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共聯·共生
作者:王彬武 吳積軍
發布時間:2024-04-11 15:23:21 來源:陜西教育·綜合
黨的二十大報告就建設教育強國作出重要部署,強調了教育對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全面推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決定性意義。“強國必先強教,強教必先強師。”廣大鄉村地區和薄弱學校的師資質量與水平是制約新時代教育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因素。我們曾經通過有組織的支教、送教活動解決了鄉村教師短缺和質量不高的問題,但是支教者力量有限,送教活動次數不足,不能從深層次上改變城鄉師資不均衡的問題。城鄉學校師資能力差異大,鄉村學校優秀師資短缺,教師專業成長欲望不足,支撐專業成長資源短缺,成為制約教育高質量發展的最大難題,亟待解決,迫切需要創設一種促進城鄉教師協同成長的機制。
從2019年起,我們在送教支教的基礎上,實施“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堅持“在活動中研究,在研究中活動;以活動促研究,以研究帶活動”,針對鄉村教育面臨的實際問題與需求,將教育家型教師的培養、學科帶頭人的培養、鄉村教師的專業成長結合在一起,建立學習共同體,架起了一座城鄉學校和教師交流學習的“立交橋”。讓城鄉教師資源共享,機會共享,平臺共享;教學聯動,教研聯動,科研聯動;知識生長、能力生長、思想生長。深度開展“結親式”高效幫扶,“量身化”精準培養,使廣大鄉村教師有了“名師”帶,城里的“名師”能夠深入鄉村,開展“走親戚”般的幫扶互助,共同為鄉村教育撐起一片天地。
一、構建了城鄉教師協同成長的新機制——“結親式”引領 “量身化”培養
2019年開始,我們先后在子洲、淳化、周至、武功四個縣,從正高級教師、特級教師、省級名師、省級學科帶頭人中遴選了168名省級教學名師,433名省級學科帶頭人及培養對象,與子洲縣、淳化縣、周至縣、武功縣遴選的751名種子教師結成“1+1+N”的“共享、共聯、共生的結親式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建立了“一個理念牽引,實行雙向考核,四步多輪驅動,形式多樣融合”的“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實施機制。堅持問題導向,任務驅動,捆綁考核,雙向促進,三年一屆,每年一輪,每輪四步,通過“名師問診、名師視導、名師領航、成果展示”多批次任務驅動,將行動落實落細。堅持目標導向,資源共享、教學聯動、協同學習,實現線上活動與線下活動融合,有組織活動與自發活動融合,送課送培教學指導與跟崗學習示范引領融合,骨干教師培養與鄉村教師幫扶融合,聚焦課堂教學實踐改進,量身定制,精準培養。多方式、多途徑、多路徑,改善鄉村教師成長環境,提升專業成長動力,實現城鄉教師雙促進、雙提升。
每年圍繞“名師問診、名師視導、名師領航、成果展示”四個階段實施。第一階段,名師“問診”。一是教師“自診”。幫扶對象圍繞自己對教材的理解、教學設計、課堂教學、學生管理等方面存在的問題與困惑進行自查,并提供給幫扶名師。二是線下“問診”。名師走進幫扶對象的課堂,通過查看教學設計、推門聽課評課、座談交流等形式,進行問題診斷。三是線上“會診”。每名幫扶對象為名師提交五節錄像課,建立學科組微信群,由名師主持相互開展不少于兩次的在線教學研討,通過線上聽評課與教學交流,進行問題診斷。四是名師“確診”。名師針對存在的問題,制訂幫扶方案。摸清問題,有的放矢,精準施策。第二階段,名師視導。一是課堂視導。開展線下同課異構,教學內容由幫扶對象確定,在課堂評議中找差距。二是培訓視導。針對幫扶對象教學中存在的突出問題,名師以微報告的形式進行專題輔導培訓。三是跟崗視導。鄉村教師走進名師學校進行不少于三天的跟崗學習,聽課不少于15節(其中聽名師課不少于三節),參加教研活動不少于一次。聚焦問題,加強引導,答疑解惑。第三階段,名師領航。一是讀書領航。名師推薦兩本教育專著,確定閱讀時間,幫扶對象要寫出不少于3000字的學習筆記。二是研究領航。陜西省教科院給予每個幫扶團隊一個省級專項課題,由名師作為主持人,幫扶對象作為主要成員組成研究團隊,完成課題研究任務,并把此項工作作為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與實踐導師考核的主要內容。三是教學領航。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送課上門,示范課不少于三節(可以是一節線下課,兩節錄像課)。四是思想引航。名師的教學主張、教學模式、教研方式要在幫扶對象學校進行運用,被幫扶對象學校要提供佐證材料。示范帶動,量身培養,全面提升。第四階段,成果展示階段。一是教學展示。每名幫扶對象提供一節成果錄像課,并附交一份教學反思,陜西省教科院組織專家對其評審。二是成效展示。通過線上問卷的形式,對幫扶對象的成長情況進行一次問卷調查,精確分析得失。三是評價展示。對“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名師引領行動”每年進行評審,通報表彰優秀。總結經驗,加強整改,保證質量。
四年來,“共享、共聯、共生的結親式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搭建了城鄉教師學習交流、互助提升的“立交橋”,通過一對一結對,點對點幫扶,面對面互動,“鍵對鍵交流”,牽引鄉村“種子”教師與省骨干教師培養對象雙成長,使鄉村教師有了專業提升的交流環境與成長平臺,激發了城鄉教師專業發展熱情,促進了城鄉優質教育資源共建共享,實現了城鄉教師協同成長。
二、實現了鄉村教育振興的新使命——從“輸血”轉向“造血”
四年來,共開展集中線下送培送教活動22次,參與導師210余人次,參與學科帶頭人220余人次,完成專家講座140余場,示范課100余節,聽課“問診”300余節。組織線上活動400余次,一對一指導700余次,完成線上錄制課堂“問診”300余節,種子教師到名師所在學校進行為期一周的跟崗學習。子洲、淳化、周至、武功四地的種子教師中,23人榮獲省級教學能手、58人榮獲市級教學能手、239人榮獲區縣級教學能手,獲得省級榮譽50余項、市級榮譽90余項、區縣級榮譽120余項,完成省級專項課題70項、支撐專項課題的子課題191項,發表與課題相關的論文123篇。
實踐表明,“共享、共聯、共生的結親式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一是解決了鄉村教師專業發展缺乏成長動力的問題。廣大鄉村教師雖然有情懷、有追求,但面對保守落后的環境,匱乏的資源,擺脫不了后進者的心態。城鄉兩個教師群體的“結親式”幫扶,深度協同學習,不僅使鄉村教師學會了教書育人的方式方法,而且還找到做人做事的目標,激發了他們追求卓越的熱情,自我成長的動力。名師在幫扶中也找到了事業的榮譽感、成就感,激發了其教育教學創新、超越自我的動力。二是解決了鄉村教育從“輸血”到“造血”的難題。教育大計,教師為本,鄉村教育的發展必須依靠鄉村骨干教師團隊。雖然交流輪崗解決了人的問題,但交流到鄉村的城市教師總有一種心理優越感,與本土教師處于不對等的地位,反而挫傷了本土教師的工作積極性。“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把城鄉教師融入一個有機整體,設計共同的成長目標,制訂共同的發展規劃,采取相互關聯的考核評價,精準幫扶,量身培養,讓鄉村教師有了“名師”帶,讓城里的“名師”深入鄉村,開展“走親戚”般的幫扶互助,共同為鄉村教育撐起一片天地,從而實現了對鄉村教育從“輸血”到“造血”的改變,解決了鄉村教育教學中亟待解決的問題。三是打破了學校個體發展局限,促進城鄉教育協同合作。建立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擺脫了一個區域、一所學校、一個教師自身發展的局限,實現區域、學校、教師之間的資源共享和經驗交流,打破鄉村種子教師被動接受幫扶的局面,促進城鄉學校、教師之間的深度交流、通力協作,促進了優質資源的共享,積累了寶貴的專業成長和管理經驗,推動了基礎教育均衡發展邁向新的高度。四是推動城鄉優質教育資源的共建共享。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以任務驅動,聚焦課堂教學,通過名師“問診”,同課異構,名校跟崗學習,教學資源分享,課題研究助推等形式,將名師團隊和鄉村種子教師聯結到一起,使他們在長期的交互活動與協同合作中共建共享優質的資源,逐步發展為一個互為依靠、互助成長的教育命運共同體。促進了城鄉教育深度融合,實現資源共建共享,教師協同發展。五是在城鄉教師交流互動中促進隱性經驗知識的習得。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為每一個個體構建了一種能夠合作共享的社會文化,使參與者在共享和參與中實現知識的主動構建。將城鄉教師聯結在一起,有效促進他們之間的交流并基于教育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問題開展一系列的實踐探索,使鄉村教師不僅獲得了顯性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而且還獲得了隱性經驗知識的習得與積累,名師也獲得了一個在交互活動與合作探究中提升的平臺與機會。
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不僅是專業成長的共同體,也是生活共同體,更是價值共同體。城鄉教師“結親式”相互濡染,共生共長,“量身化”培養把學習和研究任務變成共同的生活態度與生活方式,城鄉教師成為事業上的伙伴、生活上的朋友、成長中的同儕。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為促進城鄉教師協同學習成長,縮小城鄉教師教育教學水平差距,實現城鄉教育均衡發展探索出一條有效途徑。
作者單位:陜西省教育廳 陜西省教育科學研究院
匠心
——陜西“結親式”城鄉教師學習共同體實踐與探索



