大幅度提升,在我開辦的職業(yè)規(guī)劃社團里她是最放得開的孩子。去年教師節(jié),她給我獻上了潔白的哈達,盡管漢語說得不利索,但我懂得她內(nèi)心對我的感激。每每看到她,我心里就涌出一句話——“做照亮你的一束光”,愛心、耐心、責任心是我能給予這些遠離父母的孩子們的最好禮物。如今走在校園里、操場上,或在餐廳值班時,孩子們總是親切地喊我“老媽、媽媽”——這些孩子常說我給了他們母親般的溫暖。
作為老師,除了關心,更重要的是教給他們知識,他們是未來阿里守邊、固邊、興邊的下一代。然而孩子們漢語基礎薄弱,有時不能順暢地把課的內(nèi)容上完,怎么辦?只能改變自己的教學方法,適應學情,適應學生,俯下身子,從他們不認識的漢字教起,從糾正發(fā)音開始,我嘗試用孩子們聽得懂的語言詮釋晦澀難懂的哲學課。普布桑姆、尼瑪吉宗同學一句“老師,我們現(xiàn)在越來越喜歡上政治課了”的肺腑之言,使我下決心繼續(xù)努力,力爭把他們送到理想的大學,盡管他們基礎薄弱,但他們內(nèi)心淳樸、眼睛明亮,不可辜負!
面對未來——上下求索,不辱使命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回望來時路,純粹的情懷指引我來到雪域高原,雖然我遇到了高寒、缺氧、干燥、紫外線強、陽光刺眼等環(huán)境的不適,經(jīng)歷了組織的厚望、發(fā)展的期待與薄弱教育的反差,遇到了教學方法的改變、語言交流的障礙和文化差異等工作上的困難,但是在這片熱土上,品味較多艱辛后,收獲的卻是意志的磨煉、品格的培養(yǎng)和靈魂的凈化,拉阿高中師生成長帶來的喜悅和成就感使我在援藏路上的步子更加堅定!
個人力量雖如涓流爝火,但堅韌前行終將致遠。
作者系陜西省第三批“組團式”教育援藏團隊成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